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O VPCZ2系列 初印象~是正統王道還是離經叛道? (文長無圖,有評測數據整理)

這次寫的落落長又沒有任何圖片請見諒,
圖片可參考官網圖片

VPCZ2系列自從6/28台灣/歐洲區領先發表後,7/5日本也正式發表了。
SONY這次給足台灣面子,不僅跟歐洲同步首發,還請來主導初代Z系列與VPCX1系列開發的林薰氏,
(林薰氏在過去也參與了SZ系列、G系列的研發工作)
雖然有事錯過了發表會,但從各方收到訊息後這幾天也有許多想法,
有天終於在台北某直營店看到實機,反覆把玩了大概一小時吧,心中的感動不斷湧出,
彷彿回到多年前拿到人生的第一台VAIO。
目前在日本銀座展示中心有全機分解展示與全色系四款實機展示,
另有問卷調查活動,填完問卷有送有VAIO標誌的擦拭布(數量限定),
有機會可順道前往參觀,但銀座展示中心現在已禁止拍照,所以參觀時請注意禮儀。

回首當年VAIO傳奇的肇始505系列,
這台1997年11月誕生的10.4吋無光碟機筆電瞬間風靡了日本。
到了1999年505系列分成兩條路線發展,12.1吋的Z505系列與10.4吋的N505系列。
10.4吋的N505系列到2000年由VAIO NOTE SR系列接手,
到2003年分支為內建光碟機與寬螢幕的VAIO NOTE TR系列,
以及另外一個傳奇X505系列,可惜傳奇血脈從此中斷直到2009年VPCX1系列復活。
2004年TR系列的長命接班人type T系列誕生,
這個系列由T到首先搭載LED背光螢幕碳纖維外殼的TX,
十週年紀念機種的TZ系列,最後是2009年底消逝的TT系列,讓人不勝唏噓。
而12.1吋那條路線又如何呢,2001年R505系列誕生,
這台首先標配整合光碟機底座的經典引領風騷兩年多,
直到另一個經典接手,最後的紫色VAIO V505系列,12.1吋整合光碟機不到2kg在2003年幾無敵手,
至2004年最後的V505推出,12.1吋4:3螢幕內建光碟機主力機種在此下台一鞠躬。
雖然不是主力機種而是搭載低電壓處理器的第二台筆電,12.1吋4:3螢幕內建光碟機機種的一段插曲,
2006年底TZ系列的手足,商務行動機種G1系列誕生,
可惜在2010年由TT的商務兄弟機G3系列謝幕,又是一個遺憾。
主力機V505系列留下的王座由誰接手呢,那就是2004年開始直到現在還繼續延續的S系列,
13.3吋內建光碟機不到2kg的機體奠定VAIO在行動商務機種的地位,
一年半後第一台具備切換式雙顯卡的SZ出世,全碳纖維機身與LED背光維持內建光碟機不到2kg,
兩年過去又到了歷史的分歧點~難忘的2008年夏天,初代Z系列誕生,
那時還跑去日本參加發表會,詳見VAIO Experience Meeting - 新機體驗會。

初代Z系列雙顯卡光碟機一樣不少,只有螢幕微妙的調整為13.1吋,
但重量降到1.45kg(標準版,SSD版為1.35kg),
S系列則改用鎂鋁合金機身單顯卡但維持13.3吋2kg以下,改由世界工廠生產壓低售價,
這個策略的成功卻是純日製機種輓歌的開始,兩年後2010年VPCZ1系列接班時,
純日製機種的夥伴只剩11.1吋的VPCX1系列。
VPCZ1維持1.35-1.45kg內建光碟機又有FullHD廣色域面板以及前所未有的四陣列SSD,
還有一個小禮物就是引進曾在UX系列使用過的背光鍵盤,講古到此結束。
從VAIO的主要發展系譜可以發現一些策略上的改變,
包含頂尖產品線的縮減,以及創新技術必須轉換為獲利的企圖。
簡單來說,Z系列是在多少考慮銷售的限制內不斷挑戰極限與不可能,
而S系列的路線就是在成本獲利平衡的前提下努力追上前代Z的技術水準。

在進入正題前先看一下這段英國SONY的新Z影片


2011年4月26日的IT Mobile Meeting除了發表Sony Tablet外,
也預告了Ultimate Mobile PC(與目前未曝光的Freestyle Hybrid PC),
兩個月後投下了震撼彈,
這台號稱終極行動機種的第三代Z(以下略稱VPCZ2)竟然膽敢將獨顯與光碟機分離!
無論是初代的VGNZ亦或是第二代的VPCZ1都以不妥協的行動力為號召,
使用一般電壓版版處理器而非低電壓版處理器,有省電內顯與高效獨顯可切換,
內建光碟機又能保有輕薄高剛性與長時間使用的完美平衡,
而VPCZ2卻捨棄了獨顯與光碟機來減輕重量與厚度,
消極的說,VPCZ2背叛了所有Z粉絲的期待。積極的說,這是X系列與Z系列的終極融合。
VPCZ2的研發時程約略起始於第二代Z也就是VPCZ1發表時,
在創造出1.5kg以下機體與在這樣的重量中發掘更大的可能性之後,
開發團隊原本的想法是維持雙顯卡與內建光碟機來減輕重量,
但馬上碰到一個VPCZ1時期的瓶頸,獨顯與內顯的效能差距並不像以往這麼大,
這是因為要減少發熱與耗電所做的調整(推測使用低頻版晶片),
加上新平台內顯的intel HD 3000效能又向上提升一段,
VPCZ2不能讓憾事重演,開始找尋適合的替代解,開的規格要效能好發熱低更省電,
遺憾的是SONY不做顯卡而供應商並沒有產品適合團隊需求,
這時intel找上門來談開發代號Light Peak的新介面,這個有單通道單向10Gbps傳輸,
支援多種協定的傳輸技術讓兩者一拍即合,
相對於蘋果採用相同技術並規格化的Thunderbolt(二通道雙向40Gbps),
VPCZ2不採用銅導線而是拉兩條光纖(單通道雙向20Gbps),目前並未有正式名稱,
但相對於蘋果開放三方廠商生產支援Thunderbolt的產品,VPCZ2的新介面目前並無相關計畫。
使用的獨顯Radeon HD 6550M雖然不算特別高階,但外接後有獨立散熱模組,
又是在接電時使用所以沒有耗電問題,至於效能損失與雙顯卡架構優劣的問題之後會再詳述。
據調查有七成的使用者只有在固定地點,例如家中或辦公室使用光碟機,
在移動中如高鐵或飛機上是不會使用的,加上雲端應用已是未來趨勢,
那就把它一起整合到擴充基座吧,讓本體擁有更強的行動力(輕量長效)。
獨顯跟光碟機都丟到基座還有一個潛在性的好處,那就是升級有了可能,
雖然還是少見的吸入式光碟機(自家光碟機廠跟NEC合併的Optiarc做的),
但至少用的不是VPCZ1的無殼超輕量化特規版(DVD與BD都是),
另外許多人都想過的換基座就能升級顯卡,雖然團隊目前還未有下一代基座的計畫,
但是直營店展示的擴充基座試作品用的就是Radeon HD 6730M(注意:試作品與實際上市品不同)。

