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車評出來了,各位可以連結去看一下
http://tw.iscarmg.com/index.php/best-buy/roadtest/42636-ford-kuga-2016-11-21-03-kuga-test-drive-take-me-long-time-dfghj-cvbn-why
我節錄幾段出來
Kuga在台問世時便以當時最為先進且豐富的配備堆疊強悍的產品實力,並提供多達汽油兩款、柴油一款的豐富選擇,眼見外觀設計討喜,配備、安全性防護更是對手中的佼佼者,但銷售表現就是遲遲沒有辦法脫穎而出,不免讓矛頭指向「售價」。
全新小改款Kuga在內、外觀、配備、動力系統等全面性的強化,光是配備就有大約13萬左右的價值,但實際售價維持原有的售價水平並沒有進行調漲,以85.9萬到119.8萬的售價區間投入市場。雖然看似划算,但殘酷的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只要『沒有降價』就是『沒有改變』。我想對於消費者想的是,小降個一、二萬,都能有更多注目度和好感吧!
憑心而論,Kuga在臺問世不論動力表現、操駕性能、科技配備等都是時興之最,如此售價區間並不昂貴,甚至具有絕對的競爭力,但是隨著世代轉變想要維持競爭力,其實強化科技與配備天經地義。更嚴格一點說加添配備不加價只能說是維持水準,並依循原有的市場策略罷了。當然,維持水準其實並不為過,只是令人不解,難道一個未曾奏效的策略,在相同的產品、相近的時空下奏效嗎?既然配備戰起不了作用,那是不是真的該打售價戰呢?其實,Kuga的銷售數字雖然不亮眼,但也維持一定的水準,但以如此配備表現卻無法拉抬銷售表現,實在令人匪解,看來問題真的不是出在配備上。
好開重要?
還是坐得舒服重要?
為求售價上的優勢,Kuga所登記的是客貨兩用車的使用執照,如此一來對於後廂空間、車內橫桿設置等都有限制,也因此必須壓縮到後座乘坐空間與角度。當然這樣的理由可以接受,而且消費者也可以在購車後拆除橫桿以及影響乘坐角度的檔板;不可令人接受的是,自Kuga在國內問世以來,座椅的設計就一直讓人頗有微詞,除了泡棉單薄乘坐不適之外,坐墊短小而缺乏腿部支撐性對於乘坐舒適性影響甚大,這樣的缺點在即便在車系改款仍持續存在。而且在原本對於操駕而言相當好用的懸吊設定,當角色轉換為乘員之後風雲變色,尤其是後座乘客獲得的回饋實在頗不順心。
其實,除了乘坐表現之外,Kuga的表現實在相當全面,但銷售成績就是不亮眼,硬是被眾多對手一路欺壓。想一想,眼下就也只有三個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乘坐舒適性問題(雖然為人詬病,但要說是主因實在很難成立),另一個就是價格問題(雖然配備很好,但這種銷售表現令人懷疑配備不是消費者要的),再來就是品牌形象可能是讓Kuga一直抬不起頭的原因。不過,說來感慨,雖然腳步慢,但Ford一向不吝嗇於配備的下放,同時安全性也相當亮眼,但消費者就是不買單,如此不就暗示車廠配備不用太好,就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看來空間跟舒適度完全被這個車評打趴了.....
各位原KUGA的車主也不用急著護航了
畢竟這空間問題就是很主觀,大家都這樣講
反正能接受的人就買,不能接受的就不買
你覺得夠用,別人覺得不夠....
青菜 蘿蔔 各有所好 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