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
但是引擎 ==> MG1 ==> MG2 ==> 輪子, 這樣的能源效率有超過80%嗎?
我覺得應該沒有, 不然油電車的高速油耗不該只有這樣


基本上不可能,因為80%是連公認效率極高的燃料電池本身(這裡不是指FCV燃電車),都辦不到這麼高的效率...

另外eCVT可以配成ICE直接輸出到輪子的行星齒輪,不經MG1。

還有熱效率跟實際效率有差異,就Hybird來說,單純考慮到耗損,的確會比ICE直供動力的效率要差。
(前提是同樣ICE循環方式)
但問題關鍵是動能分配與回收部份,多考慮到這一點的話,Hybrid車款的能效,就有機會比ICE直供動力的車款要好。
而且HSD用上了阿金森,這也跟一般車輛OTTO的效率有很大的差異。這也是關鍵點。
soma0322 wrote:
關於鎳氫電池如果說是燃料電池的基礎,不知道兄台會不會認可這個說法,薄膜技術和化學反應的在小弟看來就是,游離的氫或氫氧根離子還有其他游離帶氫的離子更可以應用在氫的儲存或是運送上的技術突破,沒這層原理和技術運用踏入氫應用會只會更晚,氫是能源攜帶者這句話不知道有沒有聽過。
鋰電池跟鎳氫也差不多年代就有了,豐田幹嘛執著在鎳氫不轉鋰?只是為了賣高價車用鋰電?還是為了市場和氫經濟發展研究?沒有市場幾乎等於沒人會去研究

福特是美國廠商,美國最有名的電車特斯拉用的是鋰電,為什麼不用便宜的鎳氫?特斯拉沒用氫的技術做到零碳排放,一整套的太陽能家庭發電搭進去特斯拉根本不用氫和碳還可以賣國家電網,當家技術鋰電配閃充已經實現,相對氫的運用還在等燃料電池及運送等新技術。福特看氫苗頭不對不想要氫這張入門票,轉去鋰電發展閃充和純電,歷史就是這樣演的。真的沒有因果關係,小弟還真的不信。

小弟猜測二十年後可能只有純氫和純電的車子,現在的車廠發展各種技術都是過渡的,也都是要對世界更好,能做到就量力而為幫幫地球。

現在車廠大都是交叉授權專利和引擎技術,誰做出第一台不代表未來一路吃香,豐田也賣柴油客車也賣藍天技術,插電車第一台是蓮花也不是豐田,福特賣第一代鎳氫混合動力車技術來自豐田很奇怪嗎?學透技術發展第二代走不一樣的路都是這樣


(關於化學部份,個人只有國高中程度,所以下面論述,歡迎專業化工領域的人糾正,謝謝)
首先FC中,的確有質子交換膜的這一種技術,這也是氫燃電車用的FC主要技術。

但如果要拿氫相關化合物當做運載儲存的媒體(基於「游離的氫或氫氧根離子還有其他游離帶氫的離子更可以應用在氫的儲存或是運送上的技術突破」這句話),這就要牽涉到分子與原子的電子能量位階的問題。(所以跟量子力學也有關)

用最簡單的例子,也就是水來說好了。
液態水本身會有部份解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氫離子(H+)跟帶負電的氫氧根離子((OH)-)

如果要談到還原成H2氫氣,那得給予能量才行,比如說電解反應。
所需要能量大小,與水合成(2(H2)+1(O2)=2(H2O))反應所放出的能量是一樣的。(能量不滅定律)

這代表著拿較低能量位階的化合物(比如H2O),當作能源(此例中是H2)載體會有嚴重效率問題,甚至行不通的。
因為需要先給予足夠的能量,還原成要當成能源的化合物才行。
也就是說要先扣掉還原所需的能量才行,這樣甚至可能變成零能甚至吸能反應(依照反應式不同),而不是我們要得放能反應。

也就是說,不是有H就可以上的(喂!!!)


另外氫原子本身,傾向把自己帶的電子放出去裸奔(?)
(真的扯到量子力學了)
所以「氫是能源攜帶者」的確沒錯,但前提是不能落入更低的能量位階,比如說H+/P。
至於要把(OH)-中想辦法拿出H2或H(不帶電氫原子)的想法,這難度、能量需求與所需設備,可以問一下相關的專業人士。

不過也有利用氫這個特性的儲存方法,比如金屬固態吸收法,讓氫氣與儲氫合金做結合,再另循途徑放出
(但通常需要額外加減壓或加熱才能釋放,並還有失效與其他複雜的問題。原因還是跟氫的活性,與晶體結構被破壞有關)

另外氫氣在儲存與運送上,有個很麻煩的物理特性:金屬氫脆效應(hydrogen embrittlement)。
(肇因前面有提到,就是氫氣活性太大,很容易破壞金屬的結晶晶格)
這會造成很嚴重的安全問題,需要動用到分子鍵更強大的特殊合金才能抵抗,這也是問題之一。



至於Tesla為何要用鋰電池而不用鎳氫?
答案沒您想的,跟鄉土劇一樣的複雜:因為沒得選
原因要從電池的能量密度談起。

直接看數據來解釋好了。
鎳氫電池能量密度大概是30-80Wh/kg。
鋰電池則是鎳氫2倍以上,200Wh/kg或更多。

換句話說,如果要把一台Tesla Model S P85D改用鎳氫電池驅動,在電池總容量不更動的前提下,這台車重量至少會爆增超過1倍。(還沒有考慮到鎳氫40-60特性喔)
空間也是問題,畢竟同樣電容量的鎳氫電池,體積比鋰電池要大的多。

也就是說,一台Tesla Model S P85D如果是鎳氫電池驅動來驅動,會馬上從又酷又快的跑車,變成一台又肥大又緩慢(因為太重了),沒有多少載貨載客空間的2人座MPV...

