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vaio的佔有率最後一名耶~

ffk0716 wrote:
你覺得vaio是法拉利還是本田呢?


不大好的問題... 法拉利是快又美. vaio的話...
Thomas Shan 您已經失去理性了。

Blue Ray 對你來說可能不需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不需要。

若您有修過經濟課程那您應該知道,您有明顯的經濟學上的謬論。

也許,設計、創新,不是您所追求的。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529100_676964_NT_1128315c.HTM

不小心看到的

對於開版大哥sony的 "最後一名" 資料一直很疑惑是哪邊來的
名牌?
怎樣叫名牌也應該給個定義

這邊資料它08年第一季全球排名第9
不過從去年第三季開始是以一季一名的速度下滑
從第7掉至第9
為市占率加油吧
jimmy84606 wrote:
Thomas Sha...(恕刪)


我修過經濟學..
但請教我犯了哪個經濟學上的謬誤!?請務必指導我一下!!先謝謝您
至於藍光何時普及..並不是我的論點..
請參考報紙報導
相反地, 我還樂觀的認為兩年左右就可以普及..

至於追求創新..我想並不是我這類務實的人的事
我只追求"合理的創新"..

兩年之後會有什麼變化?
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
Toshiba自從HDDVD失敗後, 聽說已有後續動作
誰又知道會不會有其他廠商開發新規格?

追求成熟的新科技才是我需要的
你說的本身就是很矛盾

你追求合理的創新
卻又說成熟的科技才是你需要的
有很多時候,創新怎麼會是成熟的

而我翻過HDDVD及BD的維基百科,TOSHIBA退出後,BD更是勝出,目前是如此

BD是合理的創新,它不夠高檔嗎?
BD是成熟的科技,市面上很多BD硬體,只是你嫌他貴。

會在AR這種小尺寸,但是高檔LCD及畫素的筆電上看BD,你只能說他是凱子,是有錢,你不能說很酸的說AR的BD是雞肋。

說BD不是合理的創新,成熟的科技,很多看BD的都笑了

說AR 17" widescreen LCD with XBRITE-HiColor™ with up to WUXGA (1920x1200) resolution配BD是雞肋,
我只能說我和你不是有錢人,但我不會說BD是雞肋,我會說我賺不到錢買有BD的AR
I trust everyone,but I don't trust the devil inside of them!
AR本來就是定位在極少數的顧客,而且會買的幾乎都是衝著BD,不然VAIO還有其他產品可以選擇,例如FZ。

今天你不需要BD,就說AR的BD是雞肋,這.......肯定是相當的主觀

今天沒什麼筆電廠要放藍光燒錄器,不是因為MODULE改換藍光有什麼高科技,是因為成本很貴,搞的這台筆電賣不出去。

這就是C/P值的問題,而不是筆電放BD是不是雞肋

你如果說筆電放BD叫奢侈,那我同意
I trust everyone,but I don't trust the devil inside of them!
"VAIO"這四個字很誘人的~~~
我就受不了VAIO的造型,敗了一台
不過真的是不便宜,差不多這等級的其他牌都較便宜
價錢多少不重要,開心生活最重要! / 專注於本業與自己的工作,才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生意。
anthonykang wrote:
你說的本身就是很矛盾

你追求合理的創新
卻又說成熟的科技才是你需要的
有很多時候,創新怎麼會是成熟的...(恕刪)


舉個例好了..
Win XP..Vista..是不是剛上市的時候接受度都不高!?
是不是創新呢??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觀望至SP1發佈後才開始嘗試接受?
DVD創不創新!?
也花費了兩三年才普及取代VCD..
我不懂創新與成熟什麼衝突呢?
在沒有更新的技術出現之前..它就是創新..
不斷的改良..就是成熟..
成熟除了硬體的部份..更是軟體的部份..
當更多的BR DVD上市..售價壓低到跟DVD差不多時
就叫做成熟!!

我沒說BR的"技術"或"規格"是雞肋
而是在沒有成熟的軟體支援時..它就是無用武之地
目前在台灣要買到BR DVD幾乎都是水貨
片源就是問題..
若是只能拿來看DVD..那何需BR DVD?

買得下AR系列的(我也買得起..只是我不會買)
通常不是極度的嚐新狂熱者..就是高收入族群
嚐鮮過後..我不相信1900x1200的17"能滿足他

所以綜合以上的判斷, 在現階段而言BR DVD真的是"實用"的配備嗎??
anthonykang wrote:
今天你不需要BD,就說AR的BD是雞肋,這.......肯定是相當的主觀

今天沒什麼筆電廠要放藍光燒錄器,不是因為MODULE改換藍光有什麼高科技,是因為成本很貴,搞的這台筆電賣不出去。

這就是C/P值的問題,而不是筆電放BD是不是雞肋...(恕刪)


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好了..

當初CD燒錄器上市沒多久..我就買了一台忘了那個日本廠牌的SCSI-II介面2X燒錄器
那時候的CD空白片還大多是金片..一片一百多塊吧..
燒個資料就要半個小時..還沒有Burn-Proof功能..
常常動不動就變成一百塊的飛盤..
沒多久之後..ATA介面更便宜的燒錄器出現了..
記得一台Lite-On的四五千塊吧!?..
12X..又有Burn-Proof功能..
再回頭看看那台SCSI燒錄器..正是所謂的雞肋..
買來到淘汰..燒沒幾十片..加上Adaptec的SCSI卡..就要破兩萬..
C/P值是多麼低啊!?..

