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與鍵盤攝影師的差別

我覺得樓主不該把美刻板化,拿張大師的作品故意來暗諷別人不懂,

但問題是,樓主是真心覺得這些照片美??????????????????????

還是只是因為拍賣價格高???????????????????????

如果這些照片來自於默默無名的攝影師,樓主還能力挺,並說出它的美,與值得欣賞的點!那我真的沒話說。

但只會拿大師名作然後說嘴,我來看不過是人云亦云之流罷了。
我覺得藝術是很主觀的
大家都說好的畫,還是會有人說不好
覺得好的人花鉅額買畫,兩造都很開心就好
這世界能花錢買到開心就很棒了
旁人也指指點點做啥咧?
我實在很想做一種實驗
就是把這種照片貼到 istockphoto 去賣
當然我知道這是嫖切,但是我的目的不是在賣照片
只是這個網站篩選圖片是很龜毛的
看看這些大師的照片,會不會被這個站長打槍。

這種實驗,就可以證明,欣賞照片是很主觀的。
好的作品一定也有讓人不喜歡的元素在內
當然不好的作品也有值得人學習的元素在內
樓主指出大師作品好的元件來分享給大家,甚至還解說構圖之類的
真的很值得大家鼓勵和拍手

但美中不足的是
卻忘了尊重不喜歡該作品的人的意見 (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網友的意見)
而隨便幫不同意見的人冠上 "鍵盤 xx 手" 之類的帽子
難道大師的作品都完美無暇? 容不下其它人的批評?
學習之路上,別人好的部份必須去學習,但別人批評的部份更是需要去體會、了解
而不是 "他是大師耶,作品怎麼可能不好,一定是你們不懂啦" 之類的態度

總而言之
我可以不喜歡他的作品整體感覺,但我還是可以學習它作品中好的元素
而你可以覺得他的作品好,甚至分享你看到的好的元素
但請不要認為別人批評就是鍵盤攝影師
大師之所以會成為大師,當然一定有他過人之處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他作品好的元素,但不可以要求每個人要會懂得欣賞他的作品
享受生活 http://richiestyle-lavie.blogspot.tw
環肥燕瘦...

美感本來就是會隨著國情、文化、社會等等的影響有所不同,

尖端的專業族群所看的和一般大眾也是不同的,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和哈利波特比,

哪個賣的多賣得好?

Andreas Gursky 的作品也很有趣味啊~

99 cent、Rhein II先後拿過全球第一,

但比起這些百萬的照片,

我還比較喜歡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得獎作品,

如果攝影師非要人人依照同一種美感標準,

我還真慶幸我只是愛拍照的一般人~

如果將布列松的作品以現今攝影技術的水準來看,我想現今許多攝影
師基於相同的理念與手法,都能拍出比他的旋轉樓梯這張作品來得更
有張力的大作。(例如使用廣角更誇張的去彰顯幾何線條的延伸,讓
腳踏車的刺點更加有力、還有超猛的連拍)

不過以當時技術而言來去看這張作品的話,不難理解到為什麼布列松
會那麼具有代表性以及影響力。

當時的RF對焦手動、連拍慢又是底片的相機來說,要將腳踏車在最佳
位置凝結下來幾乎只有一次機會(當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在這個位置
拍過了幾台經過的腳踏車),不能讓腳踏車與樓梯的線條與其它牆壁
的線條重疊到,又無法拍完馬上看LCD來確認有沒有「中獎」

就當時的器材以及技術來說,已經算是相當有難度。
再者,據布列松(他個人很討厭解釋照片怎麼拍的)被記者、編輯纏
著問這張照片怎麼拍出來時他分享了:

(大意→抱歉原文已不可考QQ)
當我看到這個樓梯呈現的幾何圖形是我要的時候,我就幻想在畫面中
空白的地方,需要填上一個什麼東西。我看到腳踏車經過時就有了想
法,然後拿著相機對準街道、等著那一刻來臨。

我當初看到這張照片很震撼(那陣子正好在玩RF底片機),所以立馬
感受到布列松的威能....

受到啟發後我之後拍了下面的照片:



這張是在花博展覽期間,跟朋友在養生館前面排隊排很久太無聊而發
現的,一開始只是對養生館的圓頂線條感到興趣,但總覺得畫面空空
的少了什麼似的,就在這一刻飛機夾雜著轟隆聲滑了過去....

西滴,我的腦袋馬上被布列松敲了一下!

拍完這張後,我還是覺得如果飛機還能小一點,整體的平衡就更加完美
、更加平衡了,只可惜我沒辦法讓飛機飛高一點-.-。不然,就是該敗
入12-24的時候了 Orz....

拍完這張後,食髓知味了....開始會去注意飛機飛的路線(真的很吵
又一直經過,不注意也挺有難度的),反正只要想拍建築物又怕畫面空
就是找看看飛機有沒有經過就對了。

之後拍了這張:


之後我自己戲稱這種構圖的方式叫做『包圍』構圖法....

