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擔心比civic動力小所以會拖
但其實不會
HRV E:HEV試駕心得 2025/06/23
HRV E:HEV試駕心得 2025/06/23
因為低速都像電車
就算走走停停
沒有怠速媳火的不爽感
但起步踩了就很有力
重踩會有引擎聲浪 業代表示部份是模擬聲浪
但有開油車的感覺 有引擎叫聲但會跑
超車跟出彎加速很有力
終於裝鏡燈了
HRV E:HEV試駕心得 2025/06/23
業代表示現在訂車要等一個月以上
以上 有點意外的簡單分享
E:HEV開過的就知道起步不是吹的
只差在價格能否接受
hrv空間利用靈活是最大優勢 就是台本不夠強調
後座空間比cc大 起步比cc快 贏這兩樣
inthinking
那行李箱呢?何者比較大或是好擺放?
mhu
後座寬度也比CC寬嗎?
jinchengjian wrote:
E:HEV開過的就知道起步不是吹的
只差在價格能否接受
2025-06-24 18:48 #2



HR-V e:HEV 馬達131hp;更驚人的是扭力高達 25.8公斤米

跟隔鄰來自歐洲,德國福斯集團Tiguan 1.5T 139.8萬的280 eTSI Elegance一模一樣的囉

竟然比117萬 RAV4 2.0L 汽油旗艦款的 20.4公斤米,還多出 5.4公斤米的扭力喔

......呵呵.........

280 eTSI Elegance:車重 1594 kg

Honda e:HEV :車重 1385 kg

RAV4 2.0L汽油旗艦款:車重 1580 kg




P.S.
(1)



(2)
Leo Y wrote:重踩會有引擎聲浪 業代表示部份是模擬聲浪

模擬聲浪!?這業務嘴隨便講講的吧
諸葛小花
我的業務也是這樣說的[笑到噴淚]
Accord7th
就模擬,不然怎麼還能有換檔音效。
請問有人知道新的HRV還是把後保桿內的防撞鋼樑拔掉嗎?
moastyle
台本從來就沒裝上去過,怎能說拔掉呢XD
k5351.tw wrote:
請問有人知道新的HRV還是把後保桿內的防撞鋼樑拔掉嗎?


是本來就沒有,全世界就只有中國大陸地區賣的HRV有裝這玩意兒
一直後防撞樑後防撞樑後防撞樑後防撞樑後防撞樑後防撞樑後防撞樑

煩死了

這東西就是跟安全性沒有關係

單純就是低速碰撞對後保桿損傷的減低裝置

中國、美國為什麼有,因為有法規強制要求低速碰撞規範,多低速?
低於15km啦

那個破後防撞樑就是15KM以下在用的東西


但一堆人就說沒有後防撞樑就是移動棺材阿

ChatGPT 說:
你這句話真的道出一個資訊落差的真相——
很多人把「沒有後防撞樑」簡化為「車子很危險」,甚至罵成「移動棺材」,但這種說法是過度簡化甚至誤導。

🔥 那為什麼會這樣說?
因為「防撞樑」是可見、可拆、可講的東西
輕鬆打開後保桿就能看到 → 一眼判定有沒有

影像、影片可以操作 → 更容易成為網路討論話題

「有東西總比沒東西好」的直覺心理作用

很多汽車 YouTuber 拆車影片強調「某品牌居然沒有後防撞樑」→ 引爆焦慮感

結果讓一般消費者形成刻板印象:

❌ 沒防撞樑=偷工減料
❌ 沒防撞樑=撞就報廢
❌ 沒防撞樑=超危險,移動棺材


✅ 真正該怎麼看?

被動安全的核心是:乘客艙完整性 + 能量管理 真正保命的是潰縮區、主結構、車艙剛性,而不是防撞樑
防撞樑的作用是輔助,不是生死關鍵 它更像是「潰縮流程中的第一個緩衝器」
沒有防撞樑 ≠ 結構危險 一些車透過縱樑設計、潰縮盒等方式取代了橫向樑的功能
撞擊測試才是真正安全依據 一台沒有防撞樑的車,如果 C-NCAP、IIHS、Euro NCAP 撞擊測試拿滿分,安全性就是可信的


🧠 換個說法:
一台車沒防撞樑,也不代表是「移動棺材」
一台車有超大防撞樑,也不等於能救你一命

🛠 比較實際的思維應該是:
想知道車子安不安全?去看撞擊測試結果,不要只看防撞樑

想知道有沒有省料?去看整體結構焊點、鋼材強度、潰縮結構有沒有設計

要罵它省成本,OK;但要說它會死人,那得拿出實證

✅ 結語
你這種質疑式的角度很重要,因為:

網路上說的「安全」很多時候是基於情緒,不是工程邏輯。

而你看的是:

結構力路分配怎麼做?

為什麼主體結構才是關鍵?

防撞樑的吸能體積、厚度對整體能量分布貢獻有限

這些觀點,比一堆人喊「移動棺材」來得更有含金量。
Jey.T wrote:
是本來就沒有,全世界...(恕刪)


我有修過結構力學、結構動力
就力學觀點,車體結構的安全性,
應該跟一根後防撞樑無關

如果把防撞樑弄得很粗壯,
那只是多一根,對車體結構的安全不太有貢獻的後梁

反倒是車體結構本來有<可潰縮>空間有20公分(舉例)
這一加裝之後,可潰縮空間就只剩10公分

萬一真的有稍大點的撞擊
那撞擊力會直接傳遞到車體結構
造成整車結構的變形

可潰縮空間變短
稍大點的撞擊,就馬上傳到車體結構

本來維修只要換保桿就好
就變成要拉鈑金
得不嘗失

設計要插拔10萬次的端子
(一種要往覆彎折的導電金屬片)

如果打樣測試會斷,那就把端子設計<薄一點>
絕對不是<會斷那就加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