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ANDER為何叫好不叫座?

thomas528tw wrote:
相信我,我以前也是...(恕刪)



有後座出風口當然是最好,Outlander的中央扶手箱其實很適合弄一個後座出風口的,甚至於可以有彈出式的杯架,扶手箱的上蓋還可以有前滑及上抬的機構,這樣的設計並不難,如果是Toyota,我相信他們會這麼想,就像Sienta的空間應用那麼花俏,但Outlander是中華和三菱的車種,他們的企業性格就只能如此。也就是這樣,我見到的Outlander車主,許多都很有創意,很懂得這裡改改,那裡添加,外觀和內在都很能自行客製化。

我之前在其它帖子也提出過空調出風口的問題,主要是幾個問題,一個是出風口的方向很難調整成向後,另一個就是太靠近駕駛人的手,主要就是前面出風口不夠靠中間,更加重了後方風量不足的問題,所以我在後座加個風扇的目的主要只是要促進空調氣流的流動,並無法直接吹向乘坐者。

無論如何,我去年六月初拿到車,過了一個夏天,在冷氣空調上並沒有遭遇太大的困難,冷氣是夠冷,我也很少把風量開到一半以上,一般只有剛上車時的散熱問題,這時候,小小的天窗就剛好可以派上用場,我會開著讓室內的熱風先對流一下。

Outlander的冷氣空調的另一個問題是在它的"恆溫"上,一般人認定恆溫應該就不必時時去調整溫度了,但問題出在它的溫度基準是時時變動的,有時候因為風寒效應,它所感測到的車外溫度和實際的溫度是不同的,這會導致車主必須要看系統所示的外部溫度自行調降溫度,以避免空調吹出熱風。
但這部份也或許是操作的問題,因為我都是使用室內循環,以避免車外的廢氣,沒試過使用Auto會不會好一點。
當然,要增加後座乘客的風量是可以調大空調的出風量,但那樣做除了噪音增大之外,過大的風量吹在駕駛的手上,久了也不太舒服,用後座風扇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前座的風量調成適中(大約3到5格)就可以了。
並且,後座風扇也只是在剛上車的時候使用,上路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關了,車室空間並不大,空調運轉一段時間之後,前後座間的温度差異其實沒那麼誇張。
謝謝版主回覆,我有兩位鄰居剛好各有一輛,一是5年多的一代凹,他說妥善率還不錯,一是剛牽1個月的新凹,他說空間很好,所以我還在觀望,,至於輪胎的問題,各家的SUV 都在17,18吋所以也沒差了,但我要表達的是如果16吋胎與18吋大小都差不多或一樣,就是扁平比不同,18吋薄一些(接地面到輪圈的距離),這樣的差異在那裡,不是很瞭解?
逐風太陽 wrote:
大大說的都很貼切,...(恕刪)
拜讀多篇逐風大的理性討論,也曾請教逐風大受益良多,我也分享一下心得好了。
我從去年8月陸續看車至今,看了X-Trail,Rav4,馬3,馬6(含wagon),cx-5,Skoda(superb),kuga等車,價格帶90~125萬的車都有興趣,甚至想看Q30;大部份都有試乘,基於車輛結構與零件的全球化,每部車都有缺點(只有適合自己的車,沒有完美的車),最後回了娘家三菱,竟然決定了Oulander5人旗艦 ! 交車了兩天,很多滿意的地方,諸如空間的配置最滿意,主被動安全最齊全 !
車輛靜肅性也很滿意。

長春子 wrote:
拜讀多篇逐風大的理...(恕刪)


長春子大大太客氣了,試駕過這麼多部車,應該比我有更多的瞭解。
我之所以分享一些用車的心得,並不是自己對這部車有什麼過人的見解,主要還是剛買的車,一邊看使用手冊,一邊體會這部車的新功能,順便藉01這塊園地,和同是Outlander的車主,及有興趣入主這部車的朋友有一些交流,等新車不新,或許就不會這麼常出現在這裡了也不一定。

et099076 wrote:
謝謝版主回覆,我有...(恕刪)



其實你提出來的問題,這裡有許多專家和先進朋友都能用很正規的方式來回答,甚至是有一套公式來計算輪胎尺寸及扁平比的關係,但我對輪胎只有粗淺的認識,只能回答你一些比較基本的看法,如有言不及義的地方,還請見諒。

