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ander 七人座之可行性(已有解決方案)?

看樣子大大似乎誤會我的意思了,建議可以去看看此篇討論第48篇小弟的發文,你說的那些RD人員當然也是在做設計,但這些跟該款車是Design或是Redesign還是Styling都無關,因為不論是哪一種最後都得靠他們來將車子做出來啊~~

但是,Design或是Redesign還是Styling的設計等級真的是不同的,我相信大家應該能了解其中的差異吧??

底盤懸吊引擎不是靠台灣廠商這樣不投資賽車就能有能力設計的,各國車廠在過去幾十年甚至百年都投下鉅資搞賽車學習引擎懸吊,台灣我看不到哪家車廠真的有心想學,除非他們成立工廠賽車研發團隊,否則我是不會有任何興趣的~~
Roger陳
車廠參加賽車的目地主要是由激烈的賽事中來測試車輛各方面的精準度耐用度與累積經驗,並學習怎樣的結構會有怎樣的特性,是最有效率且直接的學習~~

像ARTC車測中心那種測試法,雖然說也可以測試,但是畢竟排除了所有"突發狀況",所有的狀況都是預設好且固定不變的,跟實際用車仍有極大的出入....

在這種不願投入賽場的情形下,就算有從國外請到高手來教也是沒用,因為無法測試真正的突發狀況....

用"學開車"來打個比方,要學開車若只永遠窩在教練場裡都不去外面道路駕駛,就算請到了車神舒馬克來當教練,就算公式練到了教練場每次開都得滿分有用嗎??一上路還不是照撞....

要學開車還是得實際上路開,藉由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來訓練自己,才能真正學會開車,不是嗎??

台灣車廠何時才能下決心開出教練場呢????
Roger陳
可能是小弟文筆不佳,造成Roger大大的誤會吧!
其實小弟並沒有曲解大大您的用心,
只不過...萬事起頭難...,
實在是應該從基礎打起才是!
有關賽事的論點,小弟也是同意的!
只不過,如果連最基本的做不好(或不會),要拿什麼去跟人家比?
這東西是需要一點一滴累積的,不是嗎?
就連歪H不也是努力了30來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平心而論,台灣是否適合或可以自主開發一輛全新車種?您應該清楚!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可以(有能力)把原來(別人的)修改的更好,這樣已經離成功不遠了!!
很多台灣車廠都說台灣市場小,不適合自己完全研發一輛車款,真的是這樣嗎??

瞧瞧人家瑞典的VOLVO吧,就人口而言,瑞典的市場更小,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家也是不遺餘力的在研發汽車,在研發方面可是頭幾名的,而且連重型車輛都做得嚇嚇叫~~

國際上大半的車廠都不是模仿他人起家的,至少能存活至今的大多不是,歷史證明沒有自己基礎的車廠很容易被吃掉或倒閉....

國際上大半的車廠在80年代之前幾十年來幾乎都維持90%以上的自研發率與自製率,共用模組平台是近20年才有的觀念,這時研發力強的車廠更易居領導地位~~

只要有心,沒啥做不到,監理所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機車新車掛牌數高達極驚人的75萬輛,但每年汽車卻只有可憐的兩萬輛左右新車掛牌,這表示台灣市場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缺乏適合台灣市場的車~~

若是今天台灣研發出超好停車兩人座的超小型都會車,價格壓在10萬左右,使用超低開銷超省油的機車或速克達引擎,相信一定會超熱賣~~簡單講就是極便宜版的縮小型smart啦~~

尺寸最好就是兩個機車位就停得下去,重量約300公斤,,路權與可行駛道路範圍比照重機,極速約80~100,因此引擎125~250就很夠用了(人家日本"光岡自動車"生產的多款超微型單座車都才配可憐的50CC四行程引擎,極速照樣有60),因為絕大多數零件都是機車級的,所以維持費用也是機車級的~~

大多數台灣人就是需要"好停車超低價可遮風避雨的四輪鐵包人機車",就算跑不快沒冷氣沒音響沒氣囊也沒關係,怎樣都比日曬雨淋冒險騎機車好,但是就是沒車廠願意去研發....

這好比大家明明只吃得起路邊攤或小吃店,做餐飲業的卻猛學國外只開五星級超高擋餐廳,當都沒啥人來吃時再來嘆氣說"大家根本都不愛吃飯....".....真的是這樣嗎??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當初我也是看到這樣的消息所以興沖沖的辭職搬回台灣去X隆應徵,結果去了才發現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以往台灣車廠的"設計"功力大多只限於改改非金屬的部份(如燈具,水箱罩,後照鏡,內裝....等),要是能連引擎蓋葉子板這些金屬鈑件也能做些小修改,就已經算是驚天動地的設計大傑作了.....

大家都知道汽車的外觀構成除了防撞桿膠件類燈具等零組件之外,鈑金其實還是有分結構鈑金(骨架)與外觀鈑金(外皮)兩大類,這次X隆就是打算動所有的外觀鈑金,但是結構鈑金還是還是不太敢動.....
(恕刪)



你確定這次裕隆所作的車子只是改改非金屬,或是非結構性鈑金的部分?
怎麼跟我知道的差那麼多?

roger大大要不要再去看看一次?

