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攝影] 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從聽古典音樂臆想攝影藝術

[臆想攝影] 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從聽古典音樂臆想攝影藝術

大學沉迷古典樂時為了版本比較, 就一不小心收集了最常被演出的曲子之一: 貝九的各種版本, 從歷史錄音到現代的DDD錄音都有. 不過那時年紀小鑑賞力和專注力都不夠, 各版本間的差異實在比不出來.

但貝九的指揮史上兩種風格差異最大的莫過於福特萬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了. (我這張福特萬格勒話說是福氏指揮貝九中最偉大的一次! 一九四二年柏林版本, 也有收集到了EMI版「第二偉大」, 呵呵, 很愛慕虛榮, 根本還沒好好比較到底第一第二差在哪.)

如果讓我斗膽稱呼的話, 那我就想把福特萬格勒叫做「以物喜, 以已悲」吧! 而托斯卡尼尼, 我就要叫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臆想攝影] 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從聽古典音樂臆想攝影藝術

(「以物喜, 以已悲」「最偉大」的福特萬格勒一九四二年柏林版本貝九)

為何說福特萬格勒「以物喜, 以已悲」呢? 他的指揮以即興聞名, 而且每次都不一樣. 用年輕人的話來說, 叫做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fu. 我好久一段時間沒聽貝九了, 今晚拿出貝九史上最大對決的兩張, 先是聽聽托斯卡尼尼的版本, 再來聽聽福特萬格勒的, 不用兩個小節, 你就能體會出他們的差異是多麼地大.

福特萬格勒在細長微弱的音符時, 灌注了自己想像的多愁善感, 音符變得柔腸寸斷, 節拍變慢了, 呼吸也得跟著拉長. 然而, 當音符由各樂器累積而湧來時, 福特萬格勒見到了高潮, 速度幾乎是頓時變快, 而且極為澎湃, 定音鼓拚了老命地敲, 層層堆疊出極高的張力. 我想這版本的偉大應該就在這裡吧. 連六十幾年前的歷史錄音, 伴著沙沙聲, 氣勢依然如萬軍衝來勢不可擋. 聽福特萬格勒的貝九, 你只要把心靈淘空, 把自己交給他, 讓他帶你神遊每一顆音符和速度變化所帶來的情緒起伏.

但對於某些人而言, 可能他的口味就和福特萬格勒差得極遠, 福氏為他調配的速度和變化不見得正合他的口味呢. 這種「以物喜, 以已悲」的指揮, 在於我看來是把主觀的情感強注到樂曲中, 高超者調配得當, 人人喜愛人人感動人人流淚, 起立鼓掌大聲叫好, 成為指揮史上「最偉大」的演出. 這是大師的境界, 火候得拿得準才行.

[臆想攝影] 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從聽古典音樂臆想攝影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美國籍義大利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

和福氏完全相反, 托斯卡尼尼的每一個小節都忠實於原作曲家貝多芬的標示, 該多快該多大音量, 該多慢, 完全聽命. 甚至終樂章大合唱的最後幾個常常聽到令人要跳起來的亢奮樂段, 我試著按他的速度打拍子, 一路下來, 托氏就是穩穩地讓它「走」下去, 沒有激烈的加速, 沒有刻意提升音量壯大聲勢, 可以這樣說, 靠著貝多芬為結尾安排的不斷重複句型, 托斯卡尼尼就把樂曲帶到高潮的結束.

或許大家很難想像一首曲子真會差那麼多嗎? 我來列出二位大師在各樂章的指揮時間:

福 托

第一樂章 17:17 13:30 (雄壯的主題, 時而穿插慢板)

第二樂章 11:28 13:09 (這樂章較急促)

第三樂章 20:07 14:21 (慢板, 福的版本簡直是「以已悲」到極限了)

第四章樂 24:37 23:24 (大合唱)

下面也是它們封底的時間標示.

[臆想攝影] 藝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從聽古典音樂臆想攝影藝術

(風格迥異的貝九, 福氏的錄於一九四二年, 托氏的於一九五二年)

可以說, 托斯卡尼尼不在樂曲中強注自己個人的主觀情緒, 反而是忠實呈現貝多芬的指示, 讓作曲家帶領我們, 而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則是個極從命的軍師, 將音符的步伐調整得極為一致.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較低的藝術呈現方式喔, 對我個人來說, 這才是真正最難最難的. 如何在材料原來所是的狀況下, 把它呈現得最迷人, 這可不只是一門藝術, 還是一門經濟學!

年輕時, 我會讚賞福氏即興的藝術天份, 因為那最符合年輕人對人類作為自主意志的理解, 指揮家應該擺脫作曲家, 應該把自己的意志融入別人的作品, 應該呈現出自我特色. 藝術是人性, 所以, 它要表現得像一般人一樣有喜有悲.

然而到了一定年齡後, 這種主觀的呈現是否太重口味了? 是否太冒險了? 是否太壓制過作曲家了?......雖然我不一定從這些點來思索, 但是, 在一定的人生經驗後, 我反而認為能否忠實駕馭材料, 完美呈現材料, 又料理的極為不凡, 讓自己的才能藏在材料中, 讓懂得慢慢品味的人嘗到原來忠於原味可以如此美味. 就像是越簡單的設計, 往往卻是最難的設計.

在攝影時, 我們或其他人是否也可能有這種「物喜, 已悲」的情形呢? 是否一個極為普通的景沒什麼看頭, 卻強要用廣角鏡拍攝卻依然拍不出氣勢? 或是廣角拍人或物, 卻「我的眼中只有妳」結果雜物也一起入鏡了呢? 或是應用長焦淺深景來為一個極普通的小景強灌合焦物的視覺注意力, 然而主體卻又沒什麼特別值得看的呢? 或是極為平凡的街景, 不得不強加上紋路 (這我常做~)來增添一些可看性呢?

或是, 我們能欣賞極為普通, 拍卻拍得工工整整, 十分耐看的照片呢?

藝術另一種境界:「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或許也體現在攝影之中.

同步發表在我的部落格 (但沒談攝影):
http://tw.myblog.yahoo.com/wee-photo/article?mid=249&prev=-1&next=238
樓主這篇文章寫的真好
小弟也是略有涉及古典音樂
當時都是跑到玫瑰唱片有一區專賣古典樂的
小弟並非讀什麼藝術系的
只不過對古典音樂有些偏好
那時買都要買企鵝4顆星的cd
用音響放或5.1聲道放都好讚
可惜~沉迷藝術對小弟來說總是一條不歸路,花了太筆銀兩在裡面
真是傷身
樓主這篇文章也有回應到您之前教了弟重疊曝光中的"拍照是走自己的路"
ryanwg wrote:
樓主這篇文章寫的真好...(恕刪)


謝謝你! 我也曾花了好多錢在唱片和書, 後來搬家都清得剩一些常聽常看的.
心痛哩~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因為藝術的面貌太變化萬千了,或者說根本沒有一個絕對的面貌。
恬淡清遠如陶潛,亦或憂國憂民如杜甫,都堪稱經典。表現得深刻,他便是好的呈現,取捨全在觀者的喜好。

我攝,故我在。 http://www.wretch.cc/blog/th7464
th7464 wrote:
因為藝術的面貌太變化...(恕刪)


是啊, 不同心境不同年齡確實審美需求不同~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