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的都是可交換鏡頭式的單眼相機,其他相機則不進入討論範圍
一、傳統單眼(單反) VS. 微單眼(無反)


微單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傳統單眼體積小一點的單眼相機,他與傳統單眼相異之處在於取消了反光鏡和五稜鏡的結構,對於結構上可以更加精簡緊湊,所以體積相對單眼來說較小,在畫質上並沒有區別。
在使用方面,因為微單眼是感光元件持續運作,在觀景窗上看到的畫面即是當下光圈快門所呈現的曝光度,對於新手來說是比較平易近人的,但正因如此,微單眼的耗電量會比傳統單眼大上許多。
在2020年的未來,微單眼勢必是主宰市場的相機,更加小巧的外型和更短的鏡頭,可以增加攜帶的方便性。但由於目前微單眼尚未成熟,鏡頭的選擇會比單眼的來的少,便宜的鏡頭相對也比較少,這也是購買必須考量的點。在往後,各家廠商勢必會出很多微單眼的鏡頭,就會是微單眼稱霸天下的時候了。
傳統單眼
優點:鏡頭群龐大且價格較便宜、相當省電
缺點:很大又重
微單眼
優點:體積小、未來趨勢、所見即所得
缺點:目前鏡頭選擇較少且相對貴、耗電量較大
二、感光元件尺寸
在相機的世界中,最直接影響價格和重量的就在於感光元件的尺寸了。
在目前的可交換鏡頭單眼中,常見的尺寸有全片幅(FF)、APSC和M4/3這三種尺寸。
在這裡不說一些太艱深的像素概念,簡單來說,片幅愈大同樣畫素的畫質會愈高、高感光度的雜訊會愈少,但是鏡頭和機身重量會很沉重。
三、等效焦距
提到感光元件尺寸就要順便講到等效焦距這件事,在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都會和全片幅的尺寸來做焦距的比較。由於APSC和M4/3的面積較小,所以在相同的焦段下,APSC和M4/3紀錄的範圍就會比較窄。
所以在APSC上x1.5,M4/3上x2,就會是全片幅的焦距。
例如要達到全片幅焦距35mm的視角
APSC必須使用大約23mm的鏡頭
M4/3則是要使用大約17mm的鏡頭
才能在同樣站的距離達到相同的構圖
四、變焦鏡 VS. 定焦鏡


變焦鏡就是可以利用光學鏡片變焦改變焦段的鏡頭;定焦鏡則是固定焦段不能改變。
在許多相機的kit鏡都是變焦鏡,所以新手買新相機的第一顆鏡頭通常都是變焦鏡。
關於到底要選擇變焦鏡還是定焦鏡,最明顯就取決於你想拍什麼。在這裡我們必須先知道變焦鏡和定焦鏡的各項差別。
首先是體積和重量,由於變焦鏡頭內部設計複雜,所以它的體積和重量會比定焦鏡大上不少。
例如Canon R系列的kit鏡24-105mm F4L它的重量是700g,但35mm的定焦鏡卻只要305g。
再來是成像素質,以差不多價錢的變焦鏡和定焦鏡相比,定焦鏡的畫質都會比變焦鏡來的好。
原因是因為定焦鏡只需要專注在一個焦段上的設計,內部鏡片也都是為那個焦段所設計排列,不必像變焦鏡需要考慮各個焦段的幾何排列,所以畫質上定焦鏡會比變焦鏡來的好。
但對於各家廠商的王牌大三元變焦鏡就另當別論了,它們是各家廠商光學科技的集大成者,對於各個焦段的銳利度、變形和畫質都是頂尖的,但價格和重量也就非常沉重了。
還有一項是光圈大小,由於光學設計上的限制,在所有鏡頭上定焦鏡的光圈都會比變焦鏡來的大。像是35mm的定焦鏡頭,光圈可以做到f1.4,但同樣最高級的變焦鏡頭光圈卻只能到f2.8或f2。
所以對於剛入門的朋友而言,我反而是比較推薦搭配定焦鏡頭的。因為定焦鏡頭擁有體積輕、畫質好、大光圈等優勢,可以在剛入門單眼時就拍出平時與手機不同的照片,例如淺景深的效果。
並且我們平常在使用的手機不也是定焦鏡頭嗎,iPhone的標準鏡頭等效就是28mm,所以在拍攝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不適應,並且還可以訓練良好的構圖。我推薦等效28mm、35mm、50mm、85mm這幾個焦段的定焦鏡,尤其是35mm是非常適合一機一鏡的組合,在景深和廣角間都有一個平衡,不論在人像或風景照都很管用。
變焦鏡
優點:縮放自如、看起來好像很專業
缺點:體積大且重、光圈小
定焦鏡
優點:體積小且輕、畫質好、大光圈
缺點:只能自己移動腳步構圖
五、景深
在最後我們談談景深這件事,單眼和手機最大的不同就是比較容易做出淺景深這項效果,這也是許多人想入門單眼相機的其中一項原因。
在這裡也不說太多複雜的觀念和公式,由於感光元件愈大需要更長的焦長,而愈長的焦段能拍出愈淺的景深效果,所以才會有人說感光元件愈大可以拍出更淺的景深效果。
簡單來說要製造出愈淺景深效果的要素就是大感光元件、長焦段、大光圈。
六、總結
看到這裡應該對相機的基本選購的基本概念有點認識了吧!
對於要買的第一部單眼相機需要從自身的使用方式所考慮起,有些人買了一部相機,卻因為重量體積太重,慢慢地就失去了帶出門的興趣。
不管是M4/3、APSC或FF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就取決於自己使用的需求,在畫質、體積、重量、預算取得一個平衡點,就會是屬於自己的一台好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