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規格上是看不到的,請相信一分錢,一分貨。


mu781119 wrote:
正解。大家別把樓蓋歪...(恕刪)


樓一開始就蓋歪了



因為這標題與攝影觀念技術完全無關
應該放在消費經驗

照你的邏輯
Canon 同級機身應該賣最便宜才對
因為省了個機身馬達
十機九移,換過八鏡七店六街五老闆四處跑,還得三買二測,一台爛貨
portrait wrote:
要看電線嗎?
這裡有很多
http://www.scribd.com/doc/61869960/Nikon-D-700-Repair-Manual...(恕刪)


謝謝連結; 看完之後才知道為什麼D700的生產性還真是差啊, 怪不得產量一直起不來...

說真的沒手冊拆完之後誰組得回去? 這樣一台賣六萬還真的是不貴
chengchenchien wrote:
謝謝連結; 看完之後才知道為什麼D700的生產性還真是差啊, 怪不得產量一直起不來...
說真的沒手冊拆完之後誰組得回去? 這樣一台賣六萬還真的是不貴
畢竟D700上市也好幾年了
不管是跳水價、清倉價、促銷價哪一種理由
都會跟原始定價差很多
D700上市定價: $ 2999

單純只是要耐用
挑那種快下市或新機已出的舊款高階機型號一定C/P值最高
看到D7000的殼,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朋友的D7000會耐不住N24-70的重量,

我朋友的D7000架在腳架上,無外力的強況下硬生生得讓N24-70的重量將卡口扯下,

造成機身與鏡頭雙雙落地...
〝楓〞 wrote : 看到D7000的殼,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朋友的D7000會耐不住N24-70的重量,

我朋友的D7000架在腳架上,無外力的強況下硬生生得讓N24-70的重量將卡口扯下,

造成機身與鏡頭雙雙落地......(恕刪)


貼一段拆解的片,片裡的又是5D MK I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Ob55J09wbU&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可見卡口結構不是造在鎂合金外殼上的,那片看來雄壯威武的外殼其實就只是一片外殼而且,同理可證D7000的正面長怎樣跟它的強度也是扯不上關係的
mu781119 wrote:
正解。大家別把樓蓋歪了(恕刪)


我有點想法...提出分享,歡迎理性討論

這篇文章跟了幾天,最後看發文者的想法,我提出我看到的點跟各位分享

純粹以這幾張的相片來說,可以看出廠商的產品走向跟設計規格,如要討論價格/功能這樣的層面
這幾張照片並不適合,這些都是數位相機,數位相機的功能取決於鏡頭與電子零件
而不是過去傳統相機訴求的光學還有機械能力。

數位相機構造大致由:鏡頭、攝像元件、影像處理、電源電路所組成。
這四大部分個個關係到數位相機的品質(顏色、感光、成像、解析度等),
電源電路更關係到攝影機的壽命,前三項如有問題也許會造成畫質變差影像模糊,但還能有影像。
如果電源電路短路(進水或是高低溫)相機就掛調了。

電源電路看似簡單(其實也不會很難)但是就是有人忽略了它,造成了產品較高的故障率。
也許就那麼小小的一顆二極體或限流電阻或穩壓IC等燒燬,維修並不會很困難,但一般顧客有辦法自己解決嗎?數位相機另一值得一提的組成零件,就是“攝像元件”,因為它決定了攝影機體積的大小,也決定了整台相機百分之80的影像品質。

這幾項目才是數位相機訴求的重點,以需求為導向,買的人看上的是產品的某一項,如果顧客看重功能強便宜的數位相機,消費者乾脆買白牌相機或是山寨機,為何要買品牌?

買品牌產品看上的是產品歷史跟這個品牌的設計精神,買有個性有靈魂的產品,這樣的產品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必打廣告就能因引消費者的目光。建立一個品牌需要許多層次的累積,如只有考慮某範圍的訴求,這樣的品牌站不上消費市場,只能在單一地銷售或被更強的對手淘汰。

今天討論的這幾個品牌廠商,各有自己的設計主張,買的人也看上自己要的,這幾家廠商的產品組成不同元素的消費市場,互相競爭刺激研發更好的產品,遍及各個消費者的需求也造福消費者

這是一篇很好的討論,讓討論者有不同構面思考相機產品,謝謝發文
Albee Studio wrote:
而是光拿 4萬跟4萬比 不同廠牌 出來的東西 一目瞭然


事實就是4萬等級的D7000跟A77
用料是半斤八兩
要比7萬等級的請找A900
另外Sony的虧損主要來自電視部門的大筆支出,日圓升值,日本震災和泰國洪災等
相機部門是有在賺錢的
所以你說的"商業作風 已經讓消費者感冒"並不適用於索尼相機上

小弟的Flickr,歡迎來參觀http://www.flickr.com/chichungla

mu781119 wrote:
正解。大家別把樓蓋歪...(恕刪)


樓主錯誤的資訊加上偏頗的言論
樓怎麼正的起來?
小弟的Flickr,歡迎來參觀http://www.flickr.com/chichungla
拍照的時候常有林間的水滴、霧氣或是毛毛雨侵擾
手持時難保"絕對"不會手一鬆或被哪個小鬼從身旁跑過撞到而落地
如果機身內部有周密的保護
是不是相對地保障就提高了一些呢?

相機不是拿來摔的
但難保不會摔到...
相機不是拿來接水的
但難保不會滴到...

連拍張數、畫素大小、續航力...都是公布公開且有一定標準的規格
但相對來說機身結構與強度就是比較隱晦的資訊
如果消費者開始正視重視這個項目
我相信廠商也不敢在這塊偷吃步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討論方向阿
用意不是要批評哪家好,哪家不好
而是要大家開始正視"機身強度"也應該是一項購機的指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