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omo wrote:
是不是因為IIHS...(恕刪)


確實是可以這麼說!
5代 BMW在NCAP撞測只得4星,當時國外很多媒體訪問原廠是否要更新結構重新送測,BMW沒打算修正撞測結果,就有這樣的說法,引述撞測成績優,不代表實際是=號。

不過,這比較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以車廠是取得驗測結果論,畢竟有驗測結果有得說嘴,沒驗測結論,就跟現在大家質疑ARTC都沒辦法公佈撞測結果一樣,對消費者來說,能取得的可證幫助很有限。


另外~
後方撞擊測試在近幾年會越來越嚴苛,是在2009年左右才開始朝這方面多了要求起來,包括行人撞擊測試,甚至到刁鑽的IIHS最新的小區域偏撞。
確實因為撞測成績一公佈,發現只有1~2星慘不忍睹,車廠才逐步修正改正結構設計。

而我們看到車體結構,後方的用料通常還不是很理想,確實也因為重視度仍與前方撞擊要求有差異。
這在小車上結構體更為明顯,小型車的B柱後方,常常是處於棄守的設計結構狀態,用料都是比較差的,如果又沒了後保桿內鐵+潰縮區(大陸稱為吸能盒),被大型車自正後推撞,可以說是超級沒保障,車壇怎麼看,都還是只有歐系車的小型迷你級距車型是比較安全的結構體,亞太車大多不怎麼重視它。
不過,自Fit MK3後,小型車的車體構成仍然有所長進,長遠來看,應該會慢慢跟上中、大型車的作法。
但我還是相當不滿意自己Fit MK3的A、B、C柱車頂整個門檻邊的板金厚度。
常自己洗車,會去壓按到,會讓人抓狂,因為洗完那些地方板金全凹得到處都是,根本碰不得。
像車門板、葉子鈑,鈑金厚度未達0.8,實在不如塑膠皮呀!
2004年時期的TOYOTA全車系國產車,很容易產生酒窩,就是因為外觀鈑金厚度太薄。

過薄的車身外觀鈑件,有時薄到不見得需要外力敲擊,單靠台灣的熱脹冷縮,表面平整度開個5~6年就會有波浪了,重新烤漆只是靠土去填,怎麼補也不會是新車平整的,我們如果用開發汽車的光罩去運算鈑金面的曲率,談A級面,這都會打槍打到爆。

劣質的鈑金厚度,就會產生像手捏FRP玻璃纖維的車身件,就是永遠無法克服表面曲率平整性的問題!
加上塑膠熱脹冷縮,收縮率不一的話,起波浪、皺褶、酒窩、當點,都只是正常現象。
aquaeuro wrote:
所以2012發表的v40...(恕刪)


Volvo的車體結構設計,確實是這品牌的強力招牌。

V-60、XC-60




XC-90 2016


結構粗勇到不行。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XC-60的前方,除了紅色的主要潰縮內鐵,下方處於水箱與渦輪冷排下方進氣壩這邊,也有另一組支撐,這個設計,目前我們購買國產車,Luxgen就有這樣的粗壯設計結構體,Ford比較高階的車型是有的,其他的日、韓國產車較不容易看到。
有沒有配置副車架,對底盤強度也有相當的重要性。

前方兩側葉子板處,XC-60可以清楚看到它下方還有另一組副結構三角分散衝擊支臂,可以將能量分散到底盤大樑與A柱去。

在往車門鈑看,每個車門都有分散結構點,能充分讓擠壓的力道自A柱後再分散到B柱去。

B柱的上下端點,其強度是支撐側面撞擊的主要承壓結構體。
Volvo、Ford的棚鋼,主要就是分別在A、B、C柱設計於車頂檻、底盤的T型位置上。
這些位置一但受到撞擊後,修復車身是完全無法鈑拉,只能將棚鋼以外的結構整個切除,另外取完整新品焊接回原車上。
棚鋼的優勢,應屬於國產車之最了。

Eddietw wrote:
真強的介紹分析,先...(恕刪)


這得有實際持有車輛,並逐一記錄該車的每一筆保養紀錄才比較能詳細比較。

國產車的保養成本,單萬或雙萬定保成本費用差異以同級車競品來說差異其實有限。
但不同品牌原廠保固的回廠公里數不同,會造就差異頗大的保養成本。
例如日產大多是要求每5000公里回廠小保養,每萬定保、每雙萬大保,這種每5000回廠是成本相較TOYOTA全車系每滿萬才定保成本差異就會拉大。
至於是否需要每5000公里保養,這跟經銷商營收有關,小弟不予置評!

