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國產車從台灣光復開始賣到現在
偏偏五代CRV要上市開始被攻擊
酸國產售價過高又是客貨又沒AWD倒合情合理
不過幾個冒出來的號稱車友號稱要買然後一直發文砲
100多萬的級距可以選的太多真有預算要買車就去選別台
hkteng wrote:
炒作者讓複雜的結構問題,就用單純的抗拉強度數據在攪和

在這些號稱超高強度的鋼材用在哪?車門內橫桿、保險桿內鐵...好一點的用在A柱

通常強度越高的鋼就難加工,只能以棒狀、小片狀應用在汽車車體,掃帚桿粗的小桿件這樣能起多大作用?

簡化說~

桿件的極限軸拉力=有效斷面積*抗拉強度

整天炒作抗拉強度,有啥意義?!

況且汽車要保你命,多數狀況是要抗壓與降低緩衝力,

這時靠的是結構設計與材料的塑性能力,或是叫做韌性

很不巧的,高強度合金鋼雖然抗拉強度強,但是一般塑性行為都很差

反而,低碳/中碳鋼種,塑性行為好,而且銲接的成品,效果也比較好。

要吵車體好不好~~~先看看車前大梁是否上下環抱,接合於保險桿處,左右大梁是否為封閉型結構一體閉合,後車門框是否為完整閉合門框...

歐系車為自動化生產方便,引擎都是從前方送入,所以大梁呈現開口笑樣子,必須以高強度鋼材構件閉合...也就是大家吵內鐵沸沸揚揚,很簡單~把那根超高強度鋼內鐵拿下來,你看還能不能行駛...

要看車體結構,要看整體測試結果,光炒作鋼材強度,只是告訴你...萬一碰傷了,修起來是天價。...(恕刪)


以應力分析來說
不是只有受正向力,還有剪力, 扭力

以crash test中的小角度撞擊來說
有沒有用到1500MPa就有差
用在A柱效果就很好
基本上超高剛性鋼板本來就不是要用在塑性變形區
而是用在不可變形區
不然擋塊直衝至駕駛人該怎麼辦?

不知台灣的這種鋼材選用
過不過的了小角度撞擊測試?
反正台灣也不公佈
美規為什麼要用?
真是多此一舉...
對事討論比較重要!!!

大家希不希望能在台灣買到與世界同步安全規格的車?

不用分品牌

當大家越注重安全,就越能推動車廠對安全規格的引入!

和泰TOYOTA的潰縮鋁罐車身都能銷售冠軍了

780Mpa鋼鐵是什麼東西??

MrRone wrote:
反串?自打臉?好像...(恕刪)


我現在看半天
才發現大家單位都看錯了...

看到數字就高潮
哇,越來越學術了~要不要繼續深入應變率效應呢?人體能承受多大衝擊加速度?

說得真是太好了~超高強度鋼為甚麼要用在不允許潰縮區?有個屁用嗎?!

用超強度鋼承受一樣的力,超高強度鋼就不變形?變形就比較少?不是吧~

變形比較少就安全啦?!日系車普遍設計一撞就看起來稀巴爛,難道日本人結構都不及格?!

當然不是,乘坐吸能舒適性不談,日系車多半利用前後車體潰縮控制尖峰傳進車艙的力量,避免人體承受多衝擊力。

那為何要用高強度鋼材?時髦是原因一,減重是主要原因。

歐系車偏向硬梆梆的車頭車尾,就得靠一堆氣囊來緩衝人體承受加速度,氣囊數也在飆高,所以在車體上也就用上超高強度鋼材,為的是減重,代價就是製造不易,維修費用過高。VW以及VOLVO都是非常愛用超強鋼板的代表,只是看起來VOLVO比較合理一點。老FOCUS有VOLVO血統,的確車體過人的強,但也最好買齊氣囊…

SUBARU與2005以後的HONDA,其車體設計在日系算是比較優良的,其他就不一一贅述。TOYOTA 在台灣的普遍印象,比在國外似乎孱弱了一點,箇中原因就不得而知。

沒人想出車禍,極限狀態下~想要鐵夾人皮,還是七孔流血…無論哪種都是悲劇,事實上,時速超過64km/h撞牆等於兩相同車以相對128km/h對撞,已達人體極限,速度再快一點,再強的鋼都救不回人命~

想買HONDA,不想買HONDA就買別牌…自己喜歡就好,老摳鋼門…不衛生,也不保命。
這張NEW ODYSSEY車身鋼樑透視圖為美規 (非日規RC1)

經過GOOGOL查證證實是 美規ODYSSEY 2013年款 iiHS測試撞擊都是優等 五顆星 你認為不安全?



yoyoyo0534 wrote:
所以舉IIHS的測試成績....你是要告訴我們,車體就是要用980Mpa以上鋼材才是通過測試正港安全好車!
而台規CRV5只用到780Mpa,因此安全可慮....是嗎?...(恕刪)


重點就是小面積撞擊A柱要夠硬
以前的crash test無此測試
所以不用到1500MPa的鋼板...

反正台規不用公佈小面積撞擊成績,或許台灣的法規也沒有規範
套用官方與公司說法
一切都符合法規~
NQQegg wrote:
重點就是小面積撞擊A...(恕刪)

我找到的2013美規odyssey的結構圖說明了,
人家為了安全早就用一堆980以上的鋼材來造車了!
爬文看了一下前人的文章:980MPa鋼板已落伍了,要能通過25%偏置碰撞試驗,要用1500MPa熱衝壓鋼板!

25%偏置正面碰撞試驗是IIHS在2012年進行測試的!

在IIHS首次實施的25%偏置正面碰撞試驗結果中,獲得最高評價「優」(Good)的只有本田「Acura TL」和富豪「S60」。
25%偏置正面碰撞試驗使用車輛正面駕駛席一側25%的面積與障礙物進行碰撞,與以往的40%偏置碰撞相比,碰撞部位更偏向外側。碰撞速度與原來的40%偏置碰撞相同,均為時速40英里(約64km/h)。在車身發生正面碰撞時,起到主要吸收能量作用的是前部側車架,但在25%偏置碰撞時,是由更靠外側的部分來碰撞障礙物,所以前部測車架幾乎吸收不到碰撞能量,障礙物會撞到駕駛室上。因此,在該測試中,要求駕駛室具備的強度要遠遠高於原來的40%偏置碰撞。
獲得最高評價的Acura TL,其車身構造的特點之一是大量採用高張力鋼板,並在門檻樑及B柱上使用了熱沖壓材料。熱沖壓材料是對鋼板進行加熱,一邊用水冷金屬模具成型一邊淬火加工而成的,由此提高了強度。由於是對加熱後的材料實施成型,因此形狀自由度高,而且還通過淬火使強度達到了1500MPa以上,與目前通過冷沖壓實現實用化的高張力鋼板最高980MPa的強度相比,強度得到大幅提高。

  上述熱沖壓工藝需要使用鋼板加熱爐,並且鋼板的冷卻處理會使成型週期變長,同時淬火後鋼板硬度變高,還要用雷射加工設備來修邊,這些會導致成型成本上升,因此以前成車廠商只在部分部件上採用熱沖壓成型品。但由於旨在提高燃效的輕量化需求越來越高,如上所述,提高碰撞安全性能的需求也較高,因此今後日本車也會增加熱沖壓材料的採用。

熱沖壓鋼板的成本高,要加熱爐,還要有水冷金屬模具,還要雷射加工修邊,成本高!
沒有規範的國家,當然不要用最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