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要出恆定大光圈??

威小豬 wrote:
謝謝補充與說明理論的...(恕刪)


這幾支光圈大不大我想我比你更清楚

不過你這裡觀念還是有錯誤

---------------------------------

超遠焦的景深如果再搭配大光圈照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看?

這是錯的

事實是:超遠焦的鏡頭如果再搭配超大光圈做出來的東西根本沒幾個國家買得起

基本上大光圈鏡頭若用同樣的高標準去做,解析度會更高,當然成本同樣是難以想像的

因此民用鏡頭不常見到

LEICA 生產過 90 F1.0 這支超大支,給美國陸軍夜間偵測用

這支是解析度超高的,號稱可以看清30公里以外的物體

NIKON也生產過

300 F2

400 F1.4 這支是做給海軍用的

十機九移,換過八鏡七店六街五老闆四處跑,還得三買二測,一台爛貨
所羅門的惡夢666 wrote:
事實上
以幾十年來始終如一的卡口來說
PENTAX K 的改良做得比 NIKON F 更加成功
PENTAX失敗在於行銷
以及未將中心完全放在135系統上

有點離題了,小豬弟指想強調卡口的極限和廠商對極限的突破問題
個人欣賞Nikon的堅持,如此而已,沒有要比較的意思
但是還是謝謝您的分享!

所羅門的惡夢666 wrote:
何謂幹掉?
去除品牌迷思
鏡頭只有好與不好
沒有什麼副廠不副廠的

說的好,所以重點在於技術有沒有成熟應用,而不在哪一個廠商
所以去除品牌的那塊招牌,廠商還是有所謂『本事』存在,而不是每一家廠商都一樣
您說技術一樣,沒分本事?這點不是很認同... 這是小豬弟想表達的 :)
『幹掉』一詞的確有失恰當,感謝提醒,下次就不會用這個詞

所羅門的惡夢666 wrote:
LEICA 生產過 90 F1.0 這支超大支,給美國陸軍夜間偵測用
這支是解析度超高的,號稱可以看清30公里以外的物體
NIKON也生產過
300 F2
400 F1.4 這支是做給海軍用的

yeah~我曾經看過的報導就是屬於軍用與天文用的居多
但是這些均屬於特殊攝影的範疇,而不是一般的攝影範疇
或許我沒有把前提說清楚,因為我是一般消費者,所以我是以生活、人像、風景等等微前提說的
那這些鏡頭的特殊性,為的是要把東西『拍到』或『拍清楚』,而不是營造美麗的散景或發色等等
以前國外雜誌的文章(網路不知道有沒有相關的言論)提到,就是這些特殊使用的鏡頭基本上因為任務用
所以不是所謂的『泛用型』的鏡頭,因此拍出來的『質』相當粗糙
所謂的粗到到什麼樣的程度,老實說我沒有概念,我『猜』會不會是色散、紫邊或畫質超軟等等之類的(?)
總之就是表達『質』相當的差,為的只是要『拍到東西』而不是『把東西拍美』
這種定義和我們一般對於鏡頭的要求似乎有違~
所以對一般消費者的定義來說,拍出來根本就不能用也不能看的~
小豬弟指的是這個,而不是有沒有出這種鏡頭
(事實上,一般攝影泛用也的確不會出這類性能的...嗯~~ 保守一點,目前也沒有~)

其實所羅門大提出來的就是這個話題一開始所講的結論:技術部分能不能實現,所有的人都說『可以』
但猶如大家說的,體積、重量、價格還有用途特殊,市面上無法輕易看見或購買
因此站在泛用性與一般性的立足點,我個人不認為,這些所謂特殊用途的鏡頭,他可以屬於『可用』的鏡頭

當然,這是因為讀過相關的文章,還有看過醜醜的樣品照,所以有以上的定調,哪本雜誌不可考了...
所以我也舉不出例子來
如果所羅門大所言甚是,那小豬弟當然就要改變觀念囉
如果能在網路上找到幾張超大光圈加超長焦,可看性可媲美一般的kit鏡或市售的大砲
畫面破除小豬弟看的報導謠言,那當然是更好囉!對於您說的『是錯的』是更加令人信服了
無論如何,長知識,感謝分享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補充一下大光圈拍出來不能看那一段
有個非正式的名詞叫做『工作光圈』
所有的大光圈的鏡頭都有建議的『工作光圈』而這個工作光圈大多都是光圈降一級上下
如果我是廠商,與其出一個1.4但是工作光圈必須要道5.6的鏡頭
我會寧願閹割到F2.0,來減緩落差~(差距過大容易被砲)
可用光圈太小,會形同沒有,所以過大的光圈拍出來,就會被講成不能看