有陣子我又特別迷戀暗喻的手法....
然後拍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實際的情形是內人在和朋友談事情兼瞎扯蛋(加我)



但是我又不想拍那麼直白的畫面(如上),想拍穩穩約約透露著有三個人在
談事情的感覺,於是把杯子擺成口袋陣形留一缺口、再從缺口處補上一個力
道來平衡畫面,剛好覺得鉛筆不失其意義又能平衡,回家後自以為(掩面)
加個logo更能把中間刺點表現的更好(大誤)

PS:隱喻部分是用杯子來代表「人數、對話」、鉛筆的部分來代表「塗鴨→
輕鬆的;討論→嚴肅的」。

我覺得從任何一位攝影師的照片中獲取靈感,進而自行實驗許多拍照的方法
是很有趣的過程,這種樂趣比坐在電腦打一堆文字來批評別人獲得別人認同
進而提升自我價值,還多上許多。

大體上來說,就是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湊熱鬧(也可能是亂放砲)~
XD 受不了就無視點到滿吧,行走江湖必備!

http://facebook.com/johnson.deng3

飛在天上的大X wrote:
那我們換個觀點,拿我們平常所謂的盳測來看
一張兩個人覺得絕讚(一個按下快門和一個花二十六萬買下它的人)

和滿滿路人評得一文不值的圖

..........是張好圖還是壞圖?

我不反對少數人對他的愛好,但我覺得鍵盤手的觀點也並非是毫無義意的

還是.......你對這“物件的正面價值”是來自於,它賣出了二十六萬的高價?...(恕刪)



跟樓主的文比較起來
您的也是饒富深意啊....

或許我可以這麼說
藝術......是門怎麼講都行的學科? 行業? 商品?
01拍照分兩大類

1.只拍妹,無腦雞肋的只愛拍妹。
2.只拍漂亮美景,無論光影色澤飽和度或誇張構圖。

這就是01的攝影

在這講攝影美學真的是高估,
攝影本就是含有美學和藝術的觀點。
「美」「藝術」說是一種主觀的,但還是有其結構性,
只是通常人不太會去發現這結構性的存在...
大部份拍得好看就覺得OK,甚至有人只看其技藝或器材...
布列松的作品真的很強烈的讓人感受到一種畫面張力,
導入導出的結構性非常強烈,很容易迂迴在其作品當中...

分享一張


我也在學習創作這類的作品,當然,拍自己想要的比較重要!!
Jd * wrote:
如果將布列松的作品以...(恕刪)


其實我覺得您提到一個重點,有些是因為時代與科技的問題。

例如當年的星際大戰的特效讓大家多麼驚豔,

現在來看,可能會覺得假的不行,

我想這作品在當年確實是上乘,但以現在眼光來看,就可能只是不錯,

這非常合理也情有可原。

但可悲的是故意要諷刺別人不識貨的手法。

就像逼現在小孩看當年的星際大戰的特效,被說很假後,再端出當年如何如何的大賣,如何的突破一樣...無聊...

OTTO3644 wrote:
"美"其實是有潛規則的,那些規則在許多人的心中,但無法量化,就像看到美女一樣.我曾經受邀當過攝影評審,我評出的第一名其他評審有意見,但我知道其他評審的程度,我便建議將前10名的作品寄到國外去,讓國外相機原廠的攝影老師們也來評看看,結果他們選出的跟我是同一張.
有人問我你如何評一張作品的好壞,我的作法是在作品前先放空自己,然後假設心中有一根弦,當我打開眼睛那一瞬間如果心中那根弦被眼前的作品撥動,它就是好的作品.

布列松是世界級的攝影大師,仔細看他的作品,深沉而有韻味,小弟有幸曾經目睹過他數百張原作,看實際作品的感覺又遠勝書籍與螢幕,至今仍然回味,曾經跟國內知名攝影家聊到布列松,他說過一句話:攝影在布列松出現之前是否是一門藝術還是疑問句,但在他出現後就變成肯定句了.

多看攝影名家作品比去上攝影技巧課程還重要,我曾經遇過一個年輕人,沒有上過正式的攝影課,我和朋友私下看了他的作品都認為他很有潛力,也鼓勵他可以往這條路走,努力拍,有計畫地拍,但很可惜他後來沉迷於網路上的攝影討論,被一些人拉偏了方向,最後也就熄燈了.

喜歡攝影,就努力而有計畫地拍照,即使遇到低潮也不要中斷!


+1

布列松不是自己稱自己為大師的, 他反而不願意成為大師, 是後世眾多攝影師尊稱他為 master of masters.

不了解布列松之前, 卻批評布列松的作品, 只會顯示出批評者的視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