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樓主討論這個題目的重點在於(我猜測的),除了修圖之外,是不是應該回歸攝影技巧?因為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疑惑過。現在的確是數位時代,相機是數位的、影像拍出來是數位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在電腦上運作。只要有修圖技巧,的確可以創造不同的影像的作品。但是拍攝相片的樂趣就大大減低了。網路上其實有不少人還是認為在自己控制之下的拍照饒富興味。如同樓上某位的討論,其實這樣買小 DC 就夠了,光圈、快門都不是問題,因為其實後製都可以解決。那追求鏡頭、追求機身,又有什麼意思?不過其實這一串討論也如大家所說的,修不修圖端看個人意思。也沒必要酸單純想要回歸於攝影技巧的樓主。
是喔,這正是我所想。我沒有說修圖的人就是拍不好。因為有人希望自己的作品弄更美,希望其他師兄不要誤解。其實我不反對修圖,我有需要也會去修。但我不喜歡因照片拍不理想,但不去改善及學習,就以修圖作為自己的借口。多用一點拍攝的技巧正是攝影的基本。照片是否拍得好,的確沒有標準。同樣修圖之後,在別人的眼中就是好的嗎?這問題真的很敏感。大家各有己見,有應同的,也有不同意的。但我會專重及學習各師兄的見解。
茶水亞四 wrote:是喔,這正是我所想。...(恕刪) 這樣說好了,以我個人的經驗攝影中的構圖色調和後製其實算是兩種互相配合的技術兩種技術的結合會呈現在照片上當攝影的技巧到了一定程度後,可能會遇到瓶頸這時去研究影像處理便可以填補原本攝影技巧的不足但是這樣過一陣子又會遇到影像處理的瓶頸這時有的人就會重新去思考攝影技巧如此反覆進行我個人就是以這樣的循環拍了一年多我能控制的就是做到自己看了喜歡,別人喜不喜歡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茶水亞四 wrote:我沒有反對過修圖。只是覺得盡力先用拍攝的技巧,失敗了才用修是不應該嗎? 如果「只是」要求相近的結果,我倒覺得這個堅持是多餘的~採取的手段應該以時間與金錢的效益最大來決定~就好像可以現場使用各種參數組合各拍一張來看看,也可以僅拍幾張代表性的RAW再回去調整參數+後製,然後另存新檔一樣~當然如果就「樂趣」而論(不考慮效益),我並不完全反對茶兄這個論點,因為在攝影的過程中測試及實證各種技巧的確是可以得到許多樂趣的;但相同的道理,前面也有前輩提到,在後製的過程中也是可以獲得同樣的樂趣,所以如果以樂趣論就是青菜蘿蔔各取所好了,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問題囉~
攝影對你來說可能是一種記錄,所以你追求真實但攝影對我來說是一門藝術,而後製我認為是表逹藝術的一種方法,沒甚麼不好然後我想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攝影技巧」來解決的吧舉個例子來說好啦:現在你面前有一個發光體,然後這個發光體離背景很遠(例如你想要背景是很遠的一楝建築物),剛好現在又是晚上,光線不足,那你要如果避免前景的發光體不會過曝的情況下,後面的背景(一楝沒有開燈的建築物)又曝光正確?開閃光嗎?閃光可以閃到哪麼遠嗎?很多時候空有技術也是沒用的,不要再一直說那些修圖的人技術不夠或者不去學技術而用修圖來解決問題了
蝦米仔283300 wrote:攝影對你來說可能是一...(恕刪) 我再三重覆,我沒有說過所有人都是,請看完全部。但亦感謝你的意見。至於你指的環境,其實可以用搖黑卡的方法去拍,用長時間曝光,用黑卡遮掩發光體一段時間再放開,就可以拍攝到。完用攝影技巧不是完全沒可能。
蝦米仔283300 wrote:那如果發光體只佔了全...(恕刪) 黑卡一個通稱,可以用來遮蓋的東西(一隻手指)都可以用。搖黑卡的次數、數量沒有定律,其實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玩法。當然用修圖的方式會比較容易。我沒有否定你的意見,因為拍攝方式可以成功,亦可失敗。但不去嘗試過就說不可能,不覺得太可惜?
茶水亞四 wrote:我再三重覆,我沒有說...(恕刪) 你先學會修圖再來決定你喜不喜歡修圖吧再細在數位的時代感光元件的寬容度有限是當的修可以把這一限制拉廣很多在國外這也是超級平常的事情了你可以上FLICKR看看還有修圖也代表不自然你講黑卡的方屎也證明了你對黑卡是沒有概念的初學之人實在不應該畫地自限來居現自己的攝影學習對於不了解的事人們常常習慣采否定的態度這也是不太理想的狀況一個影像的好壞價值絕對不是因為有沒有後製一張有修一張沒修但是我都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