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剛開始學攝影時,因為不會構圖,所以總是在後製時再裁切,裁切的尺寸總是以4:3的比例,慢慢學會構圖後,總以相機內定的4:3比例拍攝,後製時需要裁切的機會較少了,但是在看一些攝影書籍時,書上總是說不同的拍攝視框,會影響對照片的感覺,在參觀一些畫展時,也會看到每張畫都有自己的長寬比例,當我們將攝影當作是一種藝術呈現時,比例不該是攝影當下的限制,到底是要在攝影時就思考要呈現的比例,並依此構圖,還是盡可能拍攝最大的需要畫面,在後製時才慢慢思考要如何裁切呢?
這2種都有支持的人...由於相機片幅是固定的...所以在構圖時, 有人看到精彩的地方宥於底片/感光元件尺寸比例, 不得已連外圍也框了進來...也就是說:1.到底是要在攝影時就思考要呈現的比例,並依此構圖,2.還是盡可能拍攝最大的需要畫面,在後製時才慢慢思考要如何裁切呢?前者可以很肯定的說, 是無任何運氣成份...後者則有點運氣成份, 也許臨場未能發覺妙處, 一網打盡回家才發現不過二者其實是殊圖同歸, 重點在於攝影者是否真的看到了精彩的那地方...
昨天看一本書上寫到,作者在出去拍攝時,一定會帶一樣小道具在身上,類似一個框框,長寬比例很彈性的小道具,在拍攝前會在腦海中畫出被攝体的簡單線條;作者也說到,剛開始時,也都是帶紙筆在身上,先畫過才拍攝,後來熟悉了就不再需要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