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zone裡有三項說明
大致上只有MTF比較看的懂之外
另外兩項Vignetting & Chromatic Aberrations (CAs)就不太看的懂,
去查字典也不是很明白,
為了不想瞎猜後還是搞不懂,想說上來請教各位一下。
還有那兩項的數值要怎麼看呢?
麻煩了,還請大家不吝指教。
成因是自鏡頭進入的光線無法均勻地照亮整個感光元件的時候,影像的角落會因此而變暗
一般因為非全幅的焦長轉換 這情形在DSLR很不常見 光圈大的時候比較容易見到...
不過有一個可以舉例的的鏡頭~
你可以看 Nikon 18-135 DX的評比裡面提到
"The AF-S 18-135mm DX is a reduced image frame (APS-C) lens so vignetting is typically more pronounced compared to full frame lenses."
因為數位鏡頭不是全幅 實際作用的時候只有中央部份會被感光元件感應 DSLR平常很少漸暈 (邊邊都被切掉了嘛~)
所以非全幅的DX鏡頭一旦有Vignetting出現 很容易被罵臭頭~
兩張分別是最大光圈時候 在廣角端跟望遠端分別拍到的~
外面那一圈就是Vignetting啦~
(不過就數據來講 N18-135好像也只有在這想個情況Vignetting比較嚴重... 廣角端一般需要開大光圈機會也不多... )
Vignetting這項數據在那個網站上似乎是愈低愈好~
以上圖片/部分原文轉貼自此...
http://www.photozone.de/8Reviews/lenses/nikkor_18135_3556/index.htm
====
CAs
Chromatic Aberration應該翻作"色差"吧~ ?? (色散? 色散差? whatever~)
加S代表情形嚴重~
成因是因為...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對應不同的介質會有不同的折射率...
或者簡單講
鏡頭未能將红、綠、藍 這三束光線"完美地"聚焦再同一點
這個情況產生的時候 就是CAs出現的時候啦
在高反差的邊緣 就容易有預期外的"發色"出現~
(低反差時其實也會有 但人眼沒差...)
(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相對應到不同的顏色 遇到不同鏡片 不同的鏡片厚度 各自有不同的折射率...因而場生不同的波程差 布拉布拉不啦..&@#&%...)
所以有些鏡頭強調低色散鏡片等等一堆~
這項數據應該也是愈低越好~
像三菱鏡/鑽石就是很讚的 高色散鏡片

手邊沒有圖耶

你可以試著去拍有對比色/高反差的景物 然後再放大來看"應該"就會看到啦~
----
my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