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lee wrote:
嗯~~沒錯,非常奇怪...(恕刪)

所以才說要去試試看
同樣過彎條件下(路線、速度、煞車點...等),副座或後車廂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哪種比較好過?
這樣的測試不用很緊繃,順順開就可以了,所以也沒有道路競速的問題
Lesson 1:學會放棄
那是PSA底盤的特性,應該與Toyota無關...雖然說Yaris與PSA有些淵源..
基本上歐洲人會買Toyota最主要是因為妥善率高,而非操控性能,他們可以認同日系車種的妥善率,且買日系車種又可以證明自己的地位(就像是台灣人買進口車一樣!因為日系車的關稅高!)
不用到saxo和106,不擅長過彎的Fiat Panda就可以贏了!
歐洲的YARIS不等於台灣的YARIS
是的!主要是因為所使用的鋼材不同,因此造就出剛性不同;國產車的車身板件與骨架是在臺灣壓模沖製而成,在成本考量下,鋼材的厚度、強度或骨架等斷面積都有縮水,甚至鋼材的塗佈層也都有簡化.
很明顯的,同樣年份的進口車與國產車,同樣暴露在外風吹雨打,進口車在短時間內是不容易生鏽的!事實上,在澳洲,日本原裝進口的車開了十多年也不見得會比同年份的Holden(台灣稱Opel)容易生鏽,因此所差的就是鋼材的問題了.因此在國外檢測的撞擊星等,並不等同於同型國產車的撞擊星等.
sidney_tw wrote:
歐洲的YARIS不等...(恕刪)


是的...我聽你在XX........

歐洲跟台灣可能因為鋼材的調達容易度或價格差異
因而有可能會有所謂的"開發提案",把最適宜的材料反映在圖面上
這便是你所謂有"材料"跟"厚度"不一樣的情形發生

但,我也合理懷疑你沒看過真正的圖面,圖面上註記材質厚度外
當然有其強度試驗規範,不管是T牌或他牌
絕不可能相同的車身,試驗結果有好跟壞之分
我不是指撞擊這種成車的測試結果(安全配備多寡會影響結果)
而是指空車台的所謂台上BENCH測試
或材料變形強度的試驗結果
試驗基準跟要求是不會因為用不同的材料而縮水的這是重點

舉例說好了
鋼材SPC270跟SPC370
要達到相同的信賴性強度試驗要求下
SPC270可能要做t=0.5,但SPC370也許t=0.3就可以了

或者像是日本原廠要求SPC270"C"
但台灣的中鋼因為SPC270"D"產量多也較便宜
因此在可以達到相同試驗標準之下而改為SPC270D的
小弟因服務於相關產業,也看過很多這種例子

但,你真的有看過圖嗎?高度懷疑

補充說明的是

過去台規喜美跟美規喜美
台規喜美若不裝"後下拉桿"會撕裂鈑金而美規較不會
這的確是有玩車的朋友們都有過的共同體驗
甚至連上頂車架後門間間隙都有差異

不過這是"三陽時代"的產物,偷工減料的"傳聞"確實相傳已久....
現在的台本國產化率低不說,幾乎大多的圖面連開發檢討都不需實施
便直接給廠商用,後工程的品管也是日本直接介入
現今的八代喜美跟過去EG6時代的喜美品質相較可是有天壤之別

TOYOTA就更不用說,是除了台本外日本中高階主管派駐最多的汽車廠
(除了台本,國瑞也算是日資企業)

圖面上的試驗基準跟要求或是品管流程都是與日本相同
所有的新上市車絕對會有一部最接近上市規格現狀的試作車
送到位於豐田市TOYOTA本社技術中心內的撞擊試驗場進行實撞測試
(前年車測中心主管也有去參訪過)
當然結果也必須滿足日本TOYOTA自己的測試標準(基本上參照法規標準但加嚴)
才有可能點頭正式讓該車上市

因此說現今台灣的車身強度鈑件品質等都輸歐洲日本一截,是很令人難以信服的事
(或者說,被一些少數純台資汽車代工廠打壞了口碑?)

當然,若你要說台灣的組裝工人比德國人或日本人散漫
所以組裝品質有差異,那我就不知該說什麼......
樓上的說得很對,車身不會因為產地在各方面上有所不同,這是車廠所不允許的,材質也許會變更但是強度與耐蝕能力不可能變更,在大陸本土車廠也許有可能發生,因為成立時間不長,對於品質控管能力不夠成熟,但是以目前看得到的世界各大車廠來說,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在任何車輛上面,因為這完全違反車廠共用的TS-16949規範的精神,被抓到車廠會被拔牌,當然氣囊、懸吊之類的可以因時因地去做修改,但是車身絕對不在修改項目之內,因為是極重要的安全元件,同時也是一個基本架構,如果沒照這個架構去做車身,依照車廠的要求等於要重新研發一台車子,這後面要花的錢隨便都是一二十億美金,外觀板件也許會做小修訂,但是基礎車身結構不可能去做修改,就我所知像是福特嚴格到連車體完全沒改,都得送去歐洲福特做撞擊測試,所以國產車有可能因為氣囊少或是其他安全配備少,而造成乘客車禍時受傷較嚴重,但是車身絕對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
gti6 wrote:
不過這是"三陽時代"的產物,偷工減料的"傳聞"確實相傳已久....
現在的台本國產化率低不說,幾乎大多的圖面連開發檢討都不需實施
便直接給廠商用,後工程的品管也是日本直接介入
現今的八代喜美跟過去EG6時代的喜美品質相較可是有天壤之別


老實說就我所知國產跟進口的車子的生產,生產與品質並無實際差異性,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其實原因應該很多,我問過三陽他們,他們當年也是很悶,明明知道很多問題想改製程,但是本田就是不給改,電動窗馬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一直想改進升降機沒力的問題,但是本田就是不給改,當年美規也有一樣的問題。

現在新車當然跟過去的車子有天壤之別,但是並不僅止於本田而已,其他的車廠也大有進步,這幾年三菱、日產、馬自達等等,連GM車系等等美國車都比以前進步太多了,舉個差異性較大的例子來說,像GM車系目前的底盤大多來自於共用底盤,旗下的車子只要車型大小相近的都是相同的歐系底盤,所以底盤已經不像以前美式底盤根本是坐船,豐田都已經晃的夠厲害了,美國車晃得更厲害,但是現在底盤一樣所以駕駛感覺都跟歐洲車的反應一樣,油耗也較以往改進許多,只是台灣消費者已經有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有時連教練場的教師都在教導錯誤觀念。
這台車舉腳第一個關鍵因素,即是懸吊設計(非獨立懸吊)
老大哥Altis也是算筒中好手呢...但因為這台不但不小台而且又重,所以反而變成致命傷

不過舉腳的意義也就是說,底盤的極限到了

另外FOCUS還蠻大台的捏,怎麼能算小車
在WRC而306大多是在地主國在地選手幫忙拿下好成績,而且是在柏油路上...但真的很強
可是後來的307(307 CC)就顯得有點不濟...看來似乎又印證短軸掀背有利WRC的說法
所以要說10年前的306跑得比現在的307快...這應該也是不可能的吧

不過時過境遷...現在我認為最強的前驅應該是FOCUS RS(不覺得是HONDA的...),而且要出最新版了

好像有點離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