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505是慨念機. 是為了讓開發人員在技術上突破限制而開發的機型. 以輕, 薄, 小, 作為開發的方向. 不計代價投入挑戰當時的極限.
成品上線少量生產只是測試生產可能, 拿出來販賣只是讓部份用戶分享公司全力開發的成果, 作為一種紀念品, 並對505系的成功致敬而已. 這機器因此是天價. 拿X505要展現的慨念來以市售量販機種的"完全實用"取向標準來評論, 並不公平. SONY並不認為那個鍵盤很好, SONY也不曾在其他市售機種上採用過那樣子的設計. 但是X505開發中獲得的許多經驗及技術, 以及其展現的造機慨念, 再之後幾年的VAIO機種如G或UX上多多少少可以看到X505的影子.
反過來說, 不用那樣子的特別設計, 如何能使那麼薄的機身有可能性? X505是個工藝品或紀念品的本質多過消費性的實用商品. 這才是他天價的原因(好比那個鍵盤的造價一定高過普通鍵盤不少). 這樣子的例子很多, 例如X505的轉軸電池, 不配觸控版等, 都是為了符合機身尺寸極薄慨念的展現要求而特別設計出來的配置. 並不代表那是SONY認為實用的作法. X505的成功是造出一個極致輕小的機身卻具有高"可用度". 證明了該慨念可能性的存在. 並非"實用性"很高. 不僅如此, 如果對VAIO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由X505回顧VAIO的祖師爺PCG-505, 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不難理解為何SONY把這台輕小機作為偉大505系的句點紀念. VAIO固然不算是NB的主流. 但是505系確實深刻的影響了今天每一家廠商在設計NB產品時的構思.
簡言之, 這台X505好比F1, F1賽車配備了很多將來市售車可能採用的技術. 它是很高價的, 但是F1車本身的實用度卻不高.
SONY和APPLE曾是合作打造早期Powerbook的伙伴. 當年SONY推出VAIO的基礎有一部份來自於和APPLE合作的經驗. 或是說所見略同. 直到今日, VAIO的六大設計原則中很大部份, 其實放在蘋果電腦上也可以很配合. 這一點從蘋果電腦的愛用者多半對日本來的VAIO也有高評價中可以看出. 不過今日的資訊產品競爭和當年已經很不相同. 相似代表著可能的競爭. 尤其這二間公司彼此在對方的核心市場插旗(iPod之於SONY, VAIO之於APPLE). 目前看不出來有在手提電腦上合作的空間. 這相信對不少二家的愛用者而言是很可惜的. 因為彼此確實都掌握有可以讓對方產品變得更出色的技術.
碳纖維材質的強度是足夠的. 而且質輕. 這是多層碳纖維機身之於鋁鎂合金機身的優勢. X505的機身外殼為碳纖維打造. 這在當時是幾近於不可能的任務. 785克驚人的輕量化由此而來. 所以碳纖維並非只是貼一片在機身上而已. 而是實在的就是碳纖材質. 但是多層碳纖維的製程是以多層碳纖維板壓製在一起, 所以可能會有點有層次的感覺.
碳纖維材質有高鋼性, 事實上比較不易變型. 在同樣薄度下, 可以提供比鋁鎂合金更好的支持力. 這是為什麼SONY採用碳纖機身的原固. 因為如果使用鋁鎂合金在這樣子的薄度要求上, 強度不足. 但是作到極度輕薄時, 高鋼性碳纖材質仍然會有在受力時彎曲的情況. 這在天板部份尤其明顯. SONY在設計上似乎強調利用天板這個彈性來提高LCD抗震的條件. 這一點在TYPE G的測試應該可以看出.
Cognitio, Sapientia, Hvmani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