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enjia wrote:
個人認為
當你對ACC本身就抱持懷疑跟不信任的態度時
不管它如何作動,都會找出不符合人性的瑕疵
但如果是抱持的新科技,願意接受跟體驗的心態
這跟我個怎麼應對無關好嗎?
對ACC抱持不信任的態度,是安全的只浪費錢買設備而己。
問題反而是出在於信任的態度

不管是藥還是車子,跟安全有關的東西,不該有個標準和監管嗎?
chuenjia wrote: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這套系統針對各種路況應變的邏輯
慢慢的... 還要發現前不要出事

不要老談我個人好嗎?貼文本意只是要了解目前各廠牌ACC的安全性。
後面衍申的討論是政府應該要儘快建立一套輔駕或自駕的安全標準和監管。
chuenjia wrote:
它是電子系統,依靠各種SENSOR所收集到資訊,再透過工程師所寫的程式演算,做出預設的反應
工程師再怎麼模擬預計,也無法百分百的涵蓋所有的狀況
即便GOOGLE自駕車在多少時數的驗證下,依然會有意料以外的撞況..
我有那一句話說,不能有意外?
我唸機械,工作和電子,軟體設計有關。我不是汽車專家,但機械電子不會太陌生。
我參加過IBM的軟體測試課程,第一堂課教的就是:天下沒有Bug Free的軟體。
軟體測試除了找出bug外也評估還有少比例的Bug潛存。方法就是設計者故意在程式(隨機和選擇)放入定量bug,交由測試單位測試看看沒有被找出來的比例。這Bug允許的比例就成了標準(其實還要分類,重要的類別標準會比較嚴苛)。
軟體通常無關生命(但像飛機軟體就會有關),車子輔駕或自駕直接跟生命相關,怎能沒標準?
chuenjia wrote:當前車離開,本車加速,但又有比本車慢的車輛切入
因雷達角度,本來就會有感應較慢,或是感應到,但誤判為隔壁車道的風險
這個前面討論過,不是不能是不為也。
盲點偵側就能偵測到兩旁有近距車輛,只是不是微米或豪米雷達,精度不夠做ACC判斷。
但不能改成和前方雷達一樣的精度嗎?還不夠再加鏡頭。不是不能,成本考量吧!
至於反應時間,現在的CPU夠快的了,四核八核... 演算速度不是問題,而是輔駕或自駕需要兩點時間去做判斷週遭固定和移動物體的速度、方向等等,這個兩點的時間才是反應延遲原因,但這延遲不致造成兩旁切入車輛無法判斷的原因。你的日蝕不是可以判斷嗎?
技術問題不應該我們來討論的,這樓後面我po文的重點都在,政府應該儘快訂定輔駕和自駕的安全標準,這標準不是說要很嚴苛而是安全和商業利益間平衡的標準(再隨著科技進步提升準),並以這標準監管。至於車主手冊該怎麼寫?就是不符標準的不能寫。例如標準是前方兩旁的車輛在距離幾公尺以上切入時要能偵測跟即時反應,手冊就不能寫兩旁切入的車輛無法偵測跟反應。有了國家標準,手冊什麼可以寫什麼不能寫就清楚了,出了事責任歸屬也有標準可以判斷。而不是像現在寫本系統未完善,所以出事結果都是駕駛該介入沒介入,全然的撇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