小弟新手,想請問,什麼是拍出來有"底片的感覺"??

底片味
就是在說類比與數位間差異的簡化、綜合性說法、感覺。
不在比數據高下。
顆粒感就是其中一項。
再說一次,底片味,其對面就是數位味。不在比高下,在「說感覺」。不要又導至類比數位之爭了。


一張手工的木桌,與一張精密機器製作的桌子。全按同一張設計圖製作,其「味道」就是不同。
更精密的製作,不是桌子唯一的呈現方式。
手工製作也不是高高上。




death0101 wrote:

沒錯!同一本雜誌裡...(恕刪)


我所認知的底片味.並不是在解析度上做無謂的爭執
把顏色調的如失敗的放相結果並不是底片味
而是用loupe來看正片時那份立體感和飽和而細緻分明的顏色
不能用底片的劣勢來和數位的優勢做比較 (底片轉數位過程有太多的變數.如沖片或放相技術和底掃過程)

記得美國有位攝影師的專輯是用手工放相的照片裝訂成冊的
他不用印刷的原因可想而知


數位相片要找到如用loupe來看正片時那份立體感也有方法的
請用一隻眼看螢幕上的照片
那份立體感足以和loupe來看正片時相媲美 (這關係到螢幕大小和觀看距離)
有興趣探討的不妨試試.

相片看起來嗅起來舔起來沒有數位味也沒有手機味的就是了...

金牛角168 wrote:
數位相片要找到如用loupe來看正片時那份立體感也有方法的
請用一隻眼看螢幕上的照片
那份立體感足以和loupe來看正片時相媲美 (這關係到螢幕大小和觀看距離)
有興趣探討的不妨試試.....(恕刪)
真的有耶!!! 想起來loupe我也是用單隻眼睛看,謝謝金牛角168大大突破盲點
willy52452477 wrote:
底片我知道是什麼,...怎麼拍出來有"底片的感覺"(恕刪)


在數位時代,
拍底片可算是一種特殊的喜好,
底片屬於類比,
相對數位圖檔,是不同的圖像記錄方式。

如果底片最後都要呈現在電腦螢幕前,
底片經過掃描,也就是數位化,
相對之下,
如果用LR把照片調整之後,也說照片已經呈現底片味,
就很難說兩者有何不同?因為都是已經數位。

如果底片(類比)還是用類比的方式呈現(燈箱..之類)
在數位時代,
類比對數位,
討論底片才有它比較特別的意義。

因此,我也就認為,拍底片是一種特殊的喜好,
因為目前的數位環境,對底片是有種種的限制,
沒有特殊喜好的支持,很難堅持下去。

最後回到"底片的感覺"這個主題,
多看以底片拍攝的照片,
才能體會"底片的感覺",
畢竟個人感覺不同,
很多人也用數位方式模仿"底片的感覺",
PS/LR的功能實在太強大了,
數位仿底片久了,
大家誤以為仿底片就是底片味,
這也是不無可能,
底片與數位的界限已很模糊了。

chowencheng wrote:
數位仿底片久了,
大家誤以為仿底片就是底片味,
這也是不無可能


我覺得,把LOMO風及過期底片、藥水、鏡頭/機身老化、拍照/沖放技術欠佳(現今沖印店提供的"底掃"其實就是"放相"不輸出相紙)的結果當成是底片味,才是最糟糕的
jenhoxen wrote:
我覺得,把LOMO風及過期底片、藥水、鏡頭/機身老化、拍照/沖放技術欠佳(現今沖印店提供的"底掃"其實就是"放相"不輸出相紙)的結果當成是底片味,才是最糟糕的...(恕刪)


說的沒錯哦!

剛好這篇或許可以嘗試比較看看底片的感覺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5&t=5327345&p=1#66591807
簡單說數位是感光元件紀錄色彩點.而底片是大家知道的銀鹽(鹵化銀粒子)經由感光呈現色彩(或黑白)彩色是由紅黃藍粒子一層一層感應而成.如果沖片後用放大機放相+高階相紙或金屬相紙或拍正片用幻燈機放映.那些成像/色調/立體感/層次是很令人感動的!
想要了解"底片的味道"就是去買台底片機去拍.這樣才能理解什麼是"底片的味道".不然很難懂得那個味兒!
trial8899 wrote:
去買台底片機去拍.這樣才能理解什麼是"底片的味道"...(恕刪)


不用拍了,拍了也只能得到「底掃味」
現在要「底片味」就只剩「拍立得」原汁原味
不過最近底片大漲玩不起了,已經將拍立得相機都出掉了

沈默是金沈默是金沈默是金沈默是金

Tsubasa~翼 wrote:
印刷技術也會影響最...(恕刪)

還是要考慮印刷網點.其所造成的畫質差異.

以上參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