現在各大汽車廠,應該沒有人從0開始設計了吧?
至少都會以某個車種為base,然後進行底盤的設計變更(拉寬、拉長etc...)
不然從0開始設計,恐怕要花的時間及金錢會相當相當的多
比如說三菱新出的i car ,花的金錢,比開發現有車型次期車多了很多~~

這次裕隆成立的華創車電,若再次失敗,台灣自產的汽車品牌大概永遠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可以說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but....困難度很高吧~~~
汽車產業須要靠各個產業共同合作,除了台灣的強向電子,其它基礎產業都要相互合作
才有可能成功~~

我只能說~~祝福他們吧!!
Roger17Chen wrote:
大多數台灣人就是需要"好停車超低價可遮風避雨的四輪鐵包人機車",就算跑不快沒冷氣沒音響沒氣囊也沒關係,怎樣都比日曬雨淋冒險騎機車好,但是就是沒車廠願意去研發....(恕刪)



跑不快、沒音響我都沒意見

但是台灣這種氣候,誰會要一部沒有冷氣的車?

大大有沒有開過冷氣壞掉,而且是在大熱天下開車?


若是他們真的要連底盤都要搞,該不會想說只靠ARTC做做測試就想上市吧??我猜是滿有可能,那真的會很慘的....

若是屬實,那我就更不敢去了,我可不想設計一輛因沒有完善測試而害死一堆人的車,就算他們有本事能避過刑責,我也會終生自責.....

沒有從零開始的決心,就永遠沒有自己的技術,永遠都受制於人,人家都是留一手不可能全敎我們,而且說抽手就抽手,隨時會掛....

要踏出保護傘之外是需要經得起痛苦試煉的勇氣,但不踏出去永遠都是溫室裡的花朵...



我說沒冷氣的當然是最陽春版,只要前方通風做得好再怎麼熱也好過沒屋頂直接曬太陽的機車,有在夏天坐過有頂棚高爾夫球車的人應該就知道跟騎機車的差異了....

冷氣音響可以用選配的,頂級版根本就是等於國產版smart的意思(甚至要有氣囊胡桃木紋真皮賽車椅也不是不行,只要有人願意花更多去錢買),但價格還是便宜很多(20萬左右),排氣量也可以提升到500CC速克達(自排)或打檔車(六速序列式方向盤快撥手排)引擎,要跑高速公路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引擎體積與重量比smart小很多(大約只有1/3~一半),所以整車重心和底盤與座位可以降到跟一般房車一樣低甚至更低,但前後軸距卻只跟機車差不多短,形成跟Go Kart差不多的超靈活縱橫比,以三四百公斤的全重若配上30匹的馬力,在山路上應該是難有對手~~

而且此車不但是後驅,連方向盤都是像Go Kart般接近等比的超敏捷轉向(因車超輕且前輪不負擔引擎重量,根本不需昂貴耗動力的減速動力轉向系統),因此絕對是最佳甩尾車種,可以輕易做出各種超華麗的高難度甩尾動作,根本是輛可以上路行駛的雙座Go Kart,夠讚吧~~

也可以推出長軸四座版或是商用貨卡版,只要便宜好開又好養,人人都會想買啊~~

而安全方面雖是它較吃虧的一環,但至少還是較機車安全太多了~~若是各位想買交通工具,請問是要買六七萬的機車還是十萬的小汽車較安全??

而且女生光騎機車曬黑再去買美白保養品甚至做美白手術,還有整理戴安全帽弄亂的頭髮,花的錢可能都高過這價差了....


另外,我以前在澳洲時開的老爺車是根本沒冷氣的(窮學生啊....),那邊夏天氣溫天天破50度是家常便飯.....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若是他們真的要連底盤...(恕刪)


放心啦~~
台灣人比大陸人有良心多了~~
或著該說,裕隆集團有NISSAN及三菱的合作經驗
所以知道汽車不是隨便玩玩的~~
另ARTC只是個試驗的地方,主要還是試驗的方法跟內容~~
別怕~~


Roger17Chen wrote:
但是我的05' Pr...(恕刪)


這位大哥,可別忘了寶獅307sw,第二和第三排一共五個椅子,都可以自由在五秒鐘內拆卸,而且第二排是獨立三個椅子喔,就算放了安全座椅,也不影響二個大人乘坐,而且寬度應該比premacy來的寬喔,當然價錢也比較貴的啦
要真正有效果的測試方法??那就要有隨機撞擊測試,隨機翻滾測試,隨機閃躲測試,隨機越障測試,隨機失控測試.....等等等一切都"隨機"的各種測試....

若真的要這樣搞,ARTC大概會搞到一蹋糊塗....

其實只要拼命把車子丟進去賽場去比,這些狀況自然就會發生,要是都不會發生,那...那些車手也太厲害了....

ARTC適合執行的測試幾乎都不屬於隨機性的,所以還是要加上賽場的測試才足夠喔~~



另外,歐洲版的Premacy的座位就是像你說的那種每張都相同可以個別拆裝的獨立座椅,有車庫的歐洲市場似乎偏好這種安全舒適但不炫目拆卸吃力的設計,而非狹窄亞洲市場愛好的炫目方便收納但難坐危險的收折式座椅~~
Roger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