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開Toyota...

kun-GTI wrote:
有時候真的很羨慕頭又...(恕刪)


確定嗎 哪一台T那麼厲害 沒坐過
可以都沒感覺 可以舉是那一台嗎
因為我的是感覺很明顯 就算是沒換胎及懸吊前
有那麼如履平地的車嗎
為什麼我在台灣開車開那麼久

很少能看到在路上展現操控性開法的車輛

不要說特別去跑那些著名的山道

因為一般用車人根本不會去

不管是在市區還是高速公路

我發現大家只有越開越慢

難道少了Toyota在路上龜爬

魔人們就可以在地球表面展現操控性?
mingchun_lee wrote:
難道少了Toyota在路上龜爬
魔人們就可以在地球表面展現操控性?...(恕刪)


你這很明顯的酸葡萄心態.且誤導大眾...

操控與呸車有何直接關係?....反倒是接你最後一句.
越多這種龜車擋著地球運轉.其他車廠不得不"再"提升操控.
好防備這些不定時炸彈的威脅..
mingchun_lee wrote:
很少能看到在路上展現操控性開法的車輛


就算只有時速100, 但是當它能穩定的超車時, 那就是一種展現操控性的開法,
就算只有時速60, 但是當它能穩定的過彎時, 那就是一種展現操控性的開法,
T牌的車能不能做得到? 當然可以!!
所以T牌的車有沒有操控性? 當然有!!
所以在路上能不能看到能展現操控性開法的車輛? 當然能!! 而且還很多~~~~~~~~
但是,
穩定有穩定程度上的差異, 例如側傾的角度, 推頭的幅度等等,
T牌的車即使只是60~100, 平均在路上看到的以上狀況會比較嚴重,
所以T牌的車只是相對於其他車種操控性稍差,
但它在一定的範圍裡還是部好開的車.

操控性並不一定是要在高速下才能展現,
操控性也不是只要懂得踩油門就能展現,
對我來說, 能犀利的倒車入庫會比只在高速公路上狂飆來的有操控性.

車的性能在出廠時就已經被決定了,
但是駕駛的觀念卻可以不斷的進化再進化!! 而且還不用花到你一張小朋友, CP值超高, 不是嗎?

真有趣.....
方向盤軟啪啪.. 毫無路感.. 居然是一大優點...11
你高興就好... 畢竟也不能全用性能操控來評價車子好不好...

這樣好了.. 以後用滑鼠來開車好了.. 是不是更棒..
阿福20 wrote:
車的性能在出廠時就已經被決定了,
但是駕駛的觀念卻可以不斷的進化再進化!! 而且還不用花到你一張小朋友, CP值超高, 不是嗎?

台灣有很多的駕駛人應該把上面幾句話多唸幾遍
mingchun_lee wrote:
為什麼我在台灣開車開...(恕刪)


只不過要台不會爆衝的車子,有需要講到這麼遙遠嗎?
rtx_itd wrote:
請問T牌現在還跟以前...(恕刪)


同意+1,
應該是說T牌還停留在舊引擎和變速箱,相對它牌一值投入心血,相形之下,慢慢見分曉了
totoroya wrote:
同意+1,應該是說T...(恕刪)



+1
大同意 不過是台灣和泰T

台灣和泰T 好像都是特仕車 跟日本本土的都差很大
阿福20 wrote:
所以外在的高氣壓會提供一股壓力給移動中的物體, 這股壓力就是"下壓力",
但一體兩面的是當改變物體的形狀和角度時, 這股壓力也可以是推力, 就是飛機上用的"上升力".
所以車子的尾翼角度朝上, 飛機機翼的角度朝下, 但都是同一個原理

但是因為一般的車輛在行駛的時候, 平均也就是那100~140上下,
以這樣的速度, 還不足以生出足夠的氣壓差來產生下壓力,...(恕刪)

尾翼就像是一個倒裝的機翼,
(有興趣的 去GOOGLE一下"白奴利"定律...就知道機翼的原理
簡單說就是, 一個物體的兩面, 長面跟短面 的氣流會同時到達,
流速快的(短面)壓力會大, 物體會朝 流速慢(長面)方向前進..前提是風速要夠快
機翼的下方是短面, 所以 下方(氣流較快)會朝上方(氣流較慢) 壓 , 產生上昇力
飛機起降時, 尤其是客機, 會將襟機放下,
一方面增加面積, 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長短面的效應)

以前唸書時, 曾有一位老師教流體力學...
要學長他們 探討 法拉利 F40 的尾翼功效
我們實驗室的學長, 真的搞了一個迷你風洞,
用煙霧看流線... 還外加稱重喲!!

結論是.... 時速 160 以上,
車頂的剝離氣流才會由尾翼下方通過...才能有效產生下壓力...
所以, 除非你在飆車 或賽車, 不然尾翼是裝心酸的...
還有坊間的 小尾翼 只是視覺系, 啥屁用都沒有...

PS. F40 的尾翼 像"曬衣架"一般, 高的像啥一樣...
但 911 or TT 那種外型的, Case又不太一樣.. 只要低尾翼即有作用...
-----------------------------------------------------------------------------
低速時 氣流是順車身流線跑, 行李箱鴨尾造型可在此時減少阻力...
此時氣流雖由尾翼下方通過, 但此時流速不夠快, 尾翼(倒裝機翼)無作用
我忘了時速多少, 車頂氣流會開始剝離...
也就是不會順後車廂流線離開, 此時車尾會開始產生真空造成拉力...
(像911 or TT 那種由車頂一路垂到車尾的外型,
可將氣流留在車尾流線上, 這種效應比較不明顯)
而此股氣流高度會在大約車頂高度, 速度越高 氣流高度會越來越低
最後會低於尾翼高度, 而此時的空氣流速已可讓尾翼開始產生作用
也就是尾翼開始產生下壓力的開始...
---------------------------------------------------------------------------

倒是 底盤高低 是另一個重點...
仔細看車子的外型,是不是像是 一個飛機翼,
車底高度越高, 然後跑的越快... 車底氣流產生的舉升力越大
所以 前下巴 以及側裙 就是用來減少氣流進入車底 (設計得好的下巴亦可增加下壓力)....
期望將此股氣流導至車側, 由側邊離開...

降車身在空氣動力學上的Benefit 就在此...(也可降低車子重心, 過彎重心轉移較有利)

另外 現在車輛的風阻係數大概都在0.29-0.33...
所以, 除非休旅車, 不然正面撞風造成的阻力,
大家都半斤八兩... 不會差太多...
(一個觀念, 風阻小不代表外型設計就是成功, 舉升力抑制(也就是下壓力)也是重點之一)


所以, 賽車外型設計 是有其根據的...

至於 大家的小轎車....平常慢慢開...
懸吊設計應該還是影響比較大啦...

----------------------------------------------------------------------------------------------------

但是, 很奇怪的, 現在轎車 的底盤&車高 越做越高(尤其是TOYOTA)
不但 先天的重心高 穩定性不好...
然後再裝一堆電子設備來彌補....
最近好像 又拿掉了...

高速下 以及 冬天強側風 下, 穩定性就更差了....
這就是之前有人提到, 冬天強風下 飄的感覺...

==========================================================
以上 純討論... 板上應該很多 空氣動力學 高手...
若有錯誤, 煩請指正 及 補充....
偶是"雜碎"工程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