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文與否是網站的自由..但會員尊嚴不容踐踏..


web101tw wrote:
對於台灣組裝的KUGA...(恕刪)


美國改結構,如果亞太有跟的話台灣就會跟,車身鈑金幾乎都是跟著海外的設變走。
台福今非昔比,已經沒甚麼能力台灣自己搞一套,現在大都是亞太做甚麼我就做甚麼。
不過各項配備不在此限。
關於結構耐撞與否的問題.KUGA在IIHS的撞擊測試如果不改進.台灣就不可能強化

KUGA在IIHS撞擊成積如提升.台灣這邊就"有機會"跟著提升

邏輯就這麼簡單不是!?
關於KUGA的問題讓我想起多年前福特出的"平托"車

每輛車為了省11美元.不願意改進油箱的不良設計(福特一早就知道了)

可能的燃燒爆炸.按它們的計算.每年省下的金錢拿來

賠被燒死的人都還有剩.以利益考量它們認為有賺.所以就

將此缺陷設計推出去銷售
----------
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117-33920114-1.html

1972年的某天,高速公路上,13歲的理查德·格林蕭乘坐鄰居駕駛的一輛福特平托(Ford Pinto)牌汽車回家。正常行駛的汽車突然減速,停止,被後車追尾。被撞後,油箱爆炸,汽油外溢,引起車身進一步起火、爆炸。駕車的女司機當場死亡,小格林蕭嚴重燒傷面積達90%,不幸地失去了鼻子、左耳和大部分左手。自這次事故之後的6年裡,小格林蕭先後接受了60多次手術治療以修補被毀壞的面容和其他損傷。

原告律師向福特汽車公司提起了訴訟。他們指出該次事故是由於汽車的設計錯誤所致。由於油箱安裝在車輛的後座下部,距離離合器只有8厘米多一點,一旦有中等強度的碰撞就能引起爆炸。這一點在法庭質證的過程中基本沒有異議。
原告律師依據審判前的調查,向陪審團出示了下列證據:福特公司在Pinto車型設計期間曾經進行過一系列的碰撞試驗,其中的一部分還留有影像資料。試驗清晰地表明,如果發生碰撞,汽車內部會充滿從爆炸油箱流出的汽油。在法庭辯論階段,律師給陪審團放映了一段影像,這給陪審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緊接著,原告方又提供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第一批Pinto車投放市場之前,福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曾經明確地提出過要在油箱內安裝防震的保護裝置,每輛車因此需要增加11美元的成本。但福特公司經過計算後做出的決定是不安裝該附加裝置,至少在兩年之內不這麼做。他們是這樣算帳的:如果要生產1,100萬輛家用轎車和150萬輛卡車,那麼增加該附加裝置導致的成本為1億3,750萬美元。而假設充其量有180輛Pinto車的車主因事故而導致死亡,另外180位被燒傷,2,100輛汽車被燒毀。依據當時的普遍判例,福特公司將可能賠償每個死者20萬美元,每位燒傷者67,000美元,每輛汽車損失700美元。那麼,在不安裝附加安全設施的情況下,可能的最大支出僅為4,953萬美元。對比安裝油箱保護裝置所要花費的1億3,750萬美元,福特公司決定採取了省錢的方法。
1978年8月10日,一輛福特斑馬(Ford Pinto)在印第安娜州公路上,由於車尾被撞,導致油箱爆炸,車上的三個青少女當場死亡。這款車問世之後的7年當中,就有將近50場有關車尾被撞爆炸事件的官司。這一次福特公司卻面臨刑事訴訟。設計工程師及管理者,可能會因嚴重忽視乘客的生命,而有牢獄之災。油箱設計有瑕疵,不符合公認的工程標準(當時聯邦法規並無相關的安全標準)。審判時,法官認為工程師設計時,已意識到設計的危險性,但管理者為了使車款以較便宜的價格及時上市,只好迫使工程師使用該設計。設計工程師必須衡量他們對乘客及對上司的責任和義務,在乘客安全與成本的考慮之間取捨。
福特公司不改進的理由Pinto,福特70年代出產的一種小型車,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後來發現車位於後座的油箱存在問題。在少數碰撞情況下,油箱會爆炸,並導致有些人重傷或死亡。受害人把Ford起訴,在案件審理中,人們發現福特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油箱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做了cost-benefit analysis(會計成本效益分析),來決定是否值得加裝一個特殊的保護裝置來保護油箱,防止它爆炸。增加每部Pinto的安全性要花的費用是$11,為12.5 million Pinto車改裝的費用是$137 million。而收益的計算是:180死亡,每個死亡賠償$200000, 180受傷,每個受傷賠償$67000,有2000輛撞壞的車要修理,每個花$700,所以總收益是$49.5 million。這樣看來,benifit小於cost,所以他們沒有安裝保護裝置。當Ford的這份cost-benefits analysis memo( 備忘錄)出現在審判中時,陪審團震驚了,也引發了巨大的賠償。另述在20世紀70年代,福特汽車公司的平托(Pinto)是美國銷售量最好的超小型車之一。然而不幸的是,當另一輛車從後面撞上它時,它的油箱容易爆炸。有500多人因為自己的平托突然著火而喪生,有更多的人嚴重燒傷。其中一名燒傷受害者為這一有缺陷的設計而狀告福特汽車公司,這顯示出,福特的工程師們早就應該意識到了這種油箱所帶來的危險。然而,公司的經理們作了一項得失分析後認為,修補這種油箱所獲得的利益(包括所挽救的生命和所阻止的傷害)並不值得他們在每輛車上花費11美元——這是給每輛車裝上一個可以使油箱更加安全的設置所需要的花費。為了計算出一個更安全的油箱所獲得的益處,福特估計,如果不作改變的話,這種油箱可能會導致180人死亡和180人燒傷。然後,它給每一個喪失的生命和所遭受的傷害定價——一條生命20萬美元,一種傷害6-7萬美元。它將這些數目以及可能著火的平託的價值相加,計算得出,這一安全性改進的總收益將是4 950萬美元。而給1 250萬輛車逐一增加一個價值11美元的裝置,將會花費1375 億美元。因此,該公司最後得出結論,維修油箱所用的花費,比不上一輛更安全的汽車所帶來的收益。
福特Pinto車是一款臭名昭著的車型,但比這更惹非議的是福特公司對人們對70年代小型汽車的安全的擔憂的處理方式上。在這款汽車上市之前就有對追尾可能導致Pinto起火的質疑——油箱佈置在汽車尾部的做法可能會在追尾時刺穿油箱導致起火甚至爆炸。但是,福特並沒有更改Pinto的設計,而是僥倖的認為,跟個別受害者打官司要比召回Pinto更省錢。在幾次遭到起訴和刑事指控後(福特最終並沒有被判有罪),福特在1978年召回了150萬輛Pinto,並對油箱添加了額外的結構以保證Pinto不會起火。很遺憾,這無法彌補Pinto的聲譽。在1981年Pinto永遠的退出了市場。