雖然分離獨顯跟光碟機的決定在公司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
但團隊還是毅然的做了決斷,徹底朝極限行動力邁進!
決定後團隊設了了兩項目標,一是機身厚度要低於17mm(air的厚度),另一項就是重量能在1kg。
成果是VPCZ2機身大小330x210x16.65mm,重約1.15kg,
舊版VPCZ1的數據是314x210x23.8-32.7mm,重約1.35kg,引用數據皆為最輕量版本。
厚度目標達成可是重量就有點偏離目標了,這是因為部份元件變更外型,
所以開發中途修正目標為1.1kg,如果是1.1kg其實算誤差範圍內。
重點是全機身均一厚度16.65mm卻能做出如此的手持輕量感與剛性感(建議一定要親身體驗一下),
與S系列通用的Hexa-shell六角形高強度側面構型與縮小鍵盤到螢幕間距的隱沒式轉軸設計,
上蓋與底殼均使用碳纖維製作(S系列用的是鋁鎂合金),而一體成形向左右後方延伸的底殼,
與整合鍵盤又向前面延伸的全鋁一板成形置手區,兩者的完美結合組成了機身,
加上螢幕下那一條有SONY標誌及髮絲紋處理,在整體配色上營造層次感的鋁板,
超輕薄卻能保有剛性感機體的秘訣並不讓人意外,一切都是長年研發累積KNOWHOW的成果。
雖然沒有公布機身強度相關數據,但該做的平面加壓、單點加壓(拇指大小連續施力)、
開關機落地、單手持上下震動、螢幕連續開合等假想實際應用方式測試都有通過,
而擴充基座也通過了落下與平面加壓測試。

把機體翻過來看,所有的螺絲與進氣柵位置是對稱設計,
兩個主吸氣孔對應Hexa-shell側邊設計使用六角形,
電池部分,以往的VAIO電池只要一個開關就能卸下(先解除LOCK),
到了S系列(SA/SB)改成要用螺絲起子旋開兩個螺絲卸下底殼才能換裝的設計,
VPCZ2沒有底板但為了徹底固定電池使用了八個螺絲確保完全不會鬆動,
如此一來電池也是機體的一部份,對整體剛性亦有助力,
這也是F1速度機器的設計理念(引擎車身一體化),
而且不需要螺絲起子等精密工具,只要使用硬幣就能卸下,
八個螺絲中的四個還兼具腳墊功能,如此一來也解決了腳墊脫落問題。
即使不需要工具也能拆換,但要旋八個螺絲還是有點麻煩(其實也不建議拆卸,
因為有三種螺絲,裝錯螺絲會更麻煩),
所以VPCZ2跟S系列一樣使用擴充電池延長使用時間,
VPCZ2的擴充電池一樣有附專用充電器可以單獨充電(需轉接主機標配的變壓器),
而且跟VPCX1系列的大電一樣使用兩個旋鈕螺絲固定(還有兩個固定用活動卡榫),
另外還有一個妙用是能將機身墊高,
這樣螢幕下方鋁板上的兩個凸點就不會在開螢幕時接觸到桌面,
原本不裝擴充電池時這兩個凸點在開螢幕時就有腳墊的作用將機身墊高,
不僅能穩定機身在操作時不晃動,還能確保機身下方的空氣流通,
另外傾斜的機身有利於打字輸入,
但有些使用者擔心這樣的設計會磨損這兩個凸點,
其實這兩個凸點是獨立部件,看起來像塑料摸起來卻有金屬質感,
以展示機的使用頻度來看,看不出有掉漆問題,所以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脆弱。
VPCZ2的擴充電池是專用設計,保留了空氣流路線在裝上時不會影響散熱,
另外還有一個收納槽可以固定底部拆下的擴充電池介面小擋片避免遺失
(S系列的擴充電池就沒這個好用設計),
標準電池用的也是高成本的鋰聚合物電池,一側3CELL兩側共6CELL,
標電使用時間從VPCZ1的6.5-7.5小時,到VPCZ2的8.5-9小時,延長了1.5-2小時,
(引用日本官方數據,台灣官方為6.5小時,這是使用的測試基準不同),
雖然離團隊理想的10小時差了一點,不過這是以輕薄優先的小妥協,
但只要一加擴充電池馬上延長到16.5-17.5小時,不過重量多490g,
機身面積不變,機身厚度也增加到24.75mm但依然保持水平不會前低後高,
堅持全平面設計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收納方便吧,不論是攜行包、側背包、後背包,
筆電收納空間都是以全平面設計為前提,如果不是全平面,
靠身體的一側可能會有異物感不太舒服。
大家好奇的實際使用時間,試作機以BBench 1.01(海人氏 寫作的免費軟體)測試,
設定每分鐘透過無線網路開十個網頁,每十秒打字一次,
標電可用5小時43分,加上擴充電池後使用時間為11小時12分,
試作機僅供參考,
亦有評測使用相同軟體與設定測得僅4小時12分的數據(可能更貼近實際使用時間),
可能是因為標電電量僅4,000mAh/45Wh之故(擴充電池4,400mAh/49Wh)。
使用電池驅動跟充電時的分配方式也很聰明,電池驅動時會先使用擴充電池的電,
而充電時會先充標電的電,
這是預防使用者來不及充擴充電池時,直接拿主機時還能有充足的電可用。
附帶一提,標電充電時間約需2.5小時,擴充電池單充電時約需3小時。

選配內建3.5G/4G(LTE)功能時會需要插入SIM卡,因為電池不易拆卸,
VPCZ2跟S系列一樣捨棄了以往SIM卡插槽埋設在電池內側的做法,
不同於S系列(內建3.5G版本)在底板偏右側開了一個孔位,
用一個活動式檔板隱藏SIM卡固定座的方式,
VPCZ2則是在左上角轉軸下方使用了卡托式設計取代之前的彈出式結構,
雖然在外觀上加分,但可能會有卡托遺失的風險。
VPCZ2跟VPCX1一樣採用反向組裝,
相對於一般筆電由底殼開始上主機板、零組件,螢幕,鍵盤的組裝方式,
這樣的組裝方式簡單快速利於大量生產,維修上也很方便,
而所謂的反向組裝就是將這個過程完全反向操作的高技術力組裝技術,
這正是Made in Japan、Made in NAGANO(日本長野縣)的精要所在,
只有將設計與生產完全融合,研發有想法馬上能嘗試,生產線的意見能立即回饋,
更能對生產線要求更高的技術難度,才能徹底實現設計理念。

