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自己加買後保桿內鐵?


freeman1212 wrote:
但還是覺得後保桿只裝保麗龍就敢賣的車廠是在想什麼....(恕刪)


那不是保麗龍好嗎?

也先搞懂這些材料差異再來炮嘛
桃枝夭夭 wrote:
能改善0.1也是變佳...(恕刪)


我剛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內鐵外銷...
你有我懂嗎??

boneman wrote:
我剛大學畢業第一份工...(恕刪)


那正好~內鐵外銷的大大 !!

是否可以請您認真地回一篇 ~

為何部分車輛沒有安裝後保內鐵
還有有無後保內鐵的差異性跟優缺點

蠻認真想知道 剛好您又是在該行業有經驗的
幫個忙解決大家的疑惑吧 
說後保桿不需內鐵的人, 是不是sales居多.
有一般用車者堅持說不需內鐵的嗎? 反正車子是你自己開的, 我是沒什麼意見啦!
我只是對車廠有意見, 因為車廠的態度就是你不放心就自己加裝吧.
就好像是去吃路邊攤, 若嫌竹筷對身體不好, 那就自己帶筷子阿, 台灣人是很nice的.

freeman1212 wrote:
說後保桿不需內鐵的人, 是不是sales居多.
有一般用車者堅持說不需內鐵的嗎? 反正車子是你自己開的, 我是沒什麼意見啦!
我只是對車廠有意見, 因為車廠的態度就是你不放心就自己加裝吧.
就好像是去吃路邊攤, 若嫌竹筷對身體不好, 那就自己帶筷子阿, 台灣人是很nice的.


友善護貝...
難道要拍自家TIIDA 出來給你看 你才會相信 然後要po 勞保卡 你才覺得不是業代嗎

事情討論歸討論 不需要講那些風涼話...別人的說法看了不喜歡 就別討論了~自己知道就好

版主care內鐵 可以去找另一台 符合你標準的車子來開,用實際行動抵制那些 眾多不裝內鐵的車商 逼他們改變這種想法...

進口車不裝內鐵 又被說 設計優良 不需要裝
國產車不裝內鐵 就會說 偷料 惡質廠商...
話都給你說就好了 不是嗎?

既然車商沒有可以強烈要求抵制 請車商給個說法 讓您信服 說服你 要不真的...很多廠牌都有不裝後保內鐵的車...why?

如果您仔細去研究...你會發現車商 偷掉的不只是安全...還有很多細節

ps 在等 內鐵外銷那位大大的分析文 順便回您這篇文章

日系車主要訴求是都會用車
撞到人與時速60公里撞牆的機會
遠大於自己高速去撞民宅
真要要求更高安全
日系車真的不是你的菜
要歐美那種人煙稀少有洲際公路
與無限速高速公路的用車要求
才是你的菜
別用日系國民車只加個內鐵
就自慰會變很安全
那只是自欺
但是如果你的車是改裝車有降車身高度
最好是裝一下尾部 很寬 內鐵比較好
這樣可以減少被追尾時人家是鑽車底
你是被騎上去
真怕被追尾包內鐵還不如
去買休旅車吧
不但視野好
被轎車追尾都是抬頭看你的尾燈
boneman wrote:
我剛大學畢業第一份工...(恕刪)
做什麼是一回事~懂不懂又是另一回事

我覺得你不懂 呵呵~如果你真懂...你現在會是這家公司的高層!

而不會是你的第一份工作~

而且做內鐵外銷...能懂到減重不能減低油耗...這也蠻逗趣的!

要我說...就算拿掉內鐵平均每公升能多跑10M也算是減低油耗...

我期待您能夠拿出拿掉內鐵對於減低油耗"完全沒關係"的數據!

如果懂...請發表點讓人家看得懂~

又有意義的文出來!謝啦!

桃枝夭夭 wrote:
做什麼是一回事~懂不..我覺得你不懂 呵呵~如果你真懂...你現在會是這家公司的高層!.(恕刪)

看完你的發言,我一定要告訴你,層級越高,越不懂技術。
高層懂技術要幹嘛?懂行銷、管理、投資才是他們的專長好嗎!
我相信他懂,他也一定不是高層。
billion wrote:
看完你的發言,我一定...(恕刪)


可是這原理...不需要相關行業 應該也可以理解吧

雖然內鐵一隻 不重

車商假設除了內鐵 剩下其他地方 偷點料 減點重量 讓整體車重降低

一樣的車子~一樣的情況 條件相同價 假設1300KG的車子 跟 1400KG的車子 何者耗油量較高 應該很容易分辨吧 ...

當然如果只減少一隻內鐵 條件不變 差距當然是微乎其微...

有錯請指正 謝謝
銀噹•馬汀 wrote:
那正好~內鐵外銷的大...(恕刪)


很多年前我就打過一篇落落長的文章了
大學畢業是14年前的事,早就離開那間公司,但是還是在汽車製造業..

美規保桿是為了美國規範低速9英里(年紀大了我可能會記錯數字)碰撞車輛不能損壞而配置的
這大概十幾年前還在專門負責內鐵保桿時候在PTT有PO過文解釋過

可以先跟你鬼扯一下保桿歷史
保桿從6,70年代又厚又重的沖壓外鐵皮保桿(外型呆板),我小時候老爸開的車就是ex:跑天下
80年代高張力鋼板的出現進化為內鐵搭配射出塑膠,塑膠皮更是可以配合多元的造型設計,
中間再加上ABSORBER PP發泡填補內鐵與外觀塑膠皮的間隙
90年代各種材料開始使用代替鐵製品,有鋁擠有塑鋼蜂螬射出,有吹製模具品等等
高張力鋼板更是大幅提高強度,不但維持原先甚至提高強度卻不需要增加鋼板厚度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北美市場這些保桿內鐵的非常重要供應國,
副廠零件,保險理賠零件,反正就是撞車會換的,包含大燈類
以前曾經被美國車廠聯合告過
我們做的內鐵根本跟他們原廠做的東西不同
台灣產品只是做出長相一樣的東西,但是根本沒有強度可言
後來才開始研發高張力鋼板的大量應用,高張力鋼板的不穩定高反彈性
當初沖壓滾壓成形也是走得很辛苦,現在應該好多了
當時我負責的內鐵出貨最多就是GM車系的MALIBU,CAVALIER以及本田車系CIVIC,ACCORD,
那年代美國就是這兩個品牌賣最好
平均內鐵板金厚度大約1.6~2.0mm,有580~980mpa,480mpa以上就是高張力了
以前980mpa就是頂了,再上去根本沒聽過,也買不到原料,中鋼當時最多就是提供580mpa,
超過580mpa以上的鋼捲是跟日本人買的..
以前是用斷面來幫產品歸類,口字型,工字型,C字型,再搭配彎曲大R,高週波融合封閉管型
一根成品大概就3~8kg重,小車跟大車,車輛本身小排氣量跟大排氣量自然也會有差
一台一噸多的車輛,油耗會受3~8kg的重量影響到你可以感覺到變省油了? 我沒辦法認同這種言論
看起來像保麗龍的是PP發泡,有各種倍數,原料也是日本,
當年聽大老闆說全世界只有幾間廠商有這原料,這我無法求證...沒深入研究過

樓上那個酸我的
我打一堆了,這樣算懂嗎?? 可以嗎??
銀噹•馬汀 wrote:
那正好~內鐵外銷的大...(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