另外,油電車與柴油車與汽油車與渦輪車的保養成本每種都會不太一樣。
油電車的電池是會衰退的,所以新車可以跑每公升25公里,5~6年後衰退別太訝異!
柴油車通常都是逢萬才需定保,保養時比較需要注意油品類的品質與各類濾心品質及集氣箱的濾心過濾品質、排廢系統的穩定。
渦輪車也與柴油車須注意的類似,建議不夠專業的話別曉咖撐去改動力。
因為引擎過熱產生的熱衰竭,是連動影響變速箱與排廢系統,如果改車只想花4萬刷刷晶片,而不去通盤考慮到散熱、排廢的相對升級條件,花個幾十萬全餐,就跟人吃多卻不拉屎,出包只是早晚時間上的問題,這是屢試不爽呀。
另外~渦輪是耗材,只是使用年限正常保養與用車條件下比較久。
須注意高速運轉後的冷卻渦輪殘油排除,狂拉下高速公路後,建議按照市區速限40~50左右行駛一段距離回到家,再行關閉車輛好順利將殘油排除,怠速一會再關閉也是保養渦輪的常見方式。
CRV 5屬於小排氣量引擎,機油更換應該在4瓶左右。
現代品牌的車,有些機油更換高達5瓶以上,保養成本就會多出一瓶機油的費用。
變速箱油更換里程時機,建議也是向原廠詢問清楚,如為半永久型,就可以6~8萬公里之後再更換,甚至更久!
機油濾心與空氣芯,車壇現在都是採用棉芯,建議別貪便宜去掏寶買250一顆的紙芯,如果是柴油車,早晚會養爛掉!= =
集氣箱的空氣濾芯,這年頭並非是80年代以前的設計,得泡機油自己慢慢洗的油蕊濾心,早不復見於車廠的設計中,車友就自己評估要不要亂買藥來嗑,不能再講更多了!XD


另外~養車除了保養,最常碰撞更換的前、後保桿、後視鏡、葉子鈑,也是需自行逕自向保養廠零件室查詢零件光碟上料號與報價,才能逐一清查一台車比較會花費到的養車成本。
這方面,偶爾媒體會列舉,但我每次看到媒體列舉的報價逕自向該車品牌零件室查詢清楚,常發現媒體報舉有誤。

例如Mazda的後視鏡,原廠零件室是將其拆分件做很細的區分,即便是做原廠汽車原廠零配件買賣的店商查料號+報價,都很容易只報鏡蓋+鏡片的費用,但很容易忽略底座與其它分件的零物料,此車尚有分車側來車偵測...等等高低皆不同車型對應的後視鏡零組件,價格落差極可能從4500,搖身一變變成11500元的成本價差。
這是汽車媒體同級競品再提列換修件較常引述錯誤的資訊,建議雜誌的評比零件報價,參考就好,別太認真。
要切確掌握實際報價,仍得查詢零件料號與原廠經銷商零件室報價才準確。

wyweikimo2 wrote:
小弟就是新車生鏽受...(恕刪)


耶!

我本篇樓指得是內鐵、底盤鏽蝕產生的狀態。
您指的是去年蓋大樓的車身鏽蝕。

申訴仍得自己逕行向經銷商反映與索賠!
即便我持有Fit MK3,車聚同樣有車友抱怨車體鏽蝕的問題如下圖 :






通常較易看到的是車門或尾門或引擎室絞鍊座鏽斑。
通常回原廠索賠,應該會重新烤漆處理,新車也只能這麼處理了!但沒有車廠為了這個賠新車,坦白說,產線塗裝流程不變下,換新車也是同樣的結果,是不具意義的。
車廠的作法,索賠客訴件仍會回到經銷商來協助車主處理與面對索賠與修復需求。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不會浪費力氣去看自己腦補,對方卻辦不到的索賠條件,談就沒意義!
以車身鏽蝕來說,經銷商通常都能做到重新塗裝協助處理,再更多或奇特的要求,經銷商就會排斥去處理它,甚至放著讓車主打爆0800,生意會成,絕不會只站在自己角度想,道理相同。
不論車主換哪個品牌,總公司與經銷商兩邊的立基點都不會是一樣的。
憑心而論,經銷商通常是比較站在客人立場回頭在跟總公司"車"半天,這我們在汽車配件業打滾,常常都看得到這樣的現象。
尤其是福特車,經銷怕客人跟鬼沒樣,幾乎是供起來拜,爽了車主、協力廠就累了!
但相對奧客也特別虐這樣的車廠,人善易被欺。

例如CX-5 I的前檔裂紋事件,當車主團體要求日方出面認錯道歉,提出這樣的自我腦補要求是沒任何意義的!
除非是美國政府,才能讓TOYOTA豐田章男辦記者會道歉認錯!
而且這還是在大國先花N年蒐證累積情資,每10年抓隻肥豬來開宰,2009抓TOYOTA祭旗,前2年抓VW來開刀繳保護費一樣。
沒這條件做這樣的夢是不切實際的,建議還是實事求是,針對可行雙方接受的條件才走得下去。

以下是實務常見的處理辦法-
如果是絞鍊座鏽蝕,塗裝建議是拆解後分件將鏽蝕處研磨徹底,重新打底塗裝鍍鋅層、中塗、面漆再做到金油,再將門板或尾門組裝回去,這就是有效的正確作法。
如果不分解直接噴塗,鏽蝕是包在漆料內,它還是鏽,就沒有意義!