翼虎=Kuga
蒙迪歐=Mondeo
福克斯=Focus
web101tw wrote:
其實同一代車型由POOR耀升至GOOD的案例也不只有是RAV4而已
另外7代CAMRY也是如此
2013小面積撞擊測試是POOR
2014進步到Acceptable
2015耀升至GOOD

事在人為,態度決定一切

這點完全同意, 車廠好的做法應該被鼓勵.
當國內有能見度的SUV車型幾乎都在IIHS有撞擊測試的改善了,
只要國內的車廠和代理商不亂搞, 最起碼的安全是可以被維持的.

尤其這兩天再看到IIHS的這一則:

http://www.iihs.org/iihs/news/desktopnews/small-overlap-crash-protection-front-crash-prevention-key-to-2016-awards-48-models-earn-top-safety-pick-award-13-earn-top-safety-pick

2016年度的Top Safety Pick標準又更嚴格了, 小面積撞擊一定要Good才入選,
連Acceptable都不行, 看了一下, Ford只有F-150這種Pickup有入選, 其他車型完全沒有.
Edge好不容易修到Acceptable又得再修改才會過關.
看來2016年Ford如果不做點什麼事, 大概只會一直走下坡.

而Top Safety Pick+的SUV部分, 台灣可以看到的通通都有在名單上.
不過這是因為那些在美國的車型都有主動安全配備, 才能拿到+.
這些真正進口來台灣或國產的依安全配備會變成如下:

Honda CR-V, 沒有6氣囊, 所以從Top Safety Pick+變成Disqualify.
Hyundai Tucson(IX35), 我不熟韓國車, 所以不評論.
Mazda CX-5, 沒有MRCC, 所以從Top Safety Pick+變成Top Safety Pick
Mitsubishi Outlander, 有些車型氣囊數不夠是Disqualify, 頂級的真的算Top Safety Pick+
Subaru Forester, 沒有EyeSight, 所以從Top Safety Pick+變成Top Safety Pick
Toyota RAV4, 最低階那款是Disqualify, 其他的因為沒有TSS, 所以從Top Safety Pick+變成Top Safety Pick.