要舉例的話……我個人的例子是Sigma 24-70 F2.8 二代鏡
他的F2.8全開軟趴趴而且畫質非常不穩定,必須縮到F4才能有比較穩定的表現
所以他的2.8大光圈形同沒有,上場個一、兩次就脫手了…
不過三代鏡的表現非常的驚人(驚人是因為個人體會跟二代鏡差異相當大)
前陣子入手一顆,還沒帶出去出過任務,但是給予很大的期待~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威小豬 wrote:
大光圈拍出來不能看那一段
有個非正式的名詞叫做『工作光圈』..(恕刪)


我也告訴你一個東西叫做「鏡頭特性」

有人說鏡頭的個性也可以

我是不知道你看到的是那個鏡頭的樣品照

但是,世界上的鏡頭並非都是設計來拍同樣的主題的

泛用性你知道,卻不能舉一反三

我舉例來說好了

拿LEICA 35 F1.4 asph 與 35 F2來說好了

35 F2光圈全開整體畫質都很穩定銳利

但35 F1.4 asph中央雖然解析度很高,但邊緣卻慢慢暈開比較不那麼銳利

即使縮到F2,畫面表現與35 F2還是不同的

你要說 1.4不是它的工作光圈嗎?不然,它就是這樣設計的

很多人注重MTF,MTF高就一定是好鏡頭嗎?它只是其中一項指標而已

例如 PENTAX LE系列鏡頭,MTF表現都稱不上傑出,但是拍出來很棒

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設計的,不重視MTF而重視實拍表現
-------------------------------------------------------------
回到上面

是不是每個人都要拍整個畫面的畫質都很銳利的照片呢?

你舉SIGMA的例子其實不太對,它的表現並沒有對不起它的身價

Sigma 24-70 F2.8新鏡畫質提升了但成本也提高了

順便告訴你為何你覺得原本的那支不利,要縮到F4

為何CANON 24-70 f2.8那麼重,SIGMA才一半重量

TAMRON的A09更是又小又輕

原因很簡單,鏡片與成本的問題

副廠鏡頭常使用的複合式鏡片,

是用比較小口徑的玻璃鏡片周圍貼上光學樹脂硬化而成

權充比較大口徑的鏡片

這樣做好處是可以降低成本與重量

缺點是實際可用光圈會比帳面上小,而且壽命也比全玻璃鏡片少

新鏡應該是改用了不少全玻璃鏡片,重量上應該看得出端倪



攝影器材絕對沒有物超所值這種東西,頂多是物有所值

我知道你或許想說 50 F1.8,其實它的缺點也不少,例如二線性散景

但是因為它的售價所以大家認為無可厚非、瑕不掩瑜

副廠鏡頭就是相對做了更多妥協之下的產物,這個妥協是成本也是品質

例如研磨非球面鏡換成鑄模非球面鏡等等的


再舉個例子來說,各家微距鏡頭正副廠的畫質差別大嗎?

當然是會有差,因為各家設計不同,但是差距非常小

微距鏡頭不管哪家都是品質極高的



再來我說說上面提到過的 LEICA F1.0

這顆當初是設計給X光底片機使用的機種,鏡後距非常短,最近對焦距離是20M

由上可以知道它設計理念是在追求無限遠的畫質解析度

因此就算拿來拍普通照片,內容可想而知

又何必把所有鏡頭都來個齊頭式的平等?

每個鏡頭都會有最適合的題材,工作光圈也是沒有一定的

不用混在一起做瀨尿牛丸







十機九移,換過八鏡七店六街五老闆四處跑,還得三買二測,一台爛貨

所羅門的惡夢666 wrote:
我也告訴你一個東西叫做「鏡頭特性」

呵呵
謝謝所羅門的惡夢666教授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