如果是鈑金搭接處產生鏽斑,就是研磨見底,一樣需先噴塗鍍鋅層、中塗、做到面漆與金油即可。
不外乎就這些處理方式。

而本田這正狀會再去年被刨,跟塗裝基底的鍍鋅層流程才真的有根本性的關係!
設計結構上也可以做設變,例如尾門絞鍊座設計橡膠墊,避免鈑件與鈑件摩擦掉漆材,進一步惡化產生鏽蝕。
而產線出廠後靠塗抹油品防鏽是治標的做法。

現在大家都愛自己洗車,甚至2天洗一次的年輕人很多,洗到脫皮嚕!
在車門絞鍊座這些,擦拭太乾淨,就要注意防鏽油是否過度被清除,就得補上油品保養。

另外就是總公司是否通報各經銷商保養廠,協助回廠注意繳練座、螺絲的補油,技師能在保養時協助注意,幫忙補上一點油品,跟售服端後續影響是可長可久的。

但就車體鏽蝕要求其他額外的賠付,只能以聞所未聞來形容。
就已經不是換品牌的問題,換腳踏車咖實在。








chujy wrote:
本來以為已經上市,...(恕刪)


下周二一早,哥兒們兩來去竹北店相見歡!
爺兩自嗨再來開一篇賞車文!XD

tw1768 wrote:
如果阿福大是交通部...(恕刪)


XD
做產品可能還可以,劣民我當官只有被"煎"的份!(請參見九品芝麻官-貪官奸,好官得更奸!不然怎麼奸得贏他們!)!
aquaeuro wrote:
謝謝福大再一次的專...(恕刪)


差點漏看你提的這篇 :

問題1.
抗高溫氧化塗膜之超高強度熱沖壓補丁鈑B柱。
在南港展打出納志捷採用,應該是雙方有成案才能做宣傳!
但詳情我還真沒碰觸!
採訪報導,是看得出其公司的背景大,該篇報導主要內容 :

特點
*使用中鋼專利的抗高溫氧化AO塗層鋼板
*「熱沖壓製程」及「補丁鈑設計」技術
*強度較一般的B柱高上3倍,達1,500MPa
*減重效益將近30%
*車輛面對側撞測試時擁有高好的保護表現
*輕量化也能幫助通過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標準
*強度與重量減輕
*減少製程
*原料價格較高
*節省了加工費用
*僅需點焊與沖壓成形2步驟
*可以維持與過去的製程相同的成本
(與國外汽車大廠熱沖壓技術採用的鋁矽塗層相比,宏利採用的AO塗層品質同樣優異,卻可節省10%的製造成本。)


上面提到的強度就得看測試結果。
但測試有很多種不同的條件與面貌來設定,是採用什麼設備去量測哪方面的分析,還是實裝車成車送至第三方進行公正的撞擊測試得出結論,都有不同的結果。
通常自己設計的產品,大多是自己規劃與構思量測的流程與辦法,去提具出一個可避責或較具公證的論述。
就車輛開發經驗來說,車廠是有可能接受開發公司自己的設計與自己擬定的測試條件(因為車廠自己也會規避責任,他無法要求設計開發商如何做出自己的產品)。
就車檢單位來說,多數較在意的是簽署通過的產品,須符合原廠與廠商雙方協議的保固條件、驗測條件...等等。
車廠車檢單位,則是依照上層與廠商雙方協議的保固條件與檢測內容來抵定,但執行單位不會去否決上層簽核下來的檢測條件內容。
通常這跟檯面下與派系間決策都有關係,驗測所需條件與成本,其實可大可小甚至可無。

我就看過車廠與協力廠協議的合約,附帶條件連保固都是-無(只要背景關係派系實力硬)

所以這部份的資訊其實是很封閉。

而後面談到有效降低成本費用與簡化製造流程提升產能效率,這對車廠來說是很直接反映在成本上,就數字說話嚕!




問題2.
*台本會這樣做是純粹因為成本精算過後的權宜之計 還是尚有其他的考量?
*泰國廠本田是否也會一樣畫葫蘆 造車時將鋼材降級加厚供應市場?
*此種鋼材降級加厚法 其成品各部位的鋼材結構分佈厚度是否也會因(製造)地制宜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A:
這非官方主管階層一概不得而知吧!更何況我這外人!XD

有可能是成本支出上的考量,也有可能是國產化協力廠能力所及的技術面落實問題的考量或折衷辦法!
但這應該都受限於日方的認同才能執行。

不同材質、不同結構,都各自影響出不同結果!
所以Mpa值較低,結構不同,結果也不一。
所以我們沒辦法去針對這問題討論出任何結論!XD



maddux 418 wrote:
感謝樓主的專業分享...(恕刪)


大大行仔內!

後內鐵被刪減的機會是最常見!


國內這方面的資訊,在車壇相對少!
清一色汽車媒體都報大同小異的資訊!
但很少有機會讓用車人有較深度的認識!需要各類相關製造朋友們分享才有機會進一步了解!
感謝您分享!


高雄咕哩 wrote:
小弟還是覺得排除掉...(恕刪)


咕哩大~
我沒這麼厲害拆到這台車去!XD

通常是恰巧在鈑金廠看到車,或開發產品做到哪一台,才會去拆該款車!XD

阿福大太專業了,長知識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