福特六和自己看著辦, 能做的不做, 只會被美國那裡拖下水.
romdemon wrote:
你要砲福特六和我是...(恕刪)

你還真用心幫福特想出3種可能.讓我想起當年的沈富雄:吳淑珍有3個可能

管你福特有幾種可能.就常理而言福特如果強化結構.能測出GOOD的成績

沒理由不去IIHS重測.然後將好成績公諸於世.這只是個簡單的邏輯

看待許多事如果連常識都一一違背.專拿特例.少數案例或特殊狀況當普遍性狀況談論

要說給誰信
認為日本進口一定好的網友就不用說服他們了,當初RAV4一出來也是P,改個美國特別版以後才是G,真的認為全球的RAV4都會跟美規的一樣有強化過?看看台灣賣的電子產品,哪些國家有特別安規認證的,就只有賣那些國家的去通過安規認證,成本低的電子產品都會這樣分類了,你確定結構成本明顯提高的車子會全球比照美規安全辦理?至於SUBARU跟CX5是一推出就是G,這個的可靠度就高多了.
Running Karma wrote:
認為日本進口一定好.
哪些國家有特別安規認證的,就只有賣那些國家的去通過安規認證,成本低的電子產品都會這樣分類了..(恕刪)


你例子舉得太爛了,反而証明RAV 4 只要是日本廠的全球應該都是一模一樣。

為了省研發成本,容易生產備料,產線設計容易,提高良率,同產品功能規格的電子產品都是以同一個設計去通過不同國家的各式認証,不會為不同的安規搞特殊版本,因為這樣研發成本跟備料生產都太貴了。看看 ipad 就知道。


Running Karma wrote:
認為日本進口一定好的網友就不用說服他們了,當初RAV4一出來也是P,改個美國特別版以後才是G,真的認為全球的RAV4都會跟美規的一樣有強化過?看看台灣賣的電子產品,哪些國家有特別安規認證的,就只有賣那些國家的去通過安規認證,成本低的電子產品都會這樣分類了,你確定結構成本明顯提高的車子會全球比照美規安全辦理?至於SUBARU跟CX5是一推出就是G,這個的可靠度就高多了

你的質疑欠缺邏輯性

開兩條產線、兩種製程、兩樣備料
兩倍切割損失、兩倍庫存
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web101tw wrote:
你的質疑欠缺邏輯性
開兩條產線、兩種製程、兩樣備料
兩倍切割損失、兩倍庫存
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請問你管過產線嗎? 我在半導體業用我認知的來形容.
你說的部分對, 部分不對, 你上面說的我一一回

兩條產線: 事實上會是同一條, 只是載入不同的流程

兩種製程: 可能只是流程串的不一樣而已, 比方我有車要裝6個氣囊和2個氣囊的版本.
雙前氣囊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A流程, 雙前氣簾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B流程,
雙前氣簾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C流程, 那要做2氣囊車載入的流程檔的點只有A
做6氣囊車載入的流程檔的點只有A-->B-->C, 如此而已.

兩樣備料: 只有各種料件量的不同而已

兩倍切割損失: 這個我完全無法理解, 在組裝的產線沒有什麼切割損失, 又不是製造業產線.

兩倍庫存: 如果用有訂單才做的方式, 那來的庫存? 料件的庫存又不是不能變成維修配料?

產線上不能偷料的只有本質上的不同的那種, 如車體厚度不同的料,
那個一定是進之前就知道了, 以IC來說就是substrate.

產線上能調整的就是有裝和沒有裝, 這兩種可以用調整流程檔的方式改變.

所以用上面的形容來解釋這串的質疑:

國產車會不會偷料? 有可能, 但是除非你拿的到BOM(整個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
或是你針對單一料件做分析, 像是之前大陸版的翼虎(KUGA)羊角斷裂事件,
拿大陸料和美國料去比, 強度就根本不一樣, 那IIHS的結果能套用在大陸的翼虎上嗎? 當然不行.

