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try wrote:
恩,我了解多一種車型...(恕刪)
認證的所需花費並沒有你說的那麼高,其中逐車驗或是拿合格證有差別,若其中有哪個項目沒驗過,就需要重新調整後再送驗,花錢又花時間
對車商來說,不熟悉的車子要送去ARTC認證其實是相當有風險,由於台灣的畸型法規,導倒有些明明已經通過歐洲當地歐盟六期法規的車子,來到台灣卻過不了檢驗單位所謂的"台規歐盟五期環保",其中不乏有大牌子如Jaguar、Peugeot甚至BMW都遇過這種問題(也有過車子一直驗不過,同時間進口的同型新車一直擺在倉庫內沒辦法賣,弄到差一點就要整批退運)
就算車子驗過了,如同前面版友所言,車商需要培訓技師如何維修、撰寫相關中文文件(如型錄、車主手冊、技師維修手冊等),零件庫存也是不小的成本,然後宣傳、發表會、打廣告等通通都是錢,你覺得一年要賣多少台、賺多少錢才會回本?
隨便拿個例子來說,福特野馬,以前喊說要買的人成千上百,進了之後賣了好久才賣光;再更久之前的二代Focus ST,最後落得89.9萬元出清,福特不是呆子,被燙到這麼多次後,多少也學了不少乖(這次的三代Focus ST還會再引進,時空背景有差別)
很多車都是叫好不叫座,沒進的時候一堆網友喊著要買,尤其是雙門及三門車,真正要消費者掏錢出來買單時,很多人會因為現實因素而縮手
假設現在福特六和進口3門Focus,差不多的配備(可能還差一點)多賣個10萬,你認為一年可以賣幾台? 那倒不如拿那些錢去強化國產Focus的廣告及銷售量,畢竟國產車有回本的壓力,進口車則無。
Qsmall wrote:
認證的所需花費並沒有你說的那麼高,其中逐車驗或是拿合格證有差別,若其中有哪個項目沒驗過,就需要重新調整後再送驗,花錢又花時間
對車商來說,不熟悉的車子要送去ARTC認證其實是相當有風險,由於台灣的畸型法規,導倒有些明明已經通過歐洲當地歐盟六期法規的車子,來到台灣卻過不了檢驗單位所謂的"台規歐盟五期環保",其中不乏有大牌子如Jaguar、Peugeot甚至BMW都遇過這種問題(也有過車子一直驗不過,同時間進口的同型新車一直擺在倉庫內沒辦法賣,弄到差一點就要整批退運)
就算車子驗過了,如同前面版友所言,車商需要培訓技師如何維修、撰寫相關中文文件(如型錄、車主手冊、技師維修手冊等),零件庫存也是不小的成本,然後宣傳、發表會、打廣告等通通都是錢,你覺得一年要賣多少台、賺多少錢才會回本?
很多車都是叫好不叫座,沒進的時候一堆網友喊著要買,尤其是雙門及三門車,真正要消費者掏錢出來買單時,很多人會因為現實因素而縮手
假設現在福特六和進口3門Focus,差不多的配備(可能還差一點)多賣個10萬,你認為一年可以賣幾台? 那倒不如拿那些錢去強化國產Focus的廣告及銷售量,畢竟國產車有回本的壓力,進口車則無。
應該不會有不熟悉的車子,應該我所說的是同車款的手排型或三門型阿,基本上同一台車,在ARTC驗的過,三門型或手排型我想也是一樣驗的過,不太需要那些調整花錢花時間的步驟
另外,培訓技師等等,如同我說的,不是要驗不同車款,是同車款,頂多印新DM,況且打廣告這些是可以一起做的
只不過最大的差異在於國產車廠與進口車廠的差別,國產車廠又多一條產線做三門車太過頭或許說得過去
但是我是指進口車也不來個接單引進而且還不能殺價。
這就很說不過去了....
最後,我了解你的意思了,其實我所指的不是國產車,而是進口車,您說的是國產車的部分有許多差異。但是我指的是進口車其實差異不大,但是進口總代理還是不願意。
38try wrote:
應該不會有不熟悉的車子,應該我所說的是同車款的手排型或三門型阿,基本上同一台車,在ARTC驗的過,三門型或手排型我想也是一樣驗的過,不太需要那些調整花錢花時間的步驟
驗車就是這麼的神奇,有時候連車商自己都不清楚為何會驗不過,甚至需要請國外技師來台灣調校
不同動力、車重及變速箱就有很多的變數,就算進的是更為省油的動力跟變速箱,照樣有可能驗不過,這就是台灣法規奇怪的地方,去年一堆超省油小排氣量柴油一直驗不過、更省油的8速自排也是(妙的是,這款車8速驗不過,之前的6速卻驗的過),不過這其中又有很多故事了
38try wrote:
另外,培訓技師等等,如同我說的,不是要驗不同車款,是同車款,頂多印新DM,況且打廣告這些是可以一起做的
只不過最大的差異在於國產車廠與進口車廠的差別,國產車廠又多一條產線做三門車太過頭或許說得過去
但是我是指進口車也不來個接單引進而且還不能殺價。
這就很說不過去了....
就算是國產同型車,也常常要送驗個好幾輛,因為有些車型的獨有配備,依法規要求需要獨立出一個車型來分開驗,我隨便抓個去年8月份的能源局車輛油耗送測資料

你可以看出,Nissan Sentra、Camry Hybrid、Yaris等車型,同樣的引擎跟變速箱,為什麼要送那麼多台去驗?答案就是配備不同,而同樣的話題轉到進口車則更加複雜,因為對車商來說,進口跟國產有非常大的不同(用料、配備、調校等等),因此都是當作一個全新車款來處理
廣告可不可以一起做,這就取決於車商是想把這車跟國產的放在一起賣,還是刻意獨立出來,前者能夠省廣告費,但難以說服消費者花更多錢買一部在DM上看起來一樣的車,後者比較花錢,但可讓這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與國產車有所區隔
38try wrote:
最後,我了解你的意思了,其實我所指的不是國產車,而是進口車,您說的是國產車的部分有許多差異。但是我指的是進口車其實差異不大,但是進口總代理還是不願意。
以國產Focus的例子來說,雖是拿國外藍圖來修改,但在整個製造過程中,六和可以選擇對台灣市場有利的動力、變速箱及配備組合,甚至在初期就針對國內法規而進行排汙調校;但進口車是已經在其他市場開賣的車款,車商想要的一些配備(或不想要的配備)並不一定能夠如其所願,車輛調校(again)也是一個必經過程,因為並不是省油或是用同具引擎就一定驗得過

其實商人追求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利潤,在面對滿足少數消費者需求 跟 強化國產車銷量,哪個賺比較賺、比較沒風險又有利於自己? 當然是後者囉!不過我也認同你的說法,少量引進對車商來說並不至於會賠錢,但就是賺得少,而既然有其他賺更多的生意可做,為何要滿足一個小眾市場而放棄更大的獲利呢?這對商人來說絕對是不make sense的
(不過,這方面有時是可以拿來當作強化品牌形象用,但多數為性能車款居多,如野馬及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