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丘的考題 :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

這討論串又讓我想到
剛換5DII的時候
有種感覺...
發覺對焦原來是這麼難的一件事
mephisto wrote:
各位前輩先進,你們是怎麼了?
景深除了跟鏡頭的光圈有關,還跟啥有關?
那考題原本就有問題,怎麼還可以討論那麼久?

因為考題答案沒錯,是您錯了

當然不只是跟鏡頭的光圈有關,這也太狹隘了吧。
焦段、對焦距離、感光元件大小,觀賞距離與成像尺寸,通通都是考量的點。
從一般用來計算景深的公式來看,就已經有四個元素了:物距、焦距、光圈、最小模糊圓

前三項是非常容易量化的,最後一項才是最難探討的。必須從人的感官去定義。
難道 1nm 的東西要成像 1nm 完全無偏差才算是清楚?(假設 1:1 放大率的狀況)
很抱歉,無論是底片還是 CCD 配合當今相機鏡頭都辦不到,在顯示輸出也辦不到。不從人的觀感去定義清楚,那要從什麼地方去定義???

單純考量光圈不過是實務上簡化複雜度而已。事實上,景深就是很複雜。


不過題目也不夠明確,他並沒有說放大後要從何種距離觀測,所以答案應該是不一定。
當你放大後遠離到相同視野觀測,景深會相同,放大後保持同距離觀測同張照片,景深不同,會變淺。

一般我們會固定觀測視野,從而定義模糊圓大小,可以從各大景深計算器看到,當你修改片幅參數時,最小模糊圓參數就會變化。

--
我也懶得回了,各位聽不懂就算了。同樣的觀念究竟要用多少文字說明才能解釋清楚阿~~ orz
請先去看懂模糊圓是什麼再來討論。
樓下似乎完全理解錯我的文章內容了,何時探討到不同人之間的差異了?

先回答題目,答案是:景深是一樣的!

景深是啥?
很簡要的講,

當你面對前方時,手指由左往右劃,這是X軸,由地面往天空劃,這是Y軸,
而離你腳趾由近到遠的這條線,是Z軸。

景的這Z軸,在成像後,像的Z軸可接受的清晰範圍,就是景深!

同一張照片,假設可接受的清晰Z軸距離為10cm,那放大後,以放大的照片來說,它還是10cm(相對於同張照片的XY軸來看)!

拿隻刻度尺水平放桌上,就好像測焦那樣去照,小張照片清晰範圍10cm,放大後,大張照片也是10cm!
(很多雞同鴨講的情況,來至於此,就好像拿硬幣或手掌當比例尺,大張的照片硬幣是比較大,但,相對照片中的其他景物,它是不變的!)

大小張照片,僅僅只是,XYZ軸〝同比例〞放大、縮小,所以景深是一樣的!

===
順便回答上一位,
其實是您將景深複雜化了……
沒錯,每個人可接受的景深是不同的,但無關這題的答案!
就是我上述的10cm,有人只接受5cm,有人可接受到15cm對他來說算清楚,但不影響這題的答案!
有人講到〝模糊圓〞、〝模糊圓〞……

其實並不正確,景〝深〞,字面上就可知是一段距離(深度,或Z軸上的距離)。
所以並不是模糊〝圓〞,只要在同距離的物,不管在畫面中央還旁邊,落在景深範圍內的,都會是清楚的!


附張圖,清楚些。
拍的並不好,不過從紗窗可明顯看出,這應該不算〝圓〞了,而是清楚〝條〞、模糊〝條〞。

當然,同距離的物,成像後,中央比較清楚,周圍稍稍模糊,這是因為CCD、CMOS是平面的,不是弧面的……不過這已經不關這題的事了(雖然也可算是景深的事^^a)!還有另外 色像差的問題…… 但這些在這邊都可忽略啦!
天啊
景深好複雜啊
我已經看到腦筋快打結了...

感覺上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不是在於"景深"的定義上?
究竟"景深"所代表的是不考慮人眼、底片、鏡頭、相紙放像的極限解析能力?
假設人眼、底片、鏡頭、像紙放像都是無窮盡細緻的解析下
就應該會如同xwing大所說的"景深"不管如何放大縮小應該都會是一樣的
又或者在這條件下景深會是等於"0" 沒有景深存在的意義???

