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拍出色彩精準相片短片的可能性

單反相機、無反相機和照相手機因自動白平衡演算演算錯誤而經常拍出不同程度有色偏的相片,這是長久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

感謝ssword大大提供這精采的手動白平衡測試報導,使用手動白平衡沒有一般攝影者想的那麼應用困難啦!

報導中所用的器材都是全世界專業攝影家常用的手動白平衡工具,習為人知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產品。

仔細讀過,略有心得…

在標準色溫強光下作色溫色調檢測時,強光光源的亮度遠超過室內光源和室內所有色彩的反射亮度,所以直接在灰卡的紅-藍-綠比例時,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和灰卡必然得到近乎滿分的好成績,因為它們的色彩系統就是如此設計搭配的。但…一般非極度專業的攝影棚,就會有燈光色溫有差異或長時間使用的發光衰退色溫改變的困擾。

縱然應用了這些白平衡工具,職業相片修圖者,還是要進行後製修改這些白平衡工具所帶來的色彩不完美。這更導致眾多攝影者用自動白平衡拍RAW,挑出喜歡再隨心所欲把色彩調到自已認可喜歡就可以,反正怎麼搞色彩總是錯的,永遠拍不出真實色彩的相片。

傳統的相機用的白平衡工具主要有兩種,如網易數碼這篇文章所介紹:


1 反射光來源: 用相機對著它們採光進行相機色彩正,如希必愛(CBLLENS)白平衡鏡,愛色麗(X-rite)標準白卡,18%標準灰卡和白紙…等。

2 入射光來源: 將白平衡濾鏡蓋住鏡頭,對著攝影場景或按下設定鍵或拍一張色彩校正片為根據,來設定現場的白平衡,如易捕碟(ExpoDisc)白平衡滤镜,白平衡鏡頭蓋或透明壓克力…等。Panasonic, Olympus, Sony, Fuji 相機是按設定鍵建行白平衡鎖定,Canon和 Nikon相機,是將濾鏡蓋住鏡頭先拍一張,再找到這張相片作為現場色彩校正,請參考相機手冊中的手動白平衡的操作法。

傳統的這兩種白平衡工具各有其光學物理設計的先天缺陷盲點的存在,怎麼應用改善都很難一次性拍出真實色彩的相片或短片!

反射光來源得到的色溫(色彩)是:

主光源 (陽光,天空,室內或室外燈光) + 攝景現場對面的所有物体的反射光

這樣收集得到的平均色溫值+色調值,絕對不符合攝影現場真實色彩的平均色溫值和色調值,也許會接近可接受,但無法得到正確的色彩校正效果。總是有色偏現象,就是根據現場所拍的灰卡紀錄在LR修改仍是會得到有色偏的校正效果。

這是使用白卡灰卡作白平衡校正先天的物理光學上的致命傷,無法改善。一個死巷而已。

入射光來源的白平衡工具,如易捕碟(ExpoDisc)白平衡滤镜,白平衡鏡頭蓋或透明壓克力等,是用鏡頭對著場景直接進行集光,把相機當作色溫計使用來校正相機的現場色彩才有可能得到拍攝現場的真實色彩相片或短片。

但市面上這些傳統入射光來源的白平衡工具,也存在其先天光學物理的缺陷盲點,也是一向不能得到滿意的相機色彩校正校果,拍出來的相片短片雖然比相機自動白平衡好了許多,但仍是有色偏現象。

傳統入射光來源的白平衡工具的問題在其取光範圍過大,遠大於相機要拍攝的場景,兩者的平均色溫值與色調值不一致,就會拍出與現場色彩不一致有色偏的相片。

在室內有些場景,如果濾鏡光學精準的情形下,應用傳統入射光來源的白平衡工具產生的色偏現象不算嚴重,但到了室外就因濾鏡上接收過多比例天空的高低色溫,與攝影現場的平均色溫值色調值了。比如在近黃昏時,因接收過多的天空低色溫而拍出嚴重偏黃的失真相片。相機的自動白平衡除了色溫色調演算失誤也存在相同的取光範圍過大的問題。

計對入射光來源的白平衡工具的問題,也是可以用物理光學的手段完美解決它。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針對場景而限制相機的取光範圍,以指向式方式,使取光範圍的平衡色溫值色調值與攝影現場的數值一致,就可輕易有效校正相機現場色彩,而一次性就拍出色彩近乎完美的相片短片了。

當然場景不同就有作有效調整才可能一次性拍出色彩近乎完美的相片。比如,室內、街拍、風景各自不同,必須計對這三種主要的主題目標而避免過多主光源干擾才行。

這項國際發明也是可以有效直接運用在相機機身上使用。不過基於日本相機界的傳統保守性,被直接運用在相機上改善相片色彩的精準度機會不高。

Rick0743 wrote:
單反相機、無反相機...(恕刪)


完全看不出重點在哪裡,只有說白平都不準.卻沒看到解決的方式.
謝謝分享,俱有參考性!


15151515
啊哩耶 "真實顏色" 是指那一種?

1. 現場照明不變, 人眼在現場看到的色彩.

2. 把現場改用標準白光照明, 人眼才會看到的色彩.

精準依誰而定?

人眼的運作機制,再亮處紅色比藍色飽和高10倍,暗處藍色比紅色高16倍
再加上長曝等的韋伯定律,人眼會自動修正,自然發色也不同

各種生物眼睛結構看到的色彩不同,到底精準誰說了算?

實驗室測的標準,跟MTF一樣,只是設計一個統一環境來比較
不同環境還是會改變
商品照片的白平衡要求會比嚴謹 能避免高消費糾紛~

一般的隨手拍 旅遊 小品創作 很多人會刻意後製的更具有藝術色彩濃淡都有 白平衡就顯的不是那麼在意 偏一些也尚可接受


有時候只能說 曲高和寡

藝術沒有太多邏輯可言
世界如此遼闊~ 我只是走過某個角落...
人眼內建深奧的補償修正機制,人眼的GAMMA
響應,對高光與暗處的靈敏度,都和機器看到的
不同,那麼色彩精準是站在機器的角度還是人眼
的角度?

我自己覺得,色彩準不準可以透過嚴謹的定義用
機器去量,但最後能夠讓觀看者有重回現場那種
感覺才是無可取代,這也就是底片攝影到現在還
沒死透的原因


fountainab wrote:
完全看不出重點在哪...(恕刪)

我來猜猜...

有一種新的、相機用的白平衡校正器要"突破傳統"上市了,所以就有"學術類文章"先上媒體打頭陣,先把這種產品的原理說得像玉皇大帝一樣神,讓消費者產生期待心理...

01發文是禁止"夾帶廣告"的,技巧性避開這版規也有必要,於是...就看到這種"丈二金剛問號文"了。--我瞎猜的!
如果真的很在意白平衡,拍RAW就好了,省去現場調白平衡的時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