就Outlander來說,我們使用的輪胎只有兩種規格,主要是225/55R18這一種,以及入門款使用的215/70R16,這裡的"R"是Radial的縮寫,代表輪胎的結構種類是輻射層輪胎,現在大部分的輪胎都屬於這一種,其後的數字,也就是說,前者是18吋胎,而後者是16吋胎,這就是輪胎的大小不同,但要注意的是其指的是輪胎的內徑,也就等同於鋁合金鋼圈的直徑。
但同樣是18吋胎,有些輪胎扁一些,這種輪胎就是低扁平比輪胎,而所謂的扁平比就是拿輪胎的截面高除於截面寬,因為一般汽車輪胎都是寬度大於高度,為了去掉前面的0.xx,所以把它乘以100%,也就是說,若是輪胎截面高等同於截面寬的話,輪胎的扁平比應該是100,但Outlander的扁平比分別是55和70,也就是說入門款的扁平比比較高,但即使是這樣,也不一定代表著鋁合金鋼圈離地就一定比扁平比為55的旗艦款高,這必須拿兩個輪胎的截面寛來換算一下,在輪胎規格最前面的數字就是輪胎寛,也可以視為截面寛,因此,前者為225乘55,再除以100,約為124mm,而後者則為215x70/100=150.5mm,但這只是輪胎本身的高度,若將鋁合金鋼圈再加進去,18吋鋼圈的直徑為457mm,16吋的約為406mm,兩者都要加上兩個輪胎高,最終可以得出225/55R18的這組輪胎的外徑應該是70.5公分左右,而215/70R16這一組則為70.7公分左右,其實就輪胎的大小來看,無論是入門款或是旗艦款,輪胎的整體大小並沒有什麼差別。

以上這些,只是要得到一個最終的結果,就是,OUTLANDER無論哪一款,其實輪胎外徑都是一樣,這也很好理解,否則,入門款的輪拱不就會空了很多嗎?如果對購車者會有輪胎大小不同的感覺,那主要是鋁合金鋼圈的大小所造成的印象。

因此,R18和R16可以不必去管它,這兩種輪胎的差異主要在胎面寛和扁平比,旗艦款的胎面寛比入門款寛了1公分,而扁平比也是旗艦款較低較扁。

除去不同的輪胎種類,或是像米其林的特色胎壁較薄,或是有不同的胎面花紋不論,若是同一種類同一廠牌花紋的輪胎,胎面較寛的當然會有較好的抓地力,這代表操控力較好,也較安全,但因為摩擦力加大,一定會多耗點油。

比較需要理解的是扁平比,高扁平比的胎面較高,在轉彎時的變形較大,不利於操控,但也就因為這樣的緩衝性,會使乘坐者較為舒適,而低扁平比的輪胎則相反,因為比較不容易變形,所以過彎的操控性較好,路感也較強烈,但有時過度彈跳有時會讓乘坐者感到不舒服,當然,這不能只單看輪胎,懸吊和底盤也同等重要。

低扁平比的胎一般比較貴,若以前面的計算來看,它的鋼圈離地也比較低,在遇到坑洞時損壞的可能性也增加,但若爆胎,因離地較低也會降低一些翻滾的可能性。

希望我這樣粗淺的說明能對你有些幫助。
et099076 wrote:
謝謝版主回覆,我有...(恕刪)



許多朋友會想要更換輪胎的扁平比或吋別,但無論如何,我所知道的原則是不應該去改變輪胎在輪拱內的整體外徑,對Outlander來說就是大約705mm,否則除了哩程和速度表不準之外,也會影響到車輛結構和操控。
版主大大實在太專業了,只有“佩服”二字。不給讚都不行。
在下新來乍到,今年上半年有牽新車的打算,主要看100至120萬級距的進口/國產休旅車。

先說一下我的情況。自己有開公司,打算用租購的方式買車,公司會計經理介紹的租賃公司業代原先推薦 Subaru 森林人 XT 版本(牌價128萬)。森林人應該是好車--我一個大學同學在美國唸了長春藤盟校的應用數學博士,在美國東岸的產物保險公司裡做基礎研究,主題是運用保險公司的出保求償資料庫,研究人類各種行為的潛在風險,所以他有一大堆關於「哪些不為人注意的小動作有極高風險」的冷知識(例如,副駕駛座前擋不要放東西以免造成額外傷殘)。他就開一台森林人。也有其他重視汽車性能的朋友在台灣開 Subaru 的車。總之,就安全、性能而言,森林人 XT 版(甚至自然進氣版也)應該是好選項。

有疑慮的還是保養維修的可靠性。姑且不論網路上(包括mobile01)的各種關於Subaru維修待料的囧況文,單比保固期內原廠正常保養的零件與工錢,同價格帶的日系休旅車以森林人最貴。一聽到這台車,長輩和朋友之間一直有不小的反對聲音。所以只好再去研究同級車的其他可能選項。

一旦把全車系都有四輪驅動和七安全氣囊的森林人拉進來當作比較基準,其他這個價格級距的休旅車大概就只能看旗艦款。看到現在,Outlander居然排名在前。我考量的重點包括:(1) 安全性,打折或偷料太多的不考慮;(2) 內部空間安排,我人高(183cm)腿長,駕駛座要有足夠空間,而且這還不能影響後座乘客的空間(我們家人高個子居多);(3) 性能上,要顧及市區與山區駕駛操作的平衡;(4) 妥善率高,維修不能太麻煩或太貴。