碳纖維底殼的一次成形複雜構造看得出技術又比VPCZ1時精進不少,
底殼翻過來看鋪有一大片散熱材與以往不同類似竹蓆的碳纖維紋路,
或許採用了新的碳纖維編織方式,剛性又提升不少吧,但跟碳纖維上蓋的紋路不同。
打開底殼就能看到主機板等核心組件了,就跟所有的純日製系列一樣徹底利用所有空間,
因為電池槽位跟主板平行直接吃掉快一半的空間,當然也不可能有放入光碟機或2.5吋硬碟的機會。
幾乎所有外接介面都擠到一側,
只有VGA擠不下用軟排線拉到另一側(VGA其實用不太到了,拉一組USB會比較實際),
而VPCZ2為追求極限超薄,介面接頭都使用特規零件
,像是與VPCX1系列相同的折疊式網路孔與超薄殼VGA,
主機板亦使用跟X系列一樣的單面元件配置八層板,
無線網卡跟X系列一樣直接平行插入側邊而不重疊,
以往繁複配置的各種子卡可以說日系VAIO的設計特色,
但VPCZ2卻把幾乎所有外接元件總成到一片單面配置的子卡上,
3.5G/4G網卡介面也在子卡上一樣不重疊,若沒有選購3.5G/4G這個介面就是空焊,
看起來分離的擴充基座光纖介面子卡其實也與這片總成相連,上有藍芽與SIM卡插槽,
拆子卡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因為兩條光纖直接從總成子卡上USB3.0拉出,
從外面看USB3.0連接埠可以看到深處的光纖介面位置,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擴充基座是直接走Light Peak而不透過USB3.0,只是用這個介面固定,
基板上還有Light Peak控制晶片與光電訊號轉換的收發模組,系統會視為一組PCI Express Bridge。
還有一個VPCZ2首見的新功能順便提一下,USB 2.0介面上面有印一個Charge的字樣,
這是供電的意思,使用者可以設定讓VPCZ2在關機/休眠狀態下為USB裝置充電,
這個功能早在其他日系機種上看到,很高興VAIO終於納入此一功能。
子卡上還連著兩顆喇叭單體,大小跟VPCZ1差不多,所以對出力不要有太多期待,
但在軟體部分支援了Dolby Home Theater v4,
能在背景噪音大的場景中突出人聲(如劇中人物對話)。
即使如此超限利用空間,依然不得不向左右延伸,以致機身寬度較VPCZ1多了14mm。
底殼下除主板子卡外可以看到的還有特規SSD,這次由於厚度限制,
無法使用初代Z系列起自豪的雙片SSD架構,
只能使用單片特規SSD,特別的地方在於單基板每面都有獨立的SSD顆粒與控制器,
而特殊排線則是整合兩組SATA與電源。
目前雙SDD架構的傳統由S系列繼承,所以S系列一樣能有最高容量的1TB四陣列(256GBx4),
VPCZ2當然不能讓S系列凌駕其上,
雖然最高只有單片512GB二陣列(256GBx2),但不同於S系列/VPCZ1四陣列版本使用的二世代SSD,
VPCZ2可選配最新支援6Gbps頻寬的三世代SSD,
一片二陣列(三世代)速度就能抵兩片四陣列(二世代),
兩倍其實是比較誇張的講法,因為隨容量不同世代效能比也有差異,
容量世代效能比分別為128GB約150%,256GB約170%、512GB約180%,
考慮到日後升級不易,一次到達理想速度容量較佳。
另外在歐洲的客製版是可以選擇二世代或三世代SSD的,不像日本客製一律提供三世代選項,
而日本地區的市售版用的也是二世代,而台灣發表會展示的試作機依照Kao大分享的數據,
『分享』新世代Z系列特長比較
應為二世代SSD無誤(注意:試作機與實際上市品可能不同)。

提供各世代SSD複製1GB檔案的速度做為參考,
VPCZ1一世代SSD:15.44秒,VPCZ2二世代:9.44秒,VPCZ2三世代:7.27秒。

還有CrystalDiskMark 3.0.1(1000MB)的分數,
Seq Read、Seq Write、512K Read、512K Write、4K Read、4K Write、4KQD32 Read、4KQD32 Write
VPCZ2二世代128GB:416.1、132.9、265.6、132.9、13.41、33.42、181.0、31
VPCZ2二世代256GB:479.0、245.8、259.4、165.6、13.16、27.07、184.4、33.75
VPCZ2三世代256GB:941.7、314.0、456.1、409.3、19.17、41.50、357.1、221
VPCZ2三世代512GB:860.1、756.2、317.3、573.9、16.71、39.39、331.5、176.9
SA系列4RAID256GB:892.0、659.9、409.5、500.2、13.26、32.10、267.9、124.9

(注意:評測機結果與實際上市品可能不同)

三世代SSD搭配新內建的Quick Boot功能開機進到歡迎畫面只要13秒神速,
如果開完機不到15秒,VPCZ2內建免開機上網功能Quick Web Access就有點多餘了。
效果可參考YouTube上分享的影片

對照VPCZ1所需時間約30-40秒,S系列開啟Quick Boot時約22秒,
S系列是二世代四陣列所以搭載二世代二陣列的VPCZ2應該會更長一些,
不喜歡這個功能是可以到VAIO Control Center關閉的(S系列預設開啟無法關閉),
不開Quick Boot的差異約3秒,如果是重開機也只要約21秒(關閉Quick Boot時約24秒)。

移除總成子卡與SSD後就可以開始拆下主機板了,
單獨觀察主機板就更能體會最創新的技術始終來自於VPCX1,
而這些技術終將在主力機種上發揚光大。
VPCZ2的主機板的埋孔設計、應力分配與面積控制,
都能看出VPCX1的傑出主板設計KNOWHOW貢獻,不同於S系列的一整合一擴充記憶體,
VPCZ2兩組記憶體都是可以更換的,雖然用的是特規模組,
為什麼得用特規模組呢,因為一般模組太厚了,加上一般模組用的插槽更厚,
那又為什麼不像S系列一樣整合到主機板上呢,拆下記憶體模組就知道了,
密密麻麻的元件包圍了這個區塊,
加上單面設計,這個空間根本塞不下16顆記憶體顆粒(4Gx2),
試作機的記憶體顆粒是hynix的,不過模組上有自家的編號,
所以很有可能是SONY自家做的,如果是這樣,那可真是久違的自家製記憶體了,
團隊表示希望這個介面能夠推展到其他系列,所以只要原廠未來推出8GB模組就有擴充的機會,
但記憶體是在主機板的反面,所以換裝時主機板也得翻面。
另一項吸睛的指標設計是散熱系統,因為VPCZ2用的可是一般電壓版處理器,
拆下風扇時就能看到封裝在主機板上的晶片組與CPU,
從初代Z開始就堅守一定能上TDP 35W處理器的能耐,
(初代Z的散熱系統分為35W版本與25W版本,使用P開頭CPU的是25W版本),
而一般非日系代工的13吋1KG出頭的產品還是以低電壓版處理器為大宗,
但以VPCZ2這麼薄的機身要放入能有同等散熱力的風扇還是太困難了,
所以這次研發了雙風扇模組來對付熱情的35W處理器,
這也是VAIO筆電史上首次嘗試的單模雙風扇設計,
雖然雙風扇的面積比單風扇大,可能還比較吵,
不過"安靜"本來就是純日製系列堅守的潛規格
(也是最花錢又最沒回報的,因為硬體規格上沒有靜音這項),
團隊早在這上面累積無數的經驗了,所以噪音反而不是最大的問題。
成果就是導熱管厚度由12mm降到6mm,風扇厚度由10.5mm降到6mm,全模組體積縮減了27%。
而噪音的問題呢,兩個風扇扇葉數一個是37一個是41,兩個都是質數(只能用1來除的數字),
這樣的組合在同時旋轉時能抑制噪音,另外還有兩個秘訣,一是特殊的葉片形狀,
二是各風扇採用獨立的控制系(控制轉速),都對安靜這各重點有所貢獻。
散熱只靠散熱模組就好?對純日製VAIO來說,從來都不是這麼簡單!
還有一個眉角是機體內的空氣流動方式,這可不是左右各開一個洞就算了,
進的空氣要足又不能讓風扇的噪音因此擴散開來,進的氣多了又有機體卡塵問題,
所以這又是一個VPCZ2的首創嘗試,也就是上下同時進氣系統,
除了機底的兩個六角形進氣口外,鍵盤兩側有兩道細長的進氣柵,
而鍵盤上每個按鍵的隙間也都是進氣孔,很神奇吧,風量因此增加了25%,
能上下進氣後,即使像放在大腿上使用這樣可能會堵住新鮮空氣進入的使用狀態,
依然能正常散熱,前提是短時間使用,長時間堵住進氣孔會有不好的影響,這點要注意,
不建議在膝上使用還有一個原因,底部溫度雖然僅略高於體溫但長時間可能導致低溫燙傷。
另外就是,因為有從上方進氣,
所以原廠不會像其他系列一樣推出專用背光鍵盤膜(如S系列F系列在其他地區有銷售),
也請使用者千萬不要使用副廠鍵盤膜或作置手區與底面機身包膜以免影響散熱。
再補一個分離獨顯的好處,這次的內顯效能大幅提升,加上對記憶體控制器的負荷較大,
所以在單機使用操內顯時記憶體的發熱較高,當然風扇轉速就會隨之提升,
換成外接擴充基座操獨顯的時候,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機器本身會更安靜(減7dB)。
在VAIO Control Center的電源選項也有可以項目可以三段調整風扇效能。

