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好的作品也有值得人學習的元素在內
樓主指出大師作品好的元件來分享給大家,甚至還解說構圖之類的
真的很值得大家鼓勵和拍手
但美中不足的是
卻忘了尊重不喜歡該作品的人的意見 (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網友的意見)
而隨便幫不同意見的人冠上 "鍵盤 xx 手" 之類的帽子
難道大師的作品都完美無暇? 容不下其它人的批評?
學習之路上,別人好的部份必須去學習,但別人批評的部份更是需要去體會、了解
而不是 "他是大師耶,作品怎麼可能不好,一定是你們不懂啦" 之類的態度
總而言之
我可以不喜歡他的作品整體感覺,但我還是可以學習它作品中好的元素
而你可以覺得他的作品好,甚至分享你看到的好的元素
但請不要認為別人批評就是鍵盤攝影師
大師之所以會成為大師,當然一定有他過人之處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他作品好的元素,但不可以要求每個人要會懂得欣賞他的作品
享受生活 http://richiestyle-lavie.blogspot.tw

如果將布列松的作品以現今攝影技術的水準來看,我想現今許多攝影
師基於相同的理念與手法,都能拍出比他的旋轉樓梯這張作品來得更
有張力的大作。(例如使用廣角更誇張的去彰顯幾何線條的延伸,讓
腳踏車的刺點更加有力、還有超猛的連拍)
不過以當時技術而言來去看這張作品的話,不難理解到為什麼布列松
會那麼具有代表性以及影響力。
當時的RF對焦手動、連拍慢又是底片的相機來說,要將腳踏車在最佳
位置凝結下來幾乎只有一次機會(當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在這個位置
拍過了幾台經過的腳踏車),不能讓腳踏車與樓梯的線條與其它牆壁
的線條重疊到,又無法拍完馬上看LCD來確認有沒有「中獎」
就當時的器材以及技術來說,已經算是相當有難度。
再者,據布列松(他個人很討厭解釋照片怎麼拍的)被記者、編輯纏
著問這張照片怎麼拍出來時他分享了:
(大意→抱歉原文已不可考QQ)
當我看到這個樓梯呈現的幾何圖形是我要的時候,我就幻想在畫面中
空白的地方,需要填上一個什麼東西。我看到腳踏車經過時就有了想
法,然後拿著相機對準街道、等著那一刻來臨。
我當初看到這張照片很震撼(那陣子正好在玩RF底片機),所以立馬
感受到布列松的威能....
受到啟發後我之後拍了下面的照片:

這張是在花博展覽期間,跟朋友在養生館前面排隊排很久太無聊而發
現的,一開始只是對養生館的圓頂線條感到興趣,但總覺得畫面空空
的少了什麼似的,就在這一刻飛機夾雜著轟隆聲滑了過去....
西滴,我的腦袋馬上被布列松敲了一下!
拍完這張後,我還是覺得如果飛機還能小一點,整體的平衡就更加完美
、更加平衡了,只可惜我沒辦法讓飛機飛高一點-.-。不然,就是該敗
入12-24的時候了 Orz....
拍完這張後,食髓知味了....開始會去注意飛機飛的路線(真的很吵
又一直經過,不注意也挺有難度的),反正只要想拍建築物又怕畫面空
就是找看看飛機有沒有經過就對了。
之後拍了這張:

之後我自己戲稱這種構圖的方式叫做『包圍』構圖法....
有陣子我又特別迷戀暗喻的手法....
然後拍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實際的情形是內人在和朋友談事情兼瞎扯蛋(加我)

但是我又不想拍那麼直白的畫面(如上),想拍穩穩約約透露著有三個人在
談事情的感覺,於是把杯子擺成口袋陣形留一缺口、再從缺口處補上一個力
道來平衡畫面,剛好覺得鉛筆不失其意義又能平衡,回家後自以為(掩面)
加個logo更能把中間刺點表現的更好(大誤)
PS:隱喻部分是用杯子來代表「人數、對話」、鉛筆的部分來代表「塗鴨→
輕鬆的;討論→嚴肅的」。
我覺得從任何一位攝影師的照片中獲取靈感,進而自行實驗許多拍照的方法
是很有趣的過程,這種樂趣比坐在電腦打一堆文字來批評別人獲得別人認同
進而提升自我價值,還多上許多。
大體上來說,就是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湊熱鬧(也可能是亂放砲)~
XD 受不了就無視點到滿吧,行走江湖必備!
http://facebook.com/johnson.deng3
OTTO3644 wrote:
"美"其實是有潛規則的,那些規則在許多人的心中,但無法量化,就像看到美女一樣.我曾經受邀當過攝影評審,我評出的第一名其他評審有意見,但我知道其他評審的程度,我便建議將前10名的作品寄到國外去,讓國外相機原廠的攝影老師們也來評看看,結果他們選出的跟我是同一張.
有人問我你如何評一張作品的好壞,我的作法是在作品前先放空自己,然後假設心中有一根弦,當我打開眼睛那一瞬間如果心中那根弦被眼前的作品撥動,它就是好的作品.
布列松是世界級的攝影大師,仔細看他的作品,深沉而有韻味,小弟有幸曾經目睹過他數百張原作,看實際作品的感覺又遠勝書籍與螢幕,至今仍然回味,曾經跟國內知名攝影家聊到布列松,他說過一句話:攝影在布列松出現之前是否是一門藝術還是疑問句,但在他出現後就變成肯定句了.
多看攝影名家作品比去上攝影技巧課程還重要,我曾經遇過一個年輕人,沒有上過正式的攝影課,我和朋友私下看了他的作品都認為他很有潛力,也鼓勵他可以往這條路走,努力拍,有計畫地拍,但很可惜他後來沉迷於網路上的攝影討論,被一些人拉偏了方向,最後也就熄燈了.
喜歡攝影,就努力而有計畫地拍照,即使遇到低潮也不要中斷!
+1
布列松不是自己稱自己為大師的, 他反而不願意成為大師, 是後世眾多攝影師尊稱他為 master of masters.
不了解布列松之前, 卻批評布列松的作品, 只會顯示出批評者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