我考慮過的車子除了森林人以外,還有Kuga、X-Trail、納智捷U7、CR-V、RAV4、Outlander和CX-5。展間賞車就淘汰了 Kuga 、納智捷 U7和CX-5。對我來講,Kuga 的後座完全是一場悲劇,如果我在駕駛座的腿能夠舒適放置,那駕駛座正後方的乘客就毫無人權了。納智捷U7在內部空間的整體配置上有很大的問題,在這一級裡面它是最長最寬的車款(4820mm x 1935mm x 1730mm),但在駕駛座上,我卻覺得頭部十分有壓迫感,非常逼仄,太炫目的電子科技也加強(而不是減輕)這種壓迫感。CX-5現在沒有實車可看,不下注。

X-Trail雖然沒有這麼慘烈,但頂級對頂級,它的主被動安全還是略遜於 Outlander 4WD 旗艦款或者 RAV4。它留給後座的空間足夠大,但是代價是駕駛座的後退幅度略為受限,這似乎是 NIssan 車款的一貫毛病。它的稅金是2.5升的級距,不特別有優勢,只是內裝稍微精緻一些而已。它的目標市場應該和RAV4相同。

CR-V 不愧是定義 compact SUV 的始祖車種,車身雖短,但內部迴旋空間最寬敞多變。它的問題是:(1)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台車 C/P 值高,但即使是2.4S的頂級款,也被拔掉太多主被動安全配備;(2) 它的操控還是以市區駕駛為主,視路況自行啟動的 4WD 模式聊備一格而已;(3) 大改款在即,但我並不想等到它出大改款。

RAV4頂級款(4WD)要125萬。空間部份,和CR-V相似,內部空間迴旋餘裕充足。安全性也給得最多,應該很值得考慮。如果要挑剔,問題出在:(1) 同樣是 2.5 升自然進氣,稅金高一級;(2) 意外地,油耗表現屬於後段班;(3) 仍然以市區駕駛為主,山區或野外操控性無甚可陳之處。

Outlander本來不在考慮範圍內,但繞了一圈又浮上檯面,主要就在於前面很多人講過的,以這個價格帶的頂級款的四驅休旅車來說,這台在空間和安全性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美國的評測也大致如此,專業車評(例如KBB、Car and Driver、Edmunds)認為2016/17款的Outlander了無新意,但它的空間彈性與操控穩定性得到很多車主的好評,也有某種程度的參考價值。台版Outlander五人座旗艦款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煩人的後座滑軌擋片。另外,Panasonic 的原廠升級版影音主機的功能看起來並不令人驚艷或非要不可,但如果不裝這支主機,胎壓偵測細部數據顯示和倒車顯影就沒了著落,必須另外找solution;盲點偵測是選配。要調到最理想的程度,瑣碎的眉角未免太多,得跟租賃公司的業代談。當然,如果自己買就是另一回事,這些都不嚴重。

森林人的空間表現是不錯的,還沒試開過故對性能不予置評。它另一個問題是沒有引進EyeSight系統,也就沒有了 ACC/PCS/車道偏離警示/盲點偵測的整合。

跟家人(包括我太太、我岳父母家裡的親戚)討論後,出現了有趣的結果:幾乎一面倒支持Outlander。我爸爸不懂車也不開車,但因為工作關係,和中華汽車的高層很熟。我太太的小阿姨是第一代台裝版Outlander的車主,照她說法,這台車八年來穩定表現,正常保養,上山下海從未出差錯。我岳父是汽車修護科出身,認為Outlander零件來源多,引擎室寬裕,以後小保養自己動手便宜又容易。我太太的二阿姨自己開RAV4,卻對RAV4補刀投反對票,認為「太輕太飄」「開山路郊區不穩,不如Outlander」。

我個人感覺,Outlander不論在台灣或是在美國,都是一台偏向「藍領風」的休旅車,這是車子的本性使然,中華汽車和經銷體系的銷售手法只是次要因素。外觀保守低調,性能不頂尖但穩定可靠、妥善率高、保養容易,在美國因為稅金低又沒有台灣這種「客貨車」的問題,空間彈性大(原廠設計就是能夠合法塞進七個位置),在親友人多但短程的場合不用多出一台車。

我還沒決定是否就是買 Outlander,但不可否認 Outlander 有很多獨特的優點。借箸代籌一番,Outlander要叫座,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著手:

(1) 車用主機。如果可以,全車系應該引進類似北美版的車用主機SDA,具有支援 Apple CarPlay / Android Auto以及倒車顯影功能,現在這個人手一支智慧手機的年代,CD/DVD/數位電視的附加價值其實很低;車用導航圖資的更新速度畢竟比不上 Google Map。

(2) 安全特色。乾脆一點,把盲點偵測納入旗艦款的標配。另外,從行銷的角度來講,七氣囊、循跡防滑、動態穩定納入全車系,除了更能提升全車系的安全形象外,也能和中華汽車一貫以來主打的溫馨家庭形象相配合。

其他就有點非戰之罪了(例如第二排座椅滑軌擋片)。


其實買車跟交男女朋友很類似,第一眼的感覺很重要!!感覺對了就買吧!!畢竟要常開出去露臉至少自己很舒服,【外觀其實才是重點!!】性能差異都是其次吧!!
bbg5240 wrote:
在下新來乍到,今年上...(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