提供噪音測試數據,將分貝計置於主機前方5cm/基座18cm處,
單位為dB,背景噪音32dB,室溫29度。(本體/本體+基座)
靜置時:35/36
播放YouTube影片:36/37
以PCMark05測試CPU:45/46
以3DMark06測試顯卡:47/40
所以一般使用風扇噪音不大,但全速運作時音量並不小。

另有對照組SA(i5-2520M,SSD),將分貝計置於主機前方5cm,單位為dB,
背景噪音32B,室溫27度。(內顯/外顯)
靜置時:35/35
播放YouTube影片:37/36
以PCMark05測試CPU:47/47
以3DMark06測試顯卡:47/47
其實SA有佔一點便宜,因為出風口在中間後方,而VPCZ2在機身左側。

參考用對照組VPCZ1(i7-620, SSD)與VGNZ(P9700, HDD 5400rpm),
因測試條件不同,數據僅供參考,
分貝計設置高度50cm,距離機器中心點30cm,室溫23~24度,背景噪音28dB,
只測兩個數據,Speed模式下 Win7開機放置30分鐘/3DMark06跑CPU測試30分鐘。

VPCZ1(i7-620, SSD):29.1/40.1
VGNZ(P9700, HDD):32/41.2

機身表面發熱測試,單位為攝氏溫度,室溫29度,
跑完PCMark05與3DMark06後以紅外線溫度計測試。(單機/主機+基座)
鍵盤左面(風扇處):40.5/40
鍵盤右面:36/36.5
置手區左面:35/35
置手區右面:32/32
底面左側(風扇處):46/44.5
底面右側:41.5/41.5

對照組SA(i5-2520M,SSD),單位為攝氏溫度,室溫29度,
跑完PCMark05與3DMark06後以紅外線溫度計測試。(內顯/外顯)
鍵盤左面:32/31.5
鍵盤右面(風扇處):36.5/36.5
置手區左面:30.5/30
置手區右面:34/34
底面左側:38/37
底面右側(風扇處):48/47.5

參考用對照組VPCZ1(i7-620, SSD)與VGNZ(P9700, HDD 5400rpm),
因測試條件不同,數據僅供參考,
單位為攝氏溫度,室溫23~24度,Speed模式下 Win7開機放置30分鐘/3DMark06 Demo 30分鐘。
VPCZ1(i7-620, SSD)
鍵盤左面(風扇處):31.2/36.4
鍵盤右面:29.4/30.8
置手區左面:26/27
置手區右面:26.6/26.4
底面左側(風扇處):34.4/45
底面右側:28.6/30

VGNZ(P9700, HDD)
鍵盤左面(風扇處):32.4/40.4
鍵盤右面:29.4/31.4
置手區左面:28/29.4
置手區右面:27.6/27.8
底面左側(風扇處):34/43.4
底面右側:30.2/30.2

(注意:評測機結果與實際上市品可能不同)

主機板拆下後就是鍵盤背光膜了,之前用的LED鍵盤背光膜因為太厚無法沿用,
所以VPCZ2改用EL背光(Electro Luminescence俗稱冷光)膜,優點是光線均勻柔和,
不會強到按鍵週圍都有大量的光溢出,缺點就是不夠亮,所以團隊特別讓光線集中在文字部分,
實際在試用機上測試,按鍵文字亮度略遜於VPCZ1的鍵盤背光亮度,
或許在不夠暗的地方看字會有點吃力,但按鍵週圍不會有溢光看起來比較舒服。
再來是對本機試用下來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鍵盤的鍵程(按鍵深度)只有1mm,
就連VPCX1也還有1.2mm,更別提VPCZ1的2mm以及初代Z的2.5mm了,
鍵程短代表回饋感不夠,打字時的"昂揚感"就會變差很多,雖然機體剛性提升,
鍵寬確保必要的19mm(含鍵距4mm),打字時機器也不會亂晃,
打一段時間後熟練度提升誤字率確實也會減少(習慣時間有個人差異),
就像團隊說的打字太用力會容易累,淺一點就不會那麼累了orz
另外方向鍵也不再獨立拉出避免誤觸,而是與最末列平行,
這是可惜的地方,因為Fn+方向鍵是常用的Home、End、Page Up、Page Down。
隱沒式轉軸設計讓鍵盤能向上推移後,置手區空間就能增大許多(深度達81mm),
能大幅提升打字時的安定感,遺憾的是觸控板空間沒能跟S系列一樣拉寬,
反而變窄><(81x41變73x41mm),但位置是在正中間,操作上比較方便,
這是因為觸控板正下方就是讀卡機模組,剛好配合電池兩側厚中間薄的設定。
但首次引進了左右鍵與觸控板一體化的設計,
左右鍵部分為亮面與置手區的霧面不同方便辨識(但亮面就易沾指紋T_T),
觸控板的六角形紋飾除美觀外有防沾指紋功用,滑動時非常順暢,細節處理的非常用心。
指紋辨識部分軟體跟S系列一樣換成AuthenTec TrueSuite,
用慣Protector Suite QL的要適應一下。
右上角的三個快捷鍵ASSIST、WEB、VAIO看起來像是按鈕不過卻改成觸控感應式,
輕觸後會亮起白光並開啟對應的功能,這種高爽度設計之前僅在AW系列上採用過,
ASSIST是開啟VAIO Care,WEB是開啟IE,
VAIO除開啟預設的Media Gallery可更改設定為自選軟體/功能。
環境光源感測器這次縮得很小,就在VAIO鍵右邊不遠處,再右邊是內建的麥克風孔。
隱沒式轉軸設計取代了時代的象徵電源轉軸設計(俗稱小綠光),
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務實的做法,因為電源轉軸設計是向X505系列致敬,
也就是電池電源孔電源鍵一柱(體)化,重現在初代Z時不論空間運用、功能性及美觀上都有加分,
到了VPCZ1時取消了兩側的外蓋而直接跟置手區鋁板連成一體,嚴格說起來已經不是電源轉軸設計,
如果只剩下美觀價值而不具備對應的功能那就不符合VAIO的唯美創新精神,
而這次的主機板向上集積剛好重疊在鍵盤區下方,又何嘗不是重現了X505系列當時的神來一筆。

