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nex54 wrote:
你應該沒用過mac吧...(恕刪)


Mac有名的的確是他的觸控裝置,還有OSX本身就是相當省電/資源且方便的作業系統

但每次在M01看到"討論"APPLE和WINDOWS(尤其有關SONY)到最後變成互相攻訐真的很無言


大家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系統和產品吧..


而且Plunex54大~根據你提供的資訊,你似乎也沒有用過Z117啊..
還是你曾經親自把Z系列的螢幕折斷過啊?
螢幕雖然脆弱,但也不會弱到不堪一擊吧@@..還是你都用怪力開螢幕啊
(曾經還看過有人單手從螢幕那端拿起VAIO Z的圖片..找到後補圖)

另外觸控板小是因為在windows下沒但法像OSX那樣支援觸控板的操作,做那麼大也沒什麼用
再說13.1吋的Z的尺寸比13.3吋的MBP小了0.2英寸,重量也輕了500g左右


SONY的確是貴,但他的設計,不只是外觀(見仁見智),你有仔細看過Z系列的內涵嗎?
那麼小的一個筆電,要怎麼塞i7處理器、獨立顯卡、光碟機,還要壓重量在1.5KG以內?
這些難道不用花錢研發設計就會自己蹦出來嗎

(同樣地MBA這麼薄塞這麼多東西會相對貴也不是沒有原因吧..)


另外SONY的電池壽命我自己也是X在心裡的,但windows就是比OSX還要耗電,
除了SONY自己不爭氣以外,我想微軟要負更大的責任吧

當然以上打的那些如果你用f135的角度去看的話就會覺得感觸沒這麼深啦..









回cakecyt大我真的有一次把我爸的電腦螢幕給關裂了總之型號我有點忘了可是我很肯定是z系列的

plunex54 wrote:
你應該沒用過mac吧...(恕刪)


你拿F135說電池效能差喔?F本來就不是定位在行動商務上,我覺得Z外出可以撐四、五個小時很夠用了

這沒甚麼好吵的吧,你自己用的開心就好了,你的認同或批評也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喜好

我喜歡蘋果的外型,可是對於在國外工作的我來說,

電腦除了工作還要包含全部的娛樂愛好,這點蘋果的系統滿足不了我,所以我選Z138
當初也是猶豫很久......
現在z117使用中...
歷代vaio搭配的os,從xp,vista還有點需要調教甚至難以使用,但直到今日w7之後,搭配z117這樣的硬體,真的無可挑剔!
^_^
雖然我本身沒有這兩台...
但是我自己卻是MAC跟WIN系統同時使用的使用者...

MAC跟WIN在我們公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取向的作業系統
在錄音的時候就會用MAC有時候作影片編輯也會用MAC
但是像我自己在做非線性的影像剪輯我反而會選擇WIN的系統...(雖然MAC也可以做)

其實我自己覺得兩者沒辦法同時比較就是了...

angy2729 wrote:
MBP的螢幕真很漂亮...(恕刪)



1. z系列的螢幕最好有 (1)sRGB, (2)Adobe RGB 色彩校正

色彩校正之後. sRGB --> Firefox
Adobe RGB--> Photoshop

2. z系列的96% NTSC螢幕是非常昂貴的=三片 18.4" SEC 1080p 螢幕成本價


3. MBP的螢幕好是在你不必擔心 廣色域,過飽和有時是不利於你的眼睛

Rh wrote:
光是設計蘋果就可以吃...(恕刪)



筆電 LCD除了東芝TMD, LG的IPS, 其他是很便宜


14"-------> 11XX~12XX NTD

18"-------> 25XX~26XX NTD

高端的貴5~10美元

外面LCD維修是3 ~4倍成本價

Barristerinlaw wrote:

筆電 LCD...(恕刪)


謝謝指教。所以你的意思是指說即使是像MBP的TN廣色域面板不會比Acer/Asus的一般TN面廣貴很多囉?
不過說真的,實際用起來的差異真的很大,用MBP 13/MBA 13之後再去看Acer 4820TG/4741的螢幕,就會覺得慘白到看不下去。看來國產的筆電廠省錢省得太誇張了點,連面板錢都要省。
Rh wrote:
謝謝指教。所以你的意...(恕刪)



1. 同寸TN面不會貴很多, 除了東芝TMD


2. MBP--> sRGB面板, 這不是廣色域

MBA---> (< sRGB)面板, 這不是廣色域


3. 廣色域面板還需要DTP94/i1 Pro校準, 否則過飽和 眼睛疲勞

4. 其實很多外面LCD維修公司還賣大規模筆電面板給品牌筆記本電腦以及淘寶經銷商, 利潤是不可想像的





Barristerinlaw wrote:

1. 同寸TN...(恕刪)


翻了一下Apple網站,的確也沒提到是廣色域的螢幕,只寫說絕佳色域。不過這樣更令我好奇,既然在成本差異不大的狀況下,為什麼絕大多數的筆電都不用好一點的螢幕呢?畢竟在展場上,螢幕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拿MBP擺在一般的筆電前面就可看出它的不同(不過拿來和本文的z系列比好像還是輸了)。還是說這樣的成本差異到後來會放大成很大的價差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