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數位時代玩相機的朋友,平日說的景深其實是淺景深造成虛化的背景,記得我剛接觸大型相機的時候,追求的反而是將整個畫面都控制在清晰範圍的練習。那時有前輩告訴我你照片想放大幾倍,就拿同樣倍率的放大鏡來對焦屏比對,這樣才能確認照片放大後清晰與否。
其實簡單實驗一下就知道,拿畫素高一點的數位相機拍一個立體的景物,讓景物置於景深範圍內,這時候理論上整個景物應該都是清楚的,但是只要畫素夠高,放到螢幕100%來看的話,就會發現該景物只有某範圍清楚,而前後都是模糊的。然後再試著將該照片縮小,當縮到一定比例之後,又發現整個景物都是清晰的。
或者再舉個例子,有時候拍照焦點沒對到主題,原圖放大當然就糊得不能看,但是只要縮小之後,放在部落格卻是清晰漂亮,這就是照片縮小景深變大涵蓋到主題,讓主題變得清楚了。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tessar wrote:
視丘的題目沒出 錯,答案也沒錯,只是很多人執著受限於自己的所知,而拒絕接受攝影最基本的觀念。
在這數位時代玩相機的朋友,平日說的景深其實是淺景深造成虛化的背景,記得我剛接觸大型相機的時候,追求的反而是將整個畫面都控制在清晰範圍的練習。那時有前輩告訴我你照片想放大幾倍,就拿同樣倍率的放大鏡來對焦屏比對,這樣才能確認照片放大後清晰與否。
其實簡單實驗一下就知道,拿畫素高一點的數位相機拍一個立體的景物,讓景物置於景深範圍內,這時候理論上整個景物應該都是清楚的,但是只要畫素夠高,放到螢幕100%來看的話,就會發現該景物只有某範圍清楚,而前後都是模糊的。然後再試著將該照片縮小,當縮到一定比例之後,又發現整個景物都是清晰的。
或者再舉個例子,有時候拍照焦點沒對到主題,原圖放大當然就糊得不能看,但是只要縮小之後,放在部落格卻是清晰漂亮,這就是照片縮小景深變大涵蓋到主題,讓主題變得清楚了。
你說的都對,也剛好這樣就指出來那個題目的答案是錯的…
看看我上面用紅字框起來的地方,然後再請問你,這張相片在10吋和100吋時,對焦點有不同嗎?
鏡頭的清晰圈有不同嗎?放大只是讓原本就不清楚的地方變的容易看到,但不代表景深變了!!
So far away~
dgg wrote:
馬兄是否就解釋一下原...(恕刪)
不是我不想解釋,而是解釋夠多了,景深的討論夠多了,早在五六年前或更久,就已經討論到爛掉,而這些討論文章,隨便google也可以找到一堆,冼鏡光老師的文章,無論dcv或本站,都有很多,甚至我自己在dcv或本站關於景深的討論,沒有二十篇也有十篇
不敢說我的觀念有多好、多清楚,但至少,
我知道景深的定義(古典定義:沖洗成某固定大小照片,以某固定距離檢視來判斷景深)
我知道影響景深的變因(光圈、距離、焦長、模糊圓)
也知道模糊圓包含許多概念(鏡頭解析力、感測器解析力、照片放大、檢視尺寸、人眼辨識率等)
我瞭解景深的公式是如何由這些定義、變因所計算出來
同時也瞭解在數位機身上,檢視方式改變凸顯古典定義的不足,因此有想過改變定義的想法
但在定義為大部分人接受之前,景深公式、定義還是唯一的依據
早幾年我也很熱心的與人討論,將所知貢獻出來
不過看看現在
連定義、公式都搞不清楚的人,跑出來以肯定的語氣告訴別人錯誤的資訊
這就是我之前講那些話的原因
我承認我嘴臭,講話很直,但只要有人google一下,冼老師的文章絕對看得到,景深公式也找的到,上面我所講的定義、變因、模糊圓概念,其實用心想一下,就會瞭解,那至少不會講出一些與景深定義、公式完全不合的東西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tessar wrote:
看一下60樓的回覆,他說得很清楚。
您只挑您想聽的,把我的描述引用一半...