VPCZ2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保留了1920x1080廣色域面板這個選擇,
雖然目前擁有VAIO Display Premium等級面板的還有F系列,
可惜F系列拿掉了廣色域(前代F有Adobe RGB涵蓋率100%)這項特色。
由於VPCZ2系列跟新的VPCS系列(SA、SB等,以下簡稱S系列)一樣採用半霧面鍍膜,
所以現在無法用以往鏡面霧面來區分螢幕等級,
先介紹一下VAIO面板的分級方式,
有分成VAIO Display/VAIO Display Plus/VAIO Display Premium/VAIO Display Premium +。
S系列的VAIO Display Plus是加了抗反光廣視角等特性,
而S系列也加入了半霧面表面處理提升抗反光能力,
所謂半霧面就是保留鏡面螢幕的鮮豔特性,又有霧面螢幕的低反光效果,
在長時間使用時減輕眼睛的負擔,
VAIO Display Premium是再加上高亮度高彩度這兩個元素,
很多區域包含台灣並沒有VAIO Display Premium +,最高級僅止於VAIO Display Premium,
不過在亞洲區曾經有區隔出VAIO Display Premium +(目前已取消)
就是有加上廣色域(Adobe RGB 96%~100%)。
雖然在廣大的筆電產品線中VPCZ2使用的螢幕雖非屬一屬二,
嚴格說起來還跟真正校色級的產品還有段距離,
左右視角過大時顏色就會有點偏離(色偏),上下視角過大時灰階就不夠明顯,
但目前所有同級競爭對手仍在這方面遠落後於Z系列,
他牌一般13吋等級產品解析度僅有1366x768。
部分使用者可能覺得1920x1080的高解析度在13.1吋上字太小太細,
客製時也能選購1600x900解析度的版本(u'v'色度圖NTSC比100%),
雖然沒有廣色域的特性但一樣是VAIO Display Premium等級,
而VPCZ2的1600x900的字體看起來較大,色調灰階對比都較為討喜,
跟適合多媒體表現如高清影片的1920x1080相比,
1600x900更適合長時間工作使用如商務文書處理。
螢幕上看不到的規格還有一層防刮鍍膜,不過只有500mg等級,所以只有基本程度的防護。
一般要在13.1吋面板放入1920x1080的高解析度會碰到穿透率低下螢幕亮度不夠的技術問題,
常識上亮度不夠的解答就是用更高亮度的背光模組來補,
但在電力更重要的筆電螢幕上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為了VPCZ2開發了發光效率高30%的LED背光模組,並調整濾光片輸出最適合的白光來克服。
這個突破在省電上或許有很大的貢獻,但可能不是好主意,
找出VPCZ1與VPCZ2的1600x900與1920顯示同一張圖片的表現來對比,
確實VPCZ1的1600x900與1920x1080在色調與色階表現上比較一致。
VPCZ2的螢幕轉軸上開角度可以到145度,也就是使用者坐的比較高也不影響。
跟VPCZ1相比VPCZ2的螢幕邊框寬了許多,
這是因為VPCZ2將原本VPCZ1放在置手區下方的MIMO 3x3(客製選購)的第三天線與藍芽天線,
移到螢幕兩側的空間,而這裡除了原本無線網路天線x2外還要放3.5G/LTE(客製選購)的天線x2。
碳纖維上蓋的兩側則導入了T系列的設計,使用不同材質的天線蓋板,減少訊號的屏蔽。
另外VPCZ2也跟SA系列一樣整合Exmor 131萬像素視訊攝影機,
使用有暗處低雜訊效果的Exmor CMOS,總算擺脫主力機種卻配30萬像素視訊的包袱。

最後再來談談身兼擴充基座、獨顯、光碟機於一身的Power Media Dock,
148x22x16.65mm重約0.685kg,
拆開後除了吸入式光碟機外剩下的空間塞滿了一片L型基板,雖然是兩面配置的基板,
但其中一面幾乎被獨顯的大風扇與銅製導熱管散熱模組佔去,風扇部分有貫穿基板,
所以沒有空氣流通的問題。
基板上擴充基座部分介面有HDMI輸出、VGB輸出、USB 3.0x1、
USB 2.0x2(一組隱藏側面擋板下)、1000BASE-T有線網路,
Power Media Dock專用連接線是直接固定在基板上無法取下的,
所以基板上也有一組光電訊號轉換的收發模組。
既然是擴充基座,所以是可以在使用時對主機供電,專用連接線也整合了電源接頭,
主機上的USB 3.0/基座共用接頭旁就是電源接頭(輸入),
接頭上還有開關與藍色燈號讓使用者可以熱插拔,
按下時會有訊息提示,藍色燈號熄滅後就可以拔掉接頭了,重新接上後自動切換顯卡為外顯,
沒有前代Z需要的3-4秒黑畫面等待時間,也就是類似NVIDIA OPTIMUS的第三代切換顯卡的技術。
這個擴充基座還有一個賣點是所謂的四螢幕顯示,
主機外接一組(HDMI或VGA),主機本體螢幕算一組,
Power Media Dock的HDMI輸出與VGA輸出各一組,這樣加起來共四組,
使用方式是由Fn+F7來切換,跟Windows鍵+P鍵的切換不同,會多一個設定選單,
可以詳細設定要輸出那些螢幕,實際測試這個功能只有在延伸螢幕模式可以使用(不支援同步顯示),
不過應該很適合需要多螢幕輸出,像是看盤投資等綜合資訊分析使用。
由於主機端不能對Power Media Dock供電,所以不插電是無法使用的,
標配/選配Power Media Dock時會多附一組變壓器,6.2A120W實測141x30.x61mm/436g,
加上本體就快跟主機差不多重,
所以除非要前往的地方有電源可用,又是非用不可否則是不建議攜帶的,
另外有防呆設計,
主機隨附的變壓器(3.3A65W實測45x106x28mm重約260g)是無法通用的(瓦數不夠驅動),
主機用變壓器電源頭有VAIO標誌識別,而基座用變壓器是可以給主機用的。
Power Media Docku另附一個質感不錯的六角形直立座,正反面都有VAIO標誌。

另外補完一下這個獨顯的幾個數據評比,

首先是Windows體驗指數,只看AERO效果與遊戲這兩項: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5.9/6.3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6.8/6.8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6.7/6.7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6.3/6.3

