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多連稈的駕駛樂趣會輸拖曳臂??


158w7 wrote:
http://tw....(恕刪)

MDSS的確比較硬些

但開山路還頗好用的

舒適取向一點的確是要跟我一樣選Fortis就好

iO的話可能適合比較喜歡硬一點的族群囉
~麥卡倫‧神奇哥~ http://cbr1125macacaca.blogspot.tw/
網路嘛...只要會上網識字就能投票,所以名不符其實並不意外.

話說去年 fortis 不也得了2個冠軍嗎? 沒什麼好遺憾的

在沒灌票前提下,前幾名的車必定有它過人之處,排名倒數的車也必定有該檢討之處

參考參考就好

這個說法滿中肯的

不過想到01編輯這麼辛苦的比較卻變成toyota altis拿來說嘴的文章

就覺得滿慘的
Dwing wrote:
3. 車手問題: 這點很重要, 這次的試車手李一志大哥技術了得, 我幾乎每周都跟他晨跑切磋, 雖然他開的是老到不行的古董E30 318i, 但他很習慣車尾不安定的操駕屬性, 擅長在刁鑽的彎角中作漂移過彎的動作, 因此這四車之中我們傳統說"底盤最差"的Altis, 其實動態表現"最不安定", 但卻剛好適合車手的操駕方式, 不安定的車尾反而可以讓賽車手應對刁鑽複雜的連續狹彎, 反而是"安定的底盤", 變成了車手最頭痛的"推頭車種", 儘管彎道極限高一點, 但車手能夠"游離操駕"的空間反而變小, 因此這次Altis的甩甩性格, 剛好拿來給專業車手刷單圈最有發揮的空間

總而言之, 如果是專業車手做刷單圈的測試, Altis在龍潭的實力如同本篇測試報導所言的確很有競爭力, 但如果換作是一般駕駛去開這四台車, 那麼相信結果應該會有所不同, 畢竟不是每個駕駛都很習慣於作不安定車身的漂移動作, 更別提如果是拿到山路或者一般道路駕駛, 那麼危險程度其實是相當高的, 因此這篇報導雖有參考價值但不建議作為給一般駕駛的購車指南(除非你有心買車來跑比賽....)

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henrylai21/article?mid=1187&sc=1

altis 能勝出到底是車廠技術好,還是車手技術高?

funheart wrote:
(恕刪).........經過mobile01專業編輯的集評測試

雖然同樣是1.8+拖曳臂

技術好的車廠如altis,就是可以在賽道海放對手.....(恕刪)


害我還要擦螢幕.....

不要 滿嘴人情義理~做的都是傷天害理!! 做善事 是要照亮別人 不是造就自己!!
不需要去看低拖曳臂結構
諸多著名的歐系鋼砲都是用拖曳臂
優缺點自行搜索
另外現在房車上的拖曳臂多半也不是傳統拖曳臂 是半拖曳臂的


至於駕駛樂趣
也許看得順眼 開得順手就是駕駛樂趣了
那個網站的票選有實質意義嗎?



Dwing wrote:
3. 車手問題: 這點很重要, 這次的試車手李一志大哥技術了得, 我幾乎每周都跟他晨跑切磋, 雖然他開的是老到不行的古董E30 318i, 但他很習慣車尾不安定的操駕屬性, 擅長在刁鑽的彎角中作漂移過彎的動作, 因此這四車之中我們傳統說"底盤最差"的Altis, 其實動態表現"最不安定", 但卻剛好適合車手的操駕方式, 不安定的車尾反而可以讓賽車手應對刁鑽複雜的連續狹彎, 反而是"安定的底盤", 變成了車手最頭痛的"推頭車種", 儘管彎道極限高一點, 但車手能夠"游離操駕"的空間反而變小, 因此這次Altis的甩甩性格, 剛好拿來給專業車手刷單圈最有發揮的空間

總而言之, 如果是專業車手做刷單圈的測試, Altis在龍潭的實力如同本篇測試報導所言的確很有競爭力, 但如果換作是一般駕駛去開這四台車, 那麼相信結果應該會有所不同, 畢竟不是每個駕駛都很習慣於作不安定車身的漂移動作, 更別提如果是拿到山路或者一般道路駕駛, 那麼危險程度其實是相當高的, 因此這篇報導雖有參考價值但不建議作為給一般駕駛的購車指南(除非你有心買車來跑比賽....)

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henrylai21/article?mid=1187&sc=1


上面這段話根本亂七八糟
賽道上刷單圈 只要在某個彎角滑了1cm 單圈就可能多0.01秒
還漂移咧
又不是拉力賽在粗糙路面為了在最小過彎距離保持一定的速度 必須甩尾




funheart wrote:
elantra這台的...(恕刪)

少嘴砲了
單圈秒數跟駕駛樂趣扯的上關係嗎?
那日本一堆場車都用ALTIS就好了啦
何必還要用一堆好底盤的車去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