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43134 wrote:
Mondeo TDC...(恕刪)


今天去台北廠商那
廠商也是開一台13萬公里的MONDEO 來載我
我坐在後座,
感覺是…咦…這是福特的車嗎?
品質不錯,沒有什麼異音…算很靜了,
與我之前的AZTEC比較真的差很多…
而操控也不錯…
嗯…福特真的有在進步
看到最後一張底盤照!!

真的是---嚇鼠倫!!

何時Camry的後多連桿這麼細....副車架哩!
該不會還得拿放大鏡找吧!!
MILK660 wrote:
在下發現其實有許多操...(恕刪)


看到最後那張照片真是嚇死人
國內房車的龍頭,第一大的車廠,
果然是成本控管的典範,cost down的高手

會不會比摩拖車的車架還細啊?

richard43134 wrote:
4. 排器管及引擎室有很重異味,味道好是有東西遇高溫所散發之氣味,目前只發生一次(從汐止開到五股)


這是新車才會有的味道!

tenney wrote:
看到最後那張照片真是嚇死人
國內房車的龍頭,第一大的車廠,
果然是成本控管的典範,cost down的高手

會不會比摩拖車的車架還細啊?


懸吊形式不同會有不同結構,
頭又大慣用的後懸吊式麥花臣的懸吊系統.
很多後多連桿麥花臣都是長的這付德性,那六根是實心鐵桿,不是空心的.所以強度應該ok!
(不過我的也想要換成空心的....減重,我不是t牌)
Dwing wrote:
很多後多連桿麥花臣都...(恕刪)



既然有人認為強度沒問題,那我也來聊聊我的看法吧,
以小弟我粗淺的機械背景,以及幾年的結構設計經驗
各種懸吊結構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相對的好壞
就我的認知,麥花臣懸吊最主要的優點就是節省空間,
但相對的強度不是他的長處。
或許不同的設計都可以滿足一般的日常需求
有人設計的安全係數取2倍,但並不是說取5倍安全係數的設計就是傻瓜。
畢竟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意外會發生。

(PS. camry不就是以空間、舒適為取向,穩固的底盤跟它好像沾不上任何關係)


沒仔細研究過camry車的底盤,但看圖說故事,聊聊我覺得這底盤不足的地方吧
1. 實心鐵棒軸向強度強勢無庸置疑的,但橫向呢?沒人規定在路上開只能承受軸向力吧?況且這棒子還這麼長。
試想在崎嶇路面,這樣的結構有辦法牢牢固定住車輪而不偏斜?保持兩後輪朝行進方向前進?
(想想工型樑的強度就知道,沒有人用實心鐵棒來蓋房子吧。)
2. 仔細觀察這棒子,不知是否為了調整定位,是兩根接起來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其強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不過第2點只是推測,不曉得有沒有高手來說明一下。
tenney wrote:
既然有人認為強度沒問...(恕刪)


這種設定叫做 三連桿 英文名稱叫"Tri-links"
大概已經用了20幾年有了
早期10~20年前 Ford 跟 GM 中型車大量使用 近3~5年來已經完全淘汰 改採"多連桿" 彈簧與避震分開
至於Ford GM的進階型車種 很早以前(10幾年有了)就使用現今的"多連桿"設定

三連桿 的連桿可以是 圓柱的 也可以是 倒U字型鐵條 也可以是 長方型 單看你怎麼設計 每一種當然也會有不同的fu

所謂軟硬 的確是靠"調較"出來的 ~~ 就算你前後都是SLA 只要彈簧避震 防傾桿軟, 操控性照樣走調....

t 不是不會做懸吊 因為日本有很多四驅型 它的後面就是"多連桿" 是它賣到台灣省掉了而已..... 不過最近wish 好像可以選北海道型"多連桿"的後懸吊

mondeo 底盤之前也有三連桿 跟 多連桿 不同版本~~ 不過4代目後三連桿已經完全走入歷史


p.s. 不會大打折扣阿~~ 就我所知 有些車 的三連桿為了可以調 它的螺絲螺母 很長啦 不用擔心
下圖 Impreza 也是採用三連式的後懸吊 (第幾代忘了)
圖中更換為改裝品 是為了強化 還是可調整後輪角度 就不知道了






Camry只有後方連桿兩支可調整 Impreza改裝品為前後四支都可調整(原廠品沒看過圖 不知道是不是也四支都可調整)

圖網路上抓的 借用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