接著看PCMark05 1.2.0的Graphics部分: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4495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4474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8112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5802

然後是PCMarkVantage 1.0.2.0 x64(1024x768)的Gaming部分: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9852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12614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9886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8307

(注意:評測機結果與實際上市品可能不同)

其中PCMark05的數據有點奇怪對吧,完全看不出內外顯的差距,
所以用PCMark05的Graphics Test Suites再測一次,
會發現內顯在Graphics Memory相關項目的數據竟然是外顯的三倍以上!
這就是VPCZ2使用的的Light Peak技術罩門所在了,
之前有提過VPCZ2用的兩條光纖達到單向10Gbps也就是等同於PCI Express 2.0x2,
雖然這已經是USB 3.0頻寬的兩倍,
但是這與Sandy Bridge平台外接顯卡所用的PCI Express 2.0x16還有很大的差距
(理論值8倍,實際約6.4倍),
打開Catalyst Control Center看硬體內容也顯示PCI Express 2.0 x4,
而官網也有說明Power Media Dock的顯卡/USB/LAN/光碟機在系統架構上可能無法發揮最大效能。
另外雖然顯卡改外接了,但仍然是一種雙顯卡架構,雙顯卡架構從SZ開始至今已經是第三世代,
但雙顯卡中的獨顯效能均不如純粹的同等級單顯卡配置,這是目前雙顯卡架構必然的效能損失,
但畢竟是現在行動機種兼顧效能與省電的最佳解。

在補上幾個數據對照,

3DMark06 1.1.0(136x768)的3DMarks: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5021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8407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7467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6235

FINAL FANTASY XI Official Benchmark 3(Low/High):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5384/3722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8247/5288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10217/7769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10250/8280

Street Fight IV Benchmark(1280x720 全螢幕 靜音 低負荷/高負荷):
VPCZ2內顯Intel Graphics 3000:44.23/20.18
VPCZ2外顯Radeon HD 6650M 1GB:82.16/52.18
VPCSA1外顯Radeon HD 6630M 1GB:93/51.98
VPCZ1 外顯GeForce GT 330M 1GB:76.42/未測得

(注意:評測機結果與實際上市品可能不同)

這幾個數據的重點在跟SA的6630M比較,明明6650M是高一階的顯卡,
為何測試分數有高有低,原因依然不明,可能是外顯運算結果透過內顯記憶體輸出到主機螢幕,
也有可能是Light Peak頻寬不足所致,所以另外做一個實驗,
直接用基座上的VGA輸出來測試看看數據有何變化,
結果在Street Fight IV Benchmark High的部分提升17%反超,
但在其他測試結果並無太大變化,可能還是受頻寬影響較大,
只能說很遺憾無法取得6650M完整的效能。

7月15日日本SONY宣布因部分零件修改導致VPCZ2系列延期兩週上市。
官方網頁
日經新聞
日經新聞提到,
修改的零件是本體與周邊機器連接的零件,
是否有可能原廠對Power Media Dock的介面將有調整,
以解決已知的效能瓶頸問題...(純推測)

在YouTube上找到幾段實機測試影片,
拍攝地點在大阪SONY Store,
這裡也是禁止攝影的,拍攝者取得了拍攝許可證所以能在展場人員協助下拍攝。


由入口展示影片帶到專屬展示櫃台,擴充電池、Power Media Dock與兩種變壓器,最後當然是主機。


長度近6分鐘的影片,重點在2:03開始的單手持邊角搖晃機身,3:08秒又一次,
機身完全沒有因此變形,4:26開始的邊角開螢幕,以及略施力闔上螢幕,
(注意:這在初代Z與VPCZ1都是危險動作,請由中間施力開啟,中間施力關上)
可以了解新Z機身強度的魅力,另外也可以注意下方鋁板在支撐機身時的機構變化。


長度也有5分半左右,開始有帶到機身細部,2分15秒開始有觸控板的操作,
2分40秒開始的實際使用操作,重點在開啟軟體的順暢度,
3分45秒有側面特寫實際用鍵盤打字,明顯看出短鍵程,是否影響打字就要看個人習慣時間了。
(示範者的流暢操作應該是已經習慣了)

開發團隊對VPCZ2的評價很高,相對於S系列的平均95分(滿分100),
團隊成員非常有自信的分別給了100分/130分/140分的高分(前作VPCZ1的給分為120分)。
長年獨領風騷的Z系列,追隨著也不是一直都在偷懶睡覺的,
雙顯卡技術不再是VAIO的專利,只要規格調整一下,外型俐落一些,用代工壓低價格,
單看規格消費者很難察覺Z系列跟追隨者之間的差異,更不一定能認同售價的差異。
VPCZ2能破釜沉舟的拋棄這幾年的盛名之累,勇敢回歸基本創新路線,
身為一個老VAIO飯,這時的心情就像某武俠足球電影一樣,
感謝團隊成員終於在多年之後"歸位"了T_T
從前幾年理解到純日製機種將逐漸減少的發展策略後,自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純日製只能留下一個系列,最想要的是哪一個系列呢,
當時一刻猶豫也沒有的選擇沒有光碟機的客製版T系列(對不起,實在用不到光碟機XD),
隨著T系列X系列G系列一個個的完結,這個希望也隨之落空,當然原因是可以理解,
撇除用ATOM架構不到700g的X不談,T系列的有光碟機硬碟版跟初代Z硬碟版才差不到200g,
商務取向的G系列輕一些,差距可以到250g,
Z系列效能更好,螢幕更大,T/G系列唯一贏的就是小體積的攜帶性了,
只有拿掉光碟機改用SSD的版本能一口氣拉開重量差距。
本來是希望VPCZ2可以多個客製無光碟機版的,基本上重量不會差很多,
因為VPCZ1用的超薄模組加上面板約90g出頭,
就算拆掉光碟機安裝骨架(不然會有個洞外露,結構也會有影響)也才省不到80g,
也就是VPCZ1的無光碟機版約1,280g,要想再更輕一些就是捨棄獨顯了,
想不到VPCZ2一次實現所有願望XD
所以就算反對聲勢浩大,個人還是堅持這是"最好的規格"!
也是目前唯一在日本安曇野設計安曇野生產的系列了。
一定要內建光碟機雙顯卡的話只能轉向SA系列,雖然不是最好的,
但至少是目前唯一的VPCZ1(部分)技術繼承者。

