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焦距是否會影響透視感的探討

coldfish wrote:
馬克蘇兄,您誤會了我...(恕刪)

鏡頭前端不是一個小孔,而是一整個面,
所以不同波長的光線,在鏡片不同的位置以不同角度進入,折射角、折射率會不同
這些必須透過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第五片...鏡片來修正,好讓它們抵達感光元件時,盡可能重新還原重疊

修正的是色散、變形失真...等等,
主體與背景的相對大小會因為非100%還原光線而些微失真,但不可能不同焦段鏡頭差很多
因為鏡頭一定會修正變形,且沒進入第一片鏡片的光線,也不會在鏡頭裡面的折射過程中冒出來

望遠的鏡頭,是光學放大特定區域影像後,整個投射到感光元件上,以較大的感光區域來紀錄一個的實體(這跟人眼透過望遠鏡先光學放大一樣,事實上你沒有站比較近)
而廣角的鏡頭,因視角廣,每個東西在感光元件上分配到的面積較小,以較小的感光區域來紀錄一個實體,所以解析度會較低,但這跟透視感無關

而因為 鏡頭與底片的距離 不可能無限制改變
所以一般的望遠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會比較遠
導致無法近距離對焦

所以你離主體太近(像10mm鏡頭那麼近),會對不到焦
但事實上是可以得到中央裁切構圖的,如果你忽略對焦

或許你用微距鏡來實驗,可以對到焦
只是這樣的構圖,失去意義(例如看不出來是個美女),所以在實際應用面上
沒有哪一個焦段是可以完全取代其他焦段。


3.3mm的透視感~~無可取代!


Ansel Adams 用300mm的超望遠鏡拍出來的經典作品!

難怪景物壓縮得如此厲害呀 ^_<


這張聽說也是300mm拍的,300mm這種超望遠鏡,壓縮感好重 >_<
再看一張3.3mm的照片


怎麼透視感這麼強烈!我醉啦~~@@

愈看愈不懂了@@
怎麼 3.3mm可以拍成這樣
300mm又拍成那樣
好神奇喔

有沒有人能整理一下之前的發文啊
看得頭都痛啦@@
我覺得CANON這個FLASH做的很不錯,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Active Lens Work
呵呵.. 很感謝 A.F 網友的貼圖補充,
能了解大家所講的~
http://www.dpreview.com/learn/?/Glossary/O...spective_01.htm

這兒有很清楚的實驗,小弟也做了實驗,拙圖就不po了。
是的,裁切後的圖,與望遠鏡頭的前後大小效果是一樣的。

小弟是著重對鏡頭成相”視感上”的差異性,所謂”望遠鏡頭有壓縮感”的來由為何?
借引用一個網址
http://taiwan-photoschool.com/new_page_214.htm

這種隨焦段產生的視感的差異,小弟或許嘗試用”透視”的觀點來解釋是錯誤的,
但這差異性是由何而來? 小弟所想著重的”視感差異”是在於此

mocca6361 wrote:
我覺得CANON這個...(恕刪)


這個讚
我覺得這個FLASH做得很完整了,該表達的都在上頭了
視點固定只改變鏡頭,可以很明顯看到每個鏡頭的視角的呈現
還有
被攝物(人頭)固定,可以很完整看到因物距改變而產生透視上的改變

其實不要把它搞混就好了不是嗎?

空氣感?壓縮感?透視感?要用這種沒有定義的名詞來討論的話
下次,拜託,先把他們定義好再開始吧........


然後,拜託,把變數也固定好嗎
本來不是在討論「不同鏡頭(叫它變數OK?)」對透視之間的差異嗎?
怎麼又把片幅來進來?
要再討論片幅片的話請再開一個版吧

也難怪會有人看到一頭霧水
-----------------------------------------------------------------

coldfish wrote:
小弟是著重對鏡頭成相”視感上”的差異性,所謂”望遠鏡頭有壓縮感”的來由為何?
借引用一個網址
http://taiwan-photoschool.com/new_page_214.htm

這種隨焦段產生的視感的差異,小弟或許嘗試用”透視”的觀點來解釋是錯誤的,
但這差異性是由何而來? 小弟所想著重的”視感差異”是在於此
...(恕刪)


你這個圖的參考性可能比較不好一點,看起來似乎在同一個地方取影,但合起來是不同的
我想,你想說的「視感差異」
其實講白話一點就是由
1、視角大小的差異
2、成像圈的差異
3、鏡頭變形控制的差異
等等所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概念

不單單只是與透視有關而已了

就像用30/1.4拍不出一張4*6大,美女頭佔畫面2/3
背景模糊,但美女頭主體由鼻尖到耳後都是清晰的
反而要用85/1.4,甚至是100以上的鏡頭才辦得到(這就是你們在說的壓縮感嗎)
簡單的說,用85頭在適當的距離,光圈開4或5左右,就能得到類似的構圖
從第一篇裁來裁去的就討論到片幅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