不用多久..兩年前的產品送給你..你會想用嗎??
是不是標準的雞肋呢??
這樣是否了解我的意思了呢??
Thomas Shan wrote:
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好了...(恕刪)


我沒有惡意~不過我希望~大家不要再針對這樣的一個標題而衍伸更多不必要的爭執.
VAIO的產品.是好是壞.我想SONY都必須對自己的產品和市場還有消費者信心負責~
如果他真的這麼爛.那遲早會被市場機制淘汰.我覺得任何經驗的分享都是好的
那怕是不愉快的經驗也是如此~但是相互認知上的爭執只會帶來分裂.我指的是討論的分歧還有意見上的對立.
因為這樣的討論只會讓原始主題越來越偏離而已....
我認為這都是傷害這個討論的大環境的...我建議.有必要的話~那大家來個主題至頂
如. TZ/SZ/FZ/TX...等等...而內容就專門討論自己使用上問題和抱怨~就是抱怨歸在抱怨~而使用滿意也可以另外提出一個主題讓大家一同分享...說穿了就是好與壞區分開來~別的不說~光是這樣就足以證明MOBILE上針對VAIO的某個機種是褒或是貶...而產生明顯得比較.例...若真的TZ糟糕到無一事處的話.那購買選擇與否的權利就留給每個人自己決定吧.因為好與壞我想大家都已經討論出來了。那剩下的選擇權就留給自己的認知去決定吧 畢竟認知的這種東西~可不需要和別人分享~而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 .

P.S.我覺呢您用SCSI來比喻並不合適...因為SCSI當初可不是為了這樣的小事情而發產出來的.
甚至當初SCSI最早的時候一般的個人電腦還不能使用哩....我認為這不是累贅或是多此一舉的開發.
而是...某種演進過程....經驗和技術的累進本來就會有產生某些過度時期的產品...但.絕對不是SCSI...
當初SCSI對於中型電腦/小型電腦/微電腦(個人電腦).可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幫助....說白一點
一來是以前的I/O介面不夠強.以個人電腦來看最早只能接一組.儲存設備(HDD).而後進化變成2個..以前還不是現在大家覺得老舊的 IDE哩...以前要用HDD.就要加個VL-BUS的介面卡.數度慢.穩定性也不怎樣....而且還不好安裝.
因為上面還有JUMPER要調整.密密麻麻的一堆跳線設計...弄錯一個你電腦就不能開機........而後又進化成ISA.然後又進化到PCI...然後變成ON BOARD的IDE晶片...而每進步一級.都有著長程的進步....電腦就是如此~當初的電腦更是如此.以前進步的幅度也慢.買一台電腦已經很不得了了.不要說升級.什麼是升級?當然啦以前的電腦也不能做這麼多事情.更不要說甚麼叫做多媒體甚麼叫做上網...等等...在那個年代.一台電腦給所謂專業人士使用時最少可以用4~5年也不用想到甚麼叫做升級.一來是沒有東西給你買.二來是以前的年代電腦才叫做貴.而且買來只能做些簡單的事情.
開機要開機片.想執行別的程式還要換磁片再次執行.只能打打文書(非OFFICE...也不是視窗系統.).然後直行到一半
可能告訴你你的EMS或XMS不夠.所以卡住了.要你退出.或是直接擋機...(但是資料還沒存).......
而當有SCSI進入個人電腦的時候.那已經算是初次開啟所位多媒體的世界了.
因為這個介面單一介面就可以擴充許多而外週邊.同時速度也快上許多.以及他非常穩定....
我說得很粗淺但是我是大略的說一下.任何進化都是必要的......

當初CD燒錄器上市沒多久..我就買了一台忘了那個日本廠牌的SCSI-II介面2X燒錄器
^^^^^^^^^^^^^^^我用過SCSI I 的..1X燒錄器.當初可以選的只有PLEXTOR

那時候的CD空白片還大多是金片..一片一百多塊吧..
^^^^^^^^^^^^^^^我用過380一片的60MIN...540MB的光碟片(後來最後進化到80MIN...700~720MB)

燒個資料就要半個小時..還沒有Burn-Proof功能..
^^^^^^^^^^^^^我燒過90分鐘的...而且還需要用卡夾把光碟片放在裡面再放到燒錄器裡面.

常常動不動就變成一百塊的飛盤..
^^^^^^^^^^^^^以前燒錄器.為了怕失敗我還不曾用過DISC AT ONE'S....因為第一軌失敗的話.
我不想浪費還沒燒錄的空間.所以我的飛盤比較少...


沒多久之後..ATA介面更便宜的燒錄器出現了..
^^^^^^^^^^
是的沒錯~但是以前的ATA也不穩.而且在ATA之前還是PIO MODE....



記得一台Lite-On的四五千塊吧!?..
^^^^^^^^^最早的IDE燒錄器.也要17000~20000

12X..又有Burn-Proof功能..
^^^^^^^^^ 最早的IDE燒錄器一樣只有2X....

再回頭看看那台SCSI燒錄器..正是所謂的雞肋..
買來到淘汰..燒沒幾十片..加上Adaptec的SCSI卡..就要破兩萬..
C/P值是多麼低啊!?..
^^^^^^^^^^^^
當時的SCSI最貴的可達台幣22萬.還可以外插記憶體

不用多久..兩年前的產品送給你..你會想用嗎??
是不是標準的雞肋呢??
這樣是否了解我的意思了呢??
^^^^^^^^^^^^^^^^^
這樣您是否了解我的意思了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