這次的VPCZ2系列台灣公司貨只推出一個規格,但性價比相當高,
簡單說就是亞洲區的規格與價格加上歐洲區的保固。
但個人依然偏好VAIO Owner Made的客製版本,理由如下,
1.基於以往的拆機經驗,對量產的東西一向不放心。
2.不喜歡撞機,用初代Z近三年,出門在外"撞"到不少Z,
就是沒一台有花紋上蓋(當然這是機率問題)。
3.制式化的規格不合個人需求,舉例來說,用不到Power Media Dock跟指紋辨識,
但需要有內建3.5G,加上特規SSD申請價格高,不如利用首購優惠一次衝到三世代512GB,
速度快又沒擴充煩惱,可能也考慮同時加購擴充電池。
4.VAIOxBRIEFING企劃第三彈BRIEFING Vertical Messenger,
這款特別設計給VPCZ2的一組二包,
是團隊中的外型設計擔當桑澤氏也加入商品企劃的特別之作,
可惜BRIEFING接單後要90天才能少量出貨,
所以首批限定讓購買VAIO Owner Made VPCZ2的客戶優先購買。
5.參加首購的有機會抽到VAIO之里也就是到VAIO故鄉長野縣安曇野工廠參觀,
雖然要簽保密協定也不能拍照,但可以體驗Z系列的製作過程,
由達人指導製作世界僅有的一台Z,最後是跟Z系列開發團隊的座談會。
當然到日本的機票跟長野的交通費與食宿都要自行負擔,
很多台灣業界相關人士應該都有去過,
不過VAIO飯有去過的應該很少吧,這次有20個名額,排除任何SONY集團任職者與特約店工作者。

以下是各規格的選購建議;

作業系統:
選擇有家用進階版、專業版、旗艦版,
版本比較可參考http://windows.microsoft.com/zh-TW/windows7/products/compare
如果用不到那麼多功能或是已經有購買盒裝版隨機版企業版等授權只要選家用進階版就可以了。

顏色:
選擇有髮絲紋、藍色、金色、黑色,
髮絲紋是台灣公司貨標配的顏色,也就是跟VPCZ117一樣的霧面髮絲紋,
取消了好評的鏡面髮絲紋是有點遺憾,
藍色則是黑色霧面上蓋底殼搭藍色內裡(螢幕邊框與置手區),
金色整合性最高,上蓋底殼都是金色,搭配棕色內裡,黑色是有低調需求的最佳選擇,
要注意的是,每款色系因底殼不同,標準電池的顏色也不一樣,這點跟之前的VPCP系列一樣。
最推薦的色系是金色。

Power Media Dock:
選擇有不要、DVD燒錄器、藍光燒錄器,
如前述,Power Media Dock是整合顯卡/USB/LAN/光碟機的擴充基座,
介面有HDMI輸出x1、VGB輸出x1、USB 3.0x1、
USB 2.0x2(一組隱藏側面蓋板下)、1000BASE-T有線網路x1,
會隨附一組專用變壓器,約141x30x61mm/436g,還有一個直立座。
如果沒有獨顯的需求(做圖或3D遊戲取向),又已經有(或打算購入)USB介面的可攜式藍光燒錄器,
建議把這個周邊當作單純的擴充基座來看,可以在固定地點如家中或辦公室,
快速接上網路、外接顯示器、各種USB外接周邊是非常方便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隨主機選擇的色系不同,搭配的Power Media Dock也是不同的配色,
其中以金色最顯眼(外金內棕),這也是主機配色推薦金色的原因。
現在不買以後單買也是OK的,但單買只有黑色一種,價格也會稍高一些。

處理器:
這次的CPU從i3到i7有五種可選,由於CPU跟VPCZ1一樣是封裝在主機板上的,
所以無法自行擴充,建議利用首購優惠直接衝頂。

記憶體;
記憶體雖不是封裝於主機板,但卻是特規超薄模組,
一樣有首購優惠,建議直上8GB(4GBx2)。

螢幕:
選擇有1920x080 Adobe RGB 96%與1600x900,
如果對廣色域面板有偏好又有高解析度需求當然是選1920x1080,
但如果有長時間工作需求,看小字會有點疲勞的,建議還是選1600x900比較適合。

儲存:
選擇有128GB、256GB、512GB,三種都是三世代SSD,
單片二陣列版本,以512GB為例就是256GBx2的構成,
如果預算許可建議直接攻頂,因為512GB不僅容量大,
也是這三種容量中速度最快的,為了避免日後擴充的煩惱,
加上這次也沒有光碟機改硬碟這樣的後門了XD,
首購優惠中也有SSD的優惠方案,雖然差價還是很高,
提供之前VPCZ1的單顆512GB原廠報價參考一下,3xxx美金/1PCS未稅。

WWAN功能:
個人認為這個是蠻重要的功能,雖然現在智慧型手機已經很普遍,
但是用智慧型手機分享給電腦使用有三個問題,
第一手機收訊不見得有電腦內建的天線好,
第二手機分享給電腦不一定能用到全部的頻寬,
最後手機開無線分享給電腦是要耗電的,而且一般耗電不低。
一般短時間上網查資料收信手機就可以完成,
用電腦上網基本上就是非電腦不可的用途了(例如公司專用特殊VPN軟體),
加上VPCZ2已經不需要拆下電池才能裝入SIM卡,方便許多。
雖然之後也可以訂購零件來內建這個功能,但安裝天線必須拆到螢幕,
姑且不論技術難度與改裝成本,但風險總是比較高的。
另外原廠預計八月下旬開放台灣還沒有的4G(LTE)列入選項,
LTE速度多快應該不用贅述(理論值約10倍依環境而異),
目前周邊幾個地區像是香港日本都已經上路了,希望台灣也能盡快跟上腳步。

無線網路:
選擇有MIMO 2x2、MIMO 3x3、MIMO 2x2+WiMAX,
一般標準規格的MIMO 2x2就不提了,
日本限定的MIMO 3x3會多一條天線增加收發訊的穩定,
如果是搭配有支援450Mbps的無線AP使用速度就更快了,
WiMAX部分比較複雜一點,台灣目前除威邁思VMAX一家有支援跟日本一樣的規格外,
目前其他家都沒辦法連線,反正Intel都已經放棄WiMAX了,也不好多說什麼了。
補充說明最基本規格與亞洲區市售版採用的MIMO 2x2,
無線網卡用的是整合藍芽的版本,雖可透過驅動更新升級為藍芽3.0+HS,
而訂製只要選的MIMO 3x3,使用的就是獨立的藍芽3.0模組與天線。

抗噪耳麥:
由VPCZ1的類比抗噪耳機進化為數位版,抗噪比也從75%提升到98%,
適合在飛機、高鐵等高背景噪音環境使用,
整合無指向麥克風,Skype時不需要在靠近主機上的收音孔,
只要自然的講話即可。抗噪耳麥雖然看起來只是多附一組耳麥,
實際上選購後內部的音效部分規格也有不同,有需要最好先選購。

指紋辨識:
有設開機密碼檔案加密時可用指紋代替輸入密碼,
用瀏覽器登入需要輸入密碼的網頁也有支援(部分),
但會影響開機時間,若手指受傷又忘記密碼就開不了機,所以不建議使用。

TPM安全晶片:
簡單說就是將密碼存入主機板上的加密晶片,
就算歹徒將電腦偷走把SSD拆出移到另一台VPCZ2也一樣無法開機/開啟加密檔案。
需要安裝對應的軟體,缺點一樣,
當手指受傷(若選購指紋辨識)或忘記TPM密碼就無解,
送回原廠也一樣解不開,開機速度也會受影響,所以不建議使用,
除非有非常重要的資料,除了自己絕對不希望別人看到的。

視訊攝影機:
如果用不到視訊基本上不用,不過幾乎所有使用者都會選擇內建,
在日本倒是有許多使用者選擇不要的。

鍵盤:
如果從來沒用過日文鍵盤是不建議選日文鍵盤的,
因為日文輸入法的關係,日文鍵盤有多幾個用不到的鍵,
常用符號的位置也不一樣,加上鍵盤與置手區模組整合在一起,
以後要換裝會有很大的價格門檻。

