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omo wrote:
是不是因為IIHS...(恕刪)
確實是可以這麼說!
5代 BMW在NCAP撞測只得4星,當時國外很多媒體訪問原廠是否要更新結構重新送測,BMW沒打算修正撞測結果,就有這樣的說法,引述撞測成績優,不代表實際是=號。
不過,這比較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以車廠是取得驗測結果論,畢竟有驗測結果有得說嘴,沒驗測結論,就跟現在大家質疑ARTC都沒辦法公佈撞測結果一樣,對消費者來說,能取得的可證幫助很有限。
另外~
後方撞擊測試在近幾年會越來越嚴苛,是在2009年左右才開始朝這方面多了要求起來,包括行人撞擊測試,甚至到刁鑽的IIHS最新的小區域偏撞。
確實因為撞測成績一公佈,發現只有1~2星慘不忍睹,車廠才逐步修正改正結構設計。
而我們看到車體結構,後方的用料通常還不是很理想,確實也因為重視度仍與前方撞擊要求有差異。
這在小車上結構體更為明顯,小型車的B柱後方,常常是處於棄守的設計結構狀態,用料都是比較差的,如果又沒了後保桿內鐵+潰縮區(大陸稱為吸能盒),被大型車自正後推撞,可以說是超級沒保障,車壇怎麼看,都還是只有歐系車的小型迷你級距車型是比較安全的結構體,亞太車大多不怎麼重視它。
不過,自Fit MK3後,小型車的車體構成仍然有所長進,長遠來看,應該會慢慢跟上中、大型車的作法。
但我還是相當不滿意自己Fit MK3的A、B、C柱車頂整個門檻邊的板金厚度。
常自己洗車,會去壓按到,會讓人抓狂,因為洗完那些地方板金全凹得到處都是,根本碰不得。

像車門板、葉子鈑,鈑金厚度未達0.8,實在不如塑膠皮呀!
2004年時期的TOYOTA全車系國產車,很容易產生酒窩,就是因為外觀鈑金厚度太薄。
過薄的車身外觀鈑件,有時薄到不見得需要外力敲擊,單靠台灣的熱脹冷縮,表面平整度開個5~6年就會有波浪了,重新烤漆只是靠土去填,怎麼補也不會是新車平整的,我們如果用開發汽車的光罩去運算鈑金面的曲率,談A級面,這都會打槍打到爆。
劣質的鈑金厚度,就會產生像手捏FRP玻璃纖維的車身件,就是永遠無法克服表面曲率平整性的問題!
加上塑膠熱脹冷縮,收縮率不一的話,起波浪、皺褶、酒窩、當點,都只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