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相機片幅與視角研究(焦長比)試算器

單純研究...有LAG請指正.



Q: 視角如何計算來?
A: 以對焦無限遠距離產生影像之視野計算,由於片幅最長之視角(長度)為對角線,故視角計算要用對角線來算.

Q: 焦長比如何計算來?
A: 由片幅計算而來,只要知道感光元件大小就不用管如何找到乘多少的倍率(焦長比).

Q: 請問N95 8G的廣角效果相當於一般相機的幾mm?
A: 以FF 50mm之視角相當46度, 與人類視角相當, 而N95之焦距為 5.6mm, 焦長倍率6.07, 故相當於傳統35mm膠卷相機 6.07*5.6mm=33.992mm.

另外的驗證法如圖 5.6 輸入橙色區, 得到黑體字 64.95 之拍攝視角, 於左邊橙色區輸入35在 FF得到 63.44視角, 兩者角度相當.



其他不同感光元件大小請自行輸入驗證或計算.




Cam視角計算器.zip 附加壓縮檔: 201005/mobile01-4aa43ad5442d08a93398b6ac337f58e2.zip
解密 : 01

ps.內含一景深計算器工作表,等收集更多相機資料再解鎖. 使用PC或用手機的Quick Office應該比較方便.(目前網路有 Mobile手機的程式,不過 WinCE 和 Java 已經 N 年沒碰了.)
Q: (from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578653&p=1#19893626)
例如DC機的焦段:
最近出的機子SAMSUNG EX1

鏡頭上的標示:5.2-15.6MM 1:1.8-2.4

至於後面的1.8-2.4 是不是廣角端和望遠端的 最大光圈

那下面的規格表 卻又寫下:
24mm-72mm 三倍光學變焦鏡頭,最大光圈為f/1.8-f/2.4

這數字是怎麼換算的!?


A: 光圈部份沒錯,而換算部份可先看
廣角端: 24/5.2=4.615384615
長鏡頭端: 72/15.6 一樣 = 4.615384615
也就是其對角線: FF對角線 = 1:4.615384615
43.2666153055679/4.615384615=9.374433317mm
該DC之感光元件片幅對角線(嚴格說來為成像圈直徑)為 9.374433317mm
如果得知其感光元件片幅比例(3:2 4:3 16:9)可約略算出尺寸
不過是這反求, 一般還是先以片幅寬x高來算這焦長比.

而24mm的意思是說, 當你用5.2mm時看到的視角跟FF 24mm看到的視角相當的意思.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Q: (from h...(恕刪)


感謝此大大熱心 幫忙解說!!

不過 本人對於數理 理解這能力有點差!!!

會用心 慢慢看的!!

不懂的話 會在發問!! ^^ 感謝!
Q:
所以在CANON鏡頭上的焦段 要在X1.6
NIKON X1.5
M4/3系統的話要 X2

那在 DC機 大砲機 類單眼(EX1.LX3.G11)這些的話呢?

A: 焦長比可能以四捨五入或接近值算比較好算, 但以APS-C的感光元件大小也非固定規格,
重表當中可看出大致上以片幅規格來算大致上就是這些數值,但不一定以廠排區分...
而類單眼或DC,手機相機之類的一樣可以如此略算.(光學原理)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以下取自基礎知識:什麼是片幅、視角、與裁切因子?一文的結論部份,細節請看該文的說明。

本篇的重點是講解裁切因子的觀念與來源,為了把它說得清楚我們不得不從好定義圓(或成像圓)說起,再講到片幅與視角,最後才能提供一個正確的裁切因子定義。目前大多數流行的感光晶片尺寸都比135片幅來得小,而且135片幅也通行有年(是故50mm是標準、35mm是廣角等等),所以各型數位相機的焦距通常有兩個標示,一個是刻在鏡頭上的實際焦距、另一個是常拿出來討論(或說明)用的135片幅的等效焦距。為了方便起見,下表是一些常見的、比135片幅小的感光晶片規格,以及把它們的焦距轉換成135片幅有相同視角的等效焦距的裁切因子(單位是毫米mm)。譬如說,Canon PowerShot G10使用1/1.7”晶片,它轉換到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是4.55,因為G10的鏡頭焦距是6.1-30.5mm,乘上4.55後就是28-139mm,不過廠家習慣寫成整數變成28-140mm。又,Leica M8到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是1.33,所以Leica Super Elmar 18mm f/3.8裝在Leica M8上的視角等於135片幅上的24mm = 18x1.33。




下表是從比135片幅大的片幅轉換成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所以它們都小於1;用這些裁切因子的倒數就可以把135片幅的焦距轉換成更大片幅的等效焦距。譬如,為4x5生產的75mm的視角就與135片幅的20mm = 75x0.266視角相同,而135片幅50mm標準鏡頭的視角與5x7片幅的252.5mm = 50/0.198的相同。另外,由裁切因子的定義,如果A片幅(較大)對135片幅的裁切因子為a、B片幅(較小)對135片幅的裁切因子為b,於是a/b是從A片幅(大)到B片幅(小)的裁切因子,而b/a是從B片幅(小)到A片幅(大)的裁切因子。好比說,5x7的裁切因子是0.198而2x3的裁切因子是0.472,於是從2x3到5x7的裁切因子為2.38 = 0.472/0.198,於是2x3的焦距100mm與5x7的238mm= 100x2.38焦距有相同的視角;反過來,5x7到2x3的裁切因子為0.419 = 0.198/0.472,於是5x7的焦距150mm與2x3的63mm焦距有相同的視角。



謝謝冼老師的精實的資料.

應該稱為Crop-factor比較好.(資料看來看去,不知最後自已竟寫成焦長比)
另外景深公式也蠻有趣的,演算法原來這麼多.

感謝冼老師的資料,讓多年(從早期單眼之光學問題)困惑慢慢解開.
當然還須要更進一步消化,如入瞳孔與真實光圈的問題,
原來有些知識反而在當代不會有人借的圖書之中找到資料,真的很有趣.
比如EV的問題,書中定義已經很清楚限定條件,而另一個對等公式(強度*時間?)舊書之中也有提到,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可參考冼老師的資料.(個人有些也是要消化)

不知可否問冼老師問題:
景深演算法其中有一種方式, 先算出一H(超焦距),不知概念是否有其意義? (跟對焦距離無關)
[自答] 對焦於Hyperfocal 之後景深達∞,若對此距之前則景深有範圍!
謝謝!
如第一欄H=49.987
第二欄對焦距離設定49→2588.036(可視為∞)
第三欄對焦距離設定50→∞


也可以這樣說: 景深受光圈與焦距影響,當光圈與焦距固定,超焦距是固定的,
而對焦距離,則是在選對超焦之外或內, 往近端景深變更淺; 對焦遠端則可能超過超焦距之外而無限遠.
與淺景深之方法可同茲驗證
1.光圈大
2.長焦距
3.近端(對焦近距)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