鍵盤背光;
一樣是整合在鍵盤置手區模組中,建議不要放棄。

電池:
可選標準電池或標電+擴充電池,
擴充電池沒有分顏色,如果有需要可以直接加買,
價格上也比單買划算。

雷射刻印服務:
可以在螢幕左上角刻兩行喜歡的話,
可選字體,內容可以用中英文數字與符號。

專用周邊;
除了矚目的BRIEFING包外,還有三款專用包可以選購,
真皮攜行包VGP-CKZ3,使用片式靜音磁扣與藍色內裡,
與藍色版非常搭配,不支援擴充電池所以非常合身。
真皮書套的VGP-CVZ3,這是有保護性又能馬上打開使用的周邊,
歷代Z都有推出對應版本。
VGP-CKZ4是實用取向的一般版提包,除本體外有能收納基座、變壓器與滑鼠的大空間,
大開口設計放入主機與周邊都很方便,材質為聚脂纖維(部分為真皮)
這次棒狀變壓器AC19V50並沒有提供換購,
而本體標配的小變壓器AC19V48也無法加購,
但擴充基座用的AC19V45也是可以單買的。

這次跟VPCZ1一樣採取預先登記制,
登記後在8/4依照客戶等級照順位通知購買,
8/5後開放無預約客戶購買,
照去年VPCZ1的盛況,第一天大量湧入的訂單就把官網伺服器搞到掛掉,
第二天交期直接順延一個月,這次又會如何呢,拭目以待,
以上感謝耐心看完,有問題可提問或發私訊,能力所及盡量回覆,
希望9/16-17能在VAIO之里相見。
UNIGO wrote:
這次寫的落落長又沒有...(恕刪)



解析的好詳細

數據看起來內顯跟獨顯真的差距不大,尤其是跟上一代的Z138的GT330M差距更小

現在看來獨顯跟光碟拿掉,是正確的決定,

如果擴充座可以不要買就好了,那個獨顯&藍光擴充座真的用不太到,

經過大大解說,感受到這次Z217做的很用心,原來之前是我不懂.

最高興的是變壓器終於變小顆了,攜帶更方便.

英國那個Z217影片有感動到,輕薄型電腦做到這樣,真是厲害,質感更是了得.
.....
寫得真好, 給您鼓掌了, 我想這種分離式說不定會成為經典呢...不過, 為什麼要等到8/10呢?
感謝 連噪音都用專業儀器測! 真是太專業了!
不過SA跟Z噪音竟然差不多...(S可以說是被嫌到...)

可惜台灣不能不買Docking
如果所有的錯重來一次 能否改變結局?

89631139 wrote:
感謝 連噪音都用專業...(恕刪)



可以不買docking的話,就完美了.
.....
想請教UNI大, 台灣是用2nd or 3rd generation SSD? 真的有差嗎?
超專業的解析,

感謝UNIGO熱情分享,補足了許多網友對於Z不解之處..期待8/10正式推出!!
i5483130 wrote:
想請教台灣是用2nd or 3rd generation SSD? 真的有差嗎?(恕刪)

依照Kao大提供的數據,發表會上那台配的應是二代SSD無誤,
台灣官網規格沒標二代三代,
目前只知道港版是二代,
http://www.sony.com.hk/press/pdf/20110713_c.pdf
港版是所謂的亞洲區規格,
一般台灣銷售版本與亞洲區規格一致,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有比較差的例子也有比較好的例子,
所以一切以上市正式產品內容為準。

二代三代差多少?只能說"差很大",
提供CrystalDiskMark 3.0.1(1000MB)的分數參考,
Seq Read、Seq Write、512K Read、512K Write、4K Read、4K Write、4KQD32 Read、4KQD32 Write
VPCZ2二世代128GB:416.1、132.9、265.6、132.9、13.41、33.42、181 、31
VPCZ2三世代256GB:941.7、314 、456.1、409.3、19.17、41.5 、357.1、221
VPCZ2三世代512GB:860.1、756.2、317.3、573.9、16.71、39.39、331.5、176.9
不愧是UNIGO,專業的分析讓我們更加了解新Z2~~
也嚷我們看到SONY的用心,在這一代的Z2...
看評測數據可以了解到之前大家的疑惑或是批評(連我在內)
1. 看來HD3000的效能還不賴!!
不過以遊戲效能這點來看(Street Fight IV)似乎還是看到效能的確還是有段差距!!
但就一般使用來說,的確是真的夠用了!!
2. 內部的每個零件都看得出SONY的用心與巧思~ 剩下的就是看消費者的反應了!!
3. 不過好奇的是那個凸點到底是軟塑膠墊片還是硬式的金屬材質?
看照片很容易髒,覺得那很像是橡皮材質!!
4. 其實Z2真的很不簡單,13吋裡面她算是最輕的13吋筆電了!!重點是CPU還是標準型CPU,不是低電壓!!
5. 不過講句實在話,時代還是會進步,總覺得那內顯還是可惜了點!!
雖然夠用,但跟AMD即將推出的APU相比,真的是被打假的!!
但是欣慰的是,看各家網站的評測來看,CPU效能還是會輸i7/i5!!
這應該也是APU遲遲不見芳蹟的原因吧!
不過就我說的,時代會進步,哪天CPU跟上了,內顯就真得好笑了!!
但呢~ 既然是intel CPU,畢竟就是有一好沒兩好!!
6. 其實,從Z1開始,強勁的CPU效能真的是夠用了,一般使用真的是完全感覺不到差異性!!
除非是很著重修圖/繪圖/運算類的工作,或許才會看得出CPU/GPU的真實效能!!
7. 我想~ 喜歡VAIO Z的人,這台Z2真的可以拜,起碼他在sandy bridge平台來講,算是翹楚了!!
8. 不過,我也慶幸自己買了Z1,看來他是最後一台VIAO Z除了可以用SSD外,也可以改用傳統HD的Z了!!
雖然SSD真的是速度無敵快,但是性價比真的是高不可攀(但會買Z的人應該不會在乎吧!??)
不過舊款的Z1,也的確讓我得到了將來使用的方便度,無論是換哪種硬碟,更換記憶體等等!!
9. 我也很欣賞這次的Z2,不過看得出他的用心,也看得出她很認真的反映在售價!!
10. 期待各位看官的Z2實機分享,我想哪天我存夠了錢,也許會考慮一台!!
11. 不過說真的~ 我還真的很懷念初代Z(王者機Z48)的髮絲文鍵盤跟扶手區!!
去年的Z1扶手區可惜了點,至少鍵盤還是髮絲,但Z2看來都沒有,個人真的感覺好可惜喔!!

請問UNIGO大大,

您提到Z2所使用的SSD,依不同區域有不同世代版本,像日本是第二代SSD,歐洲可以選二代或三代SSD,請問您知道美國的Z2是用第幾代的SSD嗎?因為人在美國,官網又沒有看到具體說明,如果是第二代SSD,購物欲望會有點被澆熄....麻煩您解惑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