但若考慮到人眼、底片、鏡頭、相紙放像的極限解析能力時
因為人眼、底片、鏡頭、相紙放像的極限解析有限
放大縮小就會有所差異了
不過每個人所接受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
是否也代表著景深是因人而異呢???
那這樣的話景深是否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了呢???
各位大哥…
別鬧了…

誰同時有 FF、APS-C 機身的,拿同一顆鏡頭用同一個光圈去拍測焦板就有結果了啦。

討論什麼放大不放大的,難到你放到很大之後,在焦點上的東西會突然糢糊?

不要再教壞小孩了,不要把不能量化的感覺和實際上可以量化的東西來比,沒意義的!!
=======
想到有一個可能會不一樣…
鏡後距不同的話會有差,但,不管怎麼樣,放大不會有差啦~
So far away~
這個討論,讓我想到"芝諾悖論"......
芝諾悖論
ad47 wrote:
同一顆鏡頭在同一個光...(恕刪)


真的建議你搞清楚定義再來說…
景深跟片幅沒有關係的,只跟鏡頭焦距、光圈、被攝物距離有關。

再來,回到開版的問題上,拍出來的東西在 35mm 底片上就是那樣,那會有因為放大而改變的道理?

這麼說來,我用 110 格式或是半格相機搭配 iso3200 的底片拍攝,請問是不是放到 100 吋時,這張原本準焦照片要叫脫焦?
So far away~
xwing wrote:
當你面對前方時,手指由左往右劃,這是X軸,由地面往天空劃,這是Y軸,
而離你腳趾由近到遠的這條線,是Z軸。

景的這Z軸,在成像後,像的Z軸可接受的清晰範圍,就是景深!


基本上您的定義沒錯!
但是重點就是在於您所提到的"可接受的清晰範圍"。
試問您自己的可接受清晰標準為何?是否就是"自已覺得"照片上清楚的部份?

那麼"自己覺得"這部份可否量化,不然沒辦法發展公式,因為每個人的視力不同,可接受的標準就不同。
CoC(最大容許模糊圓)就是在談這件事,將這個原本是個人觀感的部份經由科學方式整理出一些計算方式。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大家還記得國中物理的針孔成像嗎?
又如各位在調整投影機的焦距時一樣......
其實嚴格說來~~~真的要極為清楚的位置只有一個點而已,
公式就是那個什麼....「光線平行進入透鏡,轉折於焦點前進,光線穿過鏡心直線前進」......什麼鬼的
所以就算是往前進或往後退0.00001cm,在數學的定義上都是不準焦的
我調整投影機的值跟別人調整投影機的值可能不會一樣,但是我們都認為ok,看得清楚...為何?就是因為它模糊圈的範圍縮小到大家可以接受....


拍照亦是如此
例如拍人像,若對焦在眼球的話,其實只有眼球的那一個點是清楚的,往前、往後都不會是準焦的
那為我們看到的人像是清楚的呢?就是因為模糊圈的關系,因為除了眼球外,人的其它部份雖然是模糊的,但是因為模糊圈太小,所以會騙過我們的大腦,認為它是合焦於一個點上的
也就是為何光圈愈大,景深愈淺?就是因為模糊圈愈來愈大,慢慢的愈來愈多的模糊圈為肉眼看出來是模糊的,所以才會愈來愈覺得淺....但是事實是....整張照片只有一個點(或是一個固定值距離)是清楚的,其它的在數學上都是模糊的

所以為何照片放大會有景深變淺一說....就是因為本來被肉眼認定為可接受,合焦的模糊圈被放大了,眼睛辨別的出來了~~~

就像曾經看過一張85 f1.2拍的人像....那散景真的很漂亮~~把人物突顯出來
但是放大一看~~~對焦對在臉上,但是離臉部比較遠一點點的長髮未端就已經在景深外了,糊掉了
但是在縮圖看時卻完全看不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