至於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比如說鈉電池,目前技術還不足以應付電動車的需求。
(上次看到一篇材料工程的鈉電池可循環次數-白話講就是電池壽命-文章中,提到目前技術還沒破百...也就是說還早得很)

所以鋰電池是目前唯一的選擇—即使這玩意安全性有很大的先天問題(鋰的活性很大!),價格對比同樣容量的鎳氫電池來說更是天價。

如果有電池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同能量/體積比例比鋰電池還要小,安全度又比鋰電池要好,且有足夠的充放循環次數的話,沒有車廠會想用打個洞就可能燒起來的鋰電池的
(目前看來,鈉電池跟硫電池都有消息傳出,搞不好未來5-10年還會有一次電池革命)

而且不知道您有注意到嗎?
不只Tesla,Nissian Leaf、Chevrolet Volt與其他使用到大容量(10kwh以上)電池的EV/PHV,幾乎也都是使用鋰電池而不是鎳氫,其實是同樣的理由。


至於HSD為何選擇鎳氫電池,時間回到1997年Prius開發的時候,把電池當作Buffer暫存用,而不是主要能量來源,所以並不需要很大的電池容量。

當時車用鋰電池根本不成氣候,因為實在不實用,而且很危險。
這部份請去查鋰電池的發展史,您就會發現LiFePO4,這個鋰電池里程碑的化合物,在1996才剛有發表。
就各方面來說,根本不可能直接拿來當作車用大電池使用。
(材料科學進展速度一向不快,現在也一樣。10年有一個重大發現已經很強了)

加上成本(當時候)的考量,以及鎳氫電池60-40技術的突破,因此鎳氫電池才雀屏中選,成為HSD系統的搭檔。

而且Toyota並沒有抱著鎳氫電池不放,該用鋰電池的地方他們也不會客氣。
比如說RAV4 EV、Prius PHV、Prius α/V/+ 5+2都是例子。
4代Prius,更可以看到Toyota有意將鋰電池導入所有Hybrid車系的野心。(國外可以選鋰電版)
尤其美版PP,價格更是砍到見骨,Chevrolet Volt看來遇到挑戰者了。
(不過好像美國鄉民,直接拿model 3來鬧場...)

另外一提,全世界第一台可外部充電混合動力車「Lohner-Porsche」出現在1899年,由Ferdinand Porsche製造。
(對,就是那個「斐迪南·保時捷」本人)
全世界第一台插電式混合動力概念車「XP-883」出現在1960年,由通用(GM)研發,使用鉛酸電池。
(這兩者微妙的不同,是在「插電式」的定義是要能使用市電來充電)

現代PHEV突飛猛進,基本上是1971年後的事情
(可以查一下「Andrew A. Frank」是誰)

至於近代消費者可以實際買到的PHV,目前查到最早的資料應該是Esoro - H301,時間是1994年。
然後是Audi Duo(僅量產約60部。這應該是2代Duo,一代Duo在1989只有概念車),時間來到1998年。

福特的部份,第一代Ford Escape Hybrid的確是Toyota提供技術。
現代Fusion/Mondeo Hybrid系統,還是跟Toyota脫不了關係。
(核心零件確定有Toyota控股的公司參與生產,沒記錯的話是「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有記錯歡迎指正)。
不過Ford的確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對Hybrid系統做改變,這一點也是確定的。

novocain wrote:
油電車最新資訊也與...(恕刪)


油電車AVAS據我所知都是標配了
novocain wrote:
油電車最新資訊也與時俱進更新一下唄
美下令電動車要有音效
美國果然是廣袤無垠的國家
大部分民眾很少聽到捷運的聲音
在toyota後面,是你的錯; 在toyota旁邊,還是你的錯; 在toyota前面,沒有錯,加入吧!
別討論回本了
電池換一顆就十萬跑了 (RX系列)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關於化學部份,個...(恕刪)


大大太厲害了!這裏真是臥虎藏龍!
是車重的關係?
為啥一樣油電
我的camry只能跑一公升18公里
前幾天跑中橫
電池都滿格
這樣會很傷電池嗎?

彰化輪 wrote:
前幾天跑中橫
電池都滿格
這樣會很傷電池嗎?


不會,這顆鎳氫大電池看到儀表板帳面全滿,其實還在安全範圍(60%),但儘量少大電流充放電。

意思是
1.不要熱車中途就爬坡
2.用電力滑行時,儘量用微電滑行,儘量少踩到油門二區的後半段,除非此時ICE有運作(超低油耗行駛)。
3.起步後油門別停留在二區中線附近,15-20km/h後儘量直接採進ICE。
另外除非有必要,不然盡量減少靜止時就踩進Power區中後段的彈射起步。
4.拉長你的煞車距離

另外爬山的話,2500cc HSD個人會建議開B檔而不是D檔到底,儘量讓ICE介入煞車。
這樣對電池保護會好一點(同時油耗會差一點)。
不過這要看人,因為電力上不會有明顯的感覺,但會吵一點(因為ICE經常起來介入)。


另外油耗看來跟車重很有關係,補充這一點。

freylin wrote:
別討論回本了
電池換一顆就十萬跑了 (RX系列)


話說隔壁Tesla Model S,美國沒買期貨的電池更換那才是天價(印象中接近百萬台幣),車主都沒在叫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