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是用nikon d90, 有a16, tokina 10-17魚眼, 小黑三 和 50mm 1.8小弟看了很多網上文章.... 除了後制 (拍很多張然後重疊)... 不然就是長時間暴光....小弟不會後制, 所以就用"時間"來換 結果拍出來的都是幼細到可憐的星迹... 而且在魚眼的表現還好過a16... a16的照片好像有些偏紅而且如果放大它, 我發現很多雜音... 但是iso已經是最小的啦....請問各位... 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嗎?
沒圖沒真相,星軌的粗細和光圈有關,照片有”雜音”這我就不知如何解決了熱燥點和紫邊在D70很容易產生,之前看過D90拍的已經看不太出來了曝光不正確用再低的ISO也不一定保證沒有雜訊吧下面這張是去年到合歡山D300拍的
可以分享你的設定?第一張是魚眼拍的... 30分鐘, iso200, f/11可能時間不夠... 而且不知為什麼有紅點弟二張是a16拍的... 30分鐘, f/2.8, 忘了什麼iso... 但是好像沒什麼雜音...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偏紅.... 一樣的景... 不應該有差別啊....1)2)
我那張光圈用6.3 快門22分鐘 ISO開200 有用黑卡擋一下直射時的車燈,當時氣溫是零下2度,熱燥點應該是不會產生您第一張右邊樹旁那片看似雜點的範圍,要請專家給您解答了,我只能猜是機子除燥運算的問題或是存入記憶卡時發生什麼狀況,至於第二張已嚴重過曝了當然是一片慘白(雖然第一張也是過曝了)您拍攝的場景光害太嚴重不適合拍星軌,當然受現場光害影響偏紅或偏什麼色調都不會奇怪啦要拍星軌請上高海拔.小離島,人煙罕至的荒郊野外不然至少也找個沒有光害的地方(不過在台灣平地.中低海拔都是很難找的到)同樣曝30分鐘一張用F11另一張用F2.8這可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