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從二十餘年前發明到現在,驚天動地地改變了人們對攝影理解,也因為大量生產和普級化,幾乎人人都可以擁有相機,人人都可以拍照。再藉著資訊流通,而使得原本屬於對於攝影在藝術範疇的辯論,也逐漸透過網路滲透到每一個擁有相機的人。其中一個常在網路上看到的話題,是關於影像的後製。

現在在台灣的各個攝影論壇,不時就可以看到強調不修圖才是王道的聲音,個人覺得如此堅持不修圖、不後製並沒有多大的意義(至少是對攝影本身而言)。在相機或鏡頭測試文章中常使用的"JPG直出,未修圖",是因為那是測試文章,拍攝照片是為了提供客觀的資訊,讓人暸解相機或是鏡頭的性能。雖然布列松堅持不修改原始影像有他的道理(見註一),但現在情況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網路上為數眾多的作品中,能夠真正和決定性瞬間扯上關係的作品比例並不高。作品發表時特別強調不修片的,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器材品質很高、攝影技術很好,毋需修片就有好品質。二是為了強調後製是一種造假的不正當性。雖然第二種可能不會在發表作品時表明,有些也不見得是作者本人有如此想法,而是回覆文章的網友。

我的攝影啟蒙老師說:「後製在數位攝影裡是必要的一環。」各家出產的相機在處理影像轉存時使用的參數都不盡相同,因此每一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但是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就是他們為了要符合每個使用者的需要,會把相機的原始設定設在偏向中性。在這樣的條件下,未經修整過的影像並不是持相機者的作品,而是相機的作品,持相機者只是使用相機產生出這些影像的人。而這些影像必須經過後製過程中的調整,摻入攝影者的美學和主觀意識之後,才會成為一件真正的作品。(除非在按下快門之前就調整過相機的參數,但這也已經構成某種程度上的修圖了)。暫且不管作品的優劣,修片的過程,其實是創作者貫注自己意識到影像上的過程。一張不經調整就提交的作品,其實是偷懶之下的產物。

「後製」這件事,從來就不是數位攝影的專利,早在百年前攝影術發明之初,攝影師們就懂得利用各種暗房技巧在底片上做文章。就算在布列松的強烈堅持之下,底片沖洗的過程中也仍然免不了受到藥水濃度、溫度和浸泡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儘管這不一定算在人為後製的帳上。如今數位影像處理技術的發達,能在影像上做出各式各樣的效果。為什麼要摒棄讓作品更好看的機會呢?修片修得再凶,也比不過那些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的藝術家玩得凶啊!除非你堅持遵守著紀實攝影的宗旨,否則實在沒有必要反對後製。畢竟,發表作品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感受嗎?



開心地拍,開心地分享,開心地欣賞,豈不樂乎?




註一: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堅持照片不應該在快門釋放之後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布列松認為攝影師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透過鏡頭在觀看世界,不應該介入在眼前發生的事件。而任何對於畫面裁切或是明暗調整,都會完全改變那一下快門所補捉到的事件的面貌,而那一瞬間應該是完美平衡而不允許任何更動的。
文章關鍵字
我覺得攝影本來就是一種藝術.透過後製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感覺.
但現在電子化功能這麼強.很多都能由相機本身去直接後製.
我覺得後製沒什麼不好呀.是一種藝術的發揮.
可能是把後製跟修圖想的太狹義
我的相機光圈開到F11以上看得到明顯的入塵
我把入塵修掉了叫修圖嗎?
修圖有分輕重
如果是要介紹器材給別人
然後又用修過的圖,就真的沒什麼意義
但在數位時代,可以把圖修得跟好看
是優勢,也更可以展現個人風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