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JUKE新車磨合的心得~牽車當天就直上北宜公路實行磨合期計畫~熱血!大腳油門,讓轉速上4~5千轉後(車速不用快),放開油門讓引擎煞車引擎充滿壓力,讓活塞充分磨合氣缸壁下山後,馬上預約原廠保養漏掉機油(可先漏掉引擎內的鐵屑),再換上礦物油繼續勤勞磨合到1000公里保養,即可換回合成機油囉希望可以磨合出一顆活潑一點的引擎啦!不要呆呆就好~第一次上頂高機換油,一定要來研究一下底盤啦開山路時,感覺到底盤的扎實!大型化橫樑及扭力樑懸吊,增加過彎的穩定性排氣管中段換下來的英國原廠白色機油心(Made in France)期待1000公里新車磨合期過後,盡情的駕馭囉~
如影隨行 wrote:配備扭力樑的後懸吊實在是很........好歹也跟4WD款一樣.給個多連桿. 如影隨行大大 安安:其實真的開過2種版本後,我反而覺得扭力樑比較舒適說!是我的錯覺嗎?雖然我現在也有一台TEANA 也是多連桿的。但是就是JUKE那個扭力樑才讓我有種硬朗的感覺!說不上來。
愛死天流 wrote:如影隨行大大 安安:...(恕刪) 差別性給你參考....扭力樑這種非獨立懸吊只有用在後懸吊,優點是結構簡單,不會佔用很大空間,而且關節只有兩個。多連桿獨立懸吊的活動關節是數倍於扭力樑懸吊,可能多達十倍以上,關節越多、襯套越多、破損的機率越高,產生異音的可能性可想而知,增加日後保養成本。扭力樑懸吊的損壞通常也是橡膠襯墊破損,但結構本體非常堅固,變形可能性不高,除非原廠設計強度過於脆弱,因此耐用性是值得信賴的。這種簡單的結構為何都是小車在使用?重要原因就是研發時程短、成本低、製造及組裝容易,但簡單結構不容易達到高舒適性、高操控性要求,更別說魚與熊掌兼得。扭力樑結構處於擺動狀況的剛性結構重量非常高,因此懸吊震動產生的慣性也非常大,避震器無法吸收的震動都會傳達到車體上影響乘坐舒適性。獨立懸吊是由好幾根細連桿構成,重量絕對比粗壯的扭力樑輕,輪胎在顛簸的路面行駛時,懸吊上下移動產生的慣性比厚重的扭力樑小很多,避震器能精確吸收路面震動,達到高舒適性要求。此外,非獨立懸吊支撐左右輪束角變化的剛性結構是連在一起的,當單邊輪胎壓到石頭向上升起時,會拉扯另一邊輪胎產生橫向位移,造成車尾輕微左右擺動,影響乘客舒適性,獨立懸吊沒有這方面顧慮。從操控的角度來看,非獨立懸吊在輪胎上下移動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精確控制輪胎的外傾角及束角,在做輪胎定位時也不能單獨調整這兩個設定,但是多連桿懸吊結構都辦得到,有很大的調校空間及改裝可能性。非獨立懸吊也並非是操控毒藥,扭力樑結構能維持良好的高速行駛穩定性,只是對彎道攻略本領不及多連桿懸吊的威力。但相對的,多連桿結構的研發較為困難,結構複雜、成本高、零件多、組裝費時,而且要達到非獨立懸吊的耐用度,用料及結構都要考究,連桿才不容易變形、走位。所以說:原廠若是重視一部車的整體表現,通常都會賦予多連桿結構,求取更優異的操控與舒適性;反之,若是注重成本控制的小車,扭力樑懸吊當然是不二選擇。這就是為什麼turbo 4wd版本使用的懸吊系統和NA版本的差別.彎道操控性和未來改裝校調性差很大...
如影隨行大大 安安:關於這個我是有一個想法,因為重量上來看 NA版1215KG TB版1420KG,基本上這205KG的差異,大約可以換算成三個大人的重量,而這205KG的差異,應該有一部份是來自於多連桿懸吊的設計吧!獨立懸吊有舒適特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以我自己開的TEANA來說,假設我後座跟行李箱有大約200KG的東西時,後輪除了比較容易下沉之外,也會呈現出外八字型的方式(常載重吃胎也較明顯),不過真的開起來的穩定度算是不錯,但是就是會有一種覺得屁股很重的感覺,也很怕震個幾下把懸吊搞壞了。所以 JUKE NA 的 買家,我想應該並不是太重視性能,而是鋼性之外兼顧油耗,這205公斤的差距就讓TB版變成三級油耗了,但是NA卻是一級油耗,但是減重的方式我想就是這引擎跟後懸吊所造成的差異(忘了還有一個4WD驅動的部份)。這樣子真的讓TB版切成2WD模式,如果不是在高速巡航的方式藉著慣性,應該油耗搞不好還會更難看點。附上家妹的高速油耗快樂表(其實手算結果滿接近的,也是最好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