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夫@ wrote:台灣那個不知所謂的驗車中心也不公佈撞測結果。就算公佈,誰知道送測車跟市售車是不是同樣的鋼材呢? 政府要求對國內組裝及外國進口的標準都一樣所以你說的話也適用進口車,來認證的車配備滿滿,但實際給消費者的實車配備少東少西,有些品牌進口車也是進供亞洲市場販賣的車型來台灣賣,所以進口車也不是就絕對同等國外,賣車是賺錢為上,你可以去查查,進口車撞擊結果跟國慘一樣,合格兩個字而已也沒公開資料,你該感嘆的是你住台灣!
mohochoo wrote:鯊魚冰棒好得說些話來(恕刪) 哈哈哈哈,我才在想你怎麼還沒被他加黑,浮粉講不贏人都直接加黑的。是因為上個月CRV5賣太好,它廠業務壓力上來了,又開始上本田板攻擊CRV5了,好可悲啊.... 連CRV5 A柱是多少mpa都沒搞清楚就又上來散布不實謠言了.....搞不清楚狀況的還要咬著後內鐵不放,結果撞人的踢人號車頭毀了,CRV5車尾輕傷,一片薄薄的後內鐵就讓踢人號車頭毀了,那如果遇到改裝美規後內鐵的不是更慘。無知的還停留在後內鐵越厚越好,死道友別死本人的自私心態呢,去買瑞典車就好啦。接下來會不會又有人要求台本提出ARTC撞測成績報告啊?? 01網軍業代真的好多啊。
日本人把好東西留在本國賣,那是幾十年前就知道的民族習性了,日本人在其它東南亞國家所製造的車,全都是走亞大規,又不是台灣獨有,為什麼可以被樓主講得好像賣給台灣是亞大規跟日規不同就是死罪??又沒人拿刀掐著你脖子強迫你買國產車,有本事台灣自己就造台真正的國產車看看嘛(納粉請退散,謝謝。)到時你若能得到他國的青睞,也可以把低配規格的車子外銷到國外啊。整天待在台灣喝台灣水吃台灣飯看著國外東西多好又多好,怎不檢討自己賺得少?
mohochoo wrote:後內鐵不是車輛安全用(恕刪) CRV..CIVIC..FIT美規跟台灣的內鐵就是不一樣前內鐵用軟性材質因為保護行人關係是可以理解但說後內鐵沒有幫助 那為何美規內鐵會比台灣粗壯?是美國人太怕死? 還是台灣人太勇敢?
買這類的車主通常是看中稅金低, 馬力大 193P / 24.8kg , 空間大, 省油 , 價格 以及 Honda sensing..如果要省油 ( 平均14.7km) , 勢必車重要控制 .採用鋁合/棚鋼材質, 重量輕會拉高車價, 若採用便宜材質, 設計上只能在結構體 / 材質用料成份的比例進行控管 , 符合大眾消費可接受的價格帶. 但相對必須在一些鋼性以及一些舒適性的用料上進行妥協, 如隔音, 只要達到撞擊認證的基本法規需求即可.看了運杰拆解CRV , 看到排氣管走管路的地方, 好像少了鋁片進行隔熱. 尤其在油箱的下方.後保桿用手壓就會產生形變, 倒是蠻意外.Honda Sensing 主動式安全都是針對前面的預防性措施 , 比如防撞.. 但後座乘客的安全難道是期望CRV 後面的其它車也有預警防護的功能, 不會撞上CRV ?
smartnet wrote:CRV..CIVIC(恕刪) 美規後內鐵主要是保護後車撞擊減少的車損,在極低速時能不發生車體機件變形損傷,我忘了實際詳細車速 印象是10公里以內,保險公司不想有太多低速事故理賠的有趣規定,所以這樣,suv的乘坐高度後內鐵根本防不到乘客,我自己也去看過自己的五代crv就是這樣,保桿比座位還低怎防撞擊,而且高速或大能量時內鐵負責傳遞力量路徑同時會向內擠壓增加車損,主要還是由後方車體鋼骨負責抗衝擊保護乘客安全,就這樣了美規內鐵沒緩衝盒直接接車後大樑,台灣的是有兩個緩衝盒潰縮吸能用,多的力量在傳去車體別處你可以去美國事故車網站 一堆美規後內鐵彎掉擠進去後車備胎室的5代crv事故車要拍賣,我懶得幫找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