照片想放大幾倍,就拿同樣倍率的放大鏡來對焦屏比對,這樣才能確認照片放大後清晰與否。
焦點只有一個,當照片放大後焦點依然清晰,但是景深範圍就不同了。
比如說你拍一張人臉,焦點在鼻尖,當照片縮小時可能整張臉都是清楚的,但是放很大之後,您可能會發現就只有鼻尖清楚,就連鼻尖上的痘子都是有點糊的。
他說的很清楚沒錯,我也不是只挑我想聽的,而是我實在太懶,不想一個個去回…

景深範圍原本就是固定的,你們討論了老半天,講來講去都是放大之後這樣那樣。
我想請問一下,放大的依據是啥?不就是那張可愛又迷人的小小底片?
放大縮小只是顯現或是隱藏了拍攝時的狀況,何來改變景深之說?
底片洗出來時,便已經決定了那些地方是清楚,那些地方又是糢糊的。
就我對攝影名詞的瞭解,所謂景深指的就是鏡頭在特定光圈下營造出來的清晰範圍,這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談論『照片上的景深』。
如果真的要創造出另一個專有名詞,麻煩先把量化的數據、理論依據都拿出來,公式倒出來,不是一直在那邊說什麼感覺,什麼看起來,連什麼縮圖比較美都有人提出來了。
前面有人說的好,這真是悖論!
此篇之後,小弟不在回應這篇啦。
免得給人笑年紀大了不懂新觀念~

So far away~
max2 wrote:
請問用在數位的角度,...(恕刪)
這個才是數位時代該有的問題
數位化之後,「檢視方式」的不同,以及感測器解析度的不同,使模糊圓的概念與底片時代有很明顯的不一樣
景深公式裡面,至少CoC能不能單純的以1/1732來代入,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1/1732或者1/1500、1/1600等等單一數據,通常是底片時代從135底片放大沖洗成檢視尺寸(印象中是6x8還8x10,忘了),在檢視距離時,人眼基準辨識率等綜合影響下換算出來的數值
這個數值,其實還缺少了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底片解析度,一是鏡頭解析度
不過在底片時代,這兩個解析度還算可以忽略,一則底片顆粒夠小,一則鏡頭設計上都把解析度設定在CoC內(比CoC小或高),因此這時候CoC夠用
然而數位時代來臨,檢視方式不再是洗成底片,而是在螢幕上看,感測器的解析度,跟底片完全不同,因此CoC是否該重新考量?
是否牽涉到定義的改變?
我覺得是
但似乎不是單純把CoC用感測器解析度取代這麼簡單而已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mephisto wrote:
我想請問一下,放大的依據是啥?不就是那張可愛又迷人的小小底片?
放大縮小只是顯現或是隱藏了拍攝時的狀況,何來改變景深之說?..(恕刪)
反正你不回應了,我再補上一刀,哈
你提到放大,正好是景深的重要課題。攝影發展初期,照片是用印樣(contact print)的方式取得的,亦即底片和複製物一樣大小尺寸,此時底片上溢出焦點範圍的,印樣到相紙上,自然也是一樣的結果。
但LEICA開始推廣用35mm電影底片拍照時,它必須透過放大的過程才能夠取得和早期印樣一樣大小尺寸的照片,而且還必須要做到「在相同的觀賞距離下,看到的影像和印樣一樣清晰」,所以在鏡頭設計上必須考慮到模糊圓的問題。
和人眼解析度有關的「觀賞距離」也是個很重要的參數,當放大尺寸(或放大倍率)不同的照片必須比較時,就要把觀賞距離納入考量。其他概念,樓上許多朋友解釋得很清楚了。馬克蘇說得沒錯,事實上不知多少年前就討論過這問題,可惜要應付不斷新加入的攝影新手和他們的ego,許多人大概都累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