進口車會不會偷料? 對不起一樣有可能, 迷信日本進口的料件一定和日本本土相同,
可是那個都是定義在BOM(包含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上的.
怎麼可能有那麼好心你這台車不需要的東西我都只為了不想改產線而多裝給你?
A地賣10塊錢的東西我打3塊錢的料, B地賣5塊錢的東西我也打3塊錢的料?
喵的那個好心這麼做的人, 下場不是被叫去寫8D, 不然就是被老闆Fire掉.
我其實很佩服那種明明進口來台灣而氣囊裝不夠的車型, 還拿IIHS成績說嘴的
明明人家就告訴你我的配備只有這樣, 還可以自己心靈提升安全性到GOOD,
BOM(包含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上可以無條件跟上美國版本? 一分錢一分貨啊大哥!
那個就是台灣公司去向日本製造商談出來的呀!
氣囊有偷的(如RAV4)我一定假設其他的也有可能偷,
而只是拔特定配備的(如CX-5和Forester), 我還比較相信其他的有可能一樣.

好歹台灣代工這麼強, 要質疑生產流程也先去做一下功課而不要把進口兩個字神話.

果然, 我只要一貼舊討論串的連結, 那怕只是變成唯讀的那種, 我的文也被回收了.
沒看到的只好抱歉啦.
romdemon wrote:
請問你管過產線嗎? 我在半導體業用我認知的來形容.
你說的部分對, 部分不對, 你上面說的我一一回

兩條產線: 事實上會是同一條, 只是載入不同的流程

兩種製程: 可能只是流程串的不一樣而已, 比方我有車要裝6個氣囊和2個氣囊的版本.
雙前氣囊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A流程, 雙前氣簾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B流程,
雙前氣簾一個站點假設定義為C流程, 那要做2氣囊車載入的流程檔的點只有A
做6氣囊車載入的流程檔的點只有A-->B-->C, 如此而已.

兩樣備料: 只有各種料件量的不同而已

兩倍切割損失: 這個我完全無法理解, 在組裝的產線沒有什麼切割損失, 又不是製造業產線.

兩倍庫存: 如果用有訂單才做的方式, 那來的庫存? 料件的庫存又不是不能變成維修配料?

產線上不能偷料的只有本質上的不同的那種, 如車體厚度不同的料,
那個一定是進之前就知道了, 以IC來說就是substrate.

產線上能調整的就是有裝和沒有裝, 這兩種可以用調整流程檔的方式改變.

所以用上面的形容來解釋這串的質疑:

國產車會不會偷料? 有可能, 但是除非你拿的到BOM(整個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
或是你針對單一料件做分析, 像是之前大陸版的翼虎(KUGA)羊角斷裂事件,
拿大陸料和美國料去比, 強度就根本不一樣, 那IIHS的結果能套用在大陸的翼虎上嗎? 當然不行.

進口車會不會偷料? 對不起一樣有可能, 迷信日本進口的料件一定和日本本土相同,
可是那個都是定義在BOM(包含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上的.
怎麼可能有那麼好心你這台車不需要的東西我都只為了不想改產線而多裝給你?
A地賣10塊錢的東西我打3塊錢的料, B地賣5塊錢的東西我也打3塊錢的料?
喵的那個好心這麼做的人, 下場不是被叫去寫8D, 不然就是被老闆Fire掉.
我其實很佩服那種明明進口來台灣而氣囊裝不夠的車型, 還拿IIHS成績說嘴的
明明人家就告訴你我的配備只有這樣, 還可以自己心靈提升安全性到GOOD,
BOM(包含料件清單)和生產流桯上可以無條件跟上美國版本? 一分錢一分貨啊大哥!
那個就是台灣公司去向日本製造商談出來的呀!
氣囊有偷的(如RAV4)我一定假設其他的也有可能偷,
而只是拔特定配備的(如CX-5和Forester), 我還比較相信其他的有可能一樣.

好歹台灣代工這麼強, 要質疑生產流程也先去做一下功課而不要把進口兩個字神話.

果然, 我只要一貼舊討論串的連結, 那怕只是變成唯讀的那種, 我的文也被回收了.
沒看到的只好抱歉啦.


你完完全全搞混了
汽車結構的強度由Poor進步到Good
絕不是增加氣囊
或是多裝一些配備就能達成

汽車結構的增強
牽一髮動全身
鈑金組件不同
沖壓製程不同
焊點、焊線都不同

不是你那種"有裝和沒有裝"
的簡單思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