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實務和理論之爭...
補充個人看法:
抓地力磨擦力和接地面積無關,這是國中物理就有教的,
輪胎抓地力主要在橡膠材質/路面和胎塊形變.
材質除非換胎,否則是固定的,這變因先不提.
路面這變因也不必提,假設在一般柏油路面上.
胎塊形變主因在車子重量,車越重或加減速度越高,
胎塊形變才會變大,大到一個程度,靜磨擦轉動磨擦,
輪胎才抓不了地,就開始打滑.
適當胎壓有助於胎塊正常接地...問題是如何判斷胎塊正常接地?!
一般加油站和手冊建議32PSI...其實胎塊磨耗會偏兩邊磨耗較多!
這絕對可以自己去試看看,沒有特殊狀況下,多數車輛會符合這種磨耗情況!
我試過超過五套輪胎都是這種情況了!
胎塊磨耗會偏兩邊磨耗較多意味著-胎壓不足.

也就是說32PSI正常看起來是胎壓稍嫌不足,
也就是說胎塊接地其實沒那麼理想!
可是手冊就是寫32PSI呀!
手冊還寫每次開車前要檢查三油三水和大燈小燈方向燈尾燈煞車燈...
有誰每次開車前都有檢查,請舉個手讓小弟瞻仰一下!
32PSI偏保守!...較軟較舒適...避震器壽命較長...這是次因,主因後敘!
按輪胎公司的建議,磨損應該要平均,我試過
扁平比60-65的輪胎充到35-40PSI
扁平比50-60的輪胎充到40-45PSI
輪胎磨耗才會比較平均.
如果是充氮氣,它會比較軟Q,再多個幾PSI開起來還OK!
這是實務操作的數值,很多輪胎行換胎充氣也多半會幫你充到40PSI以上.
不是他們不看手冊,是他們依輪胎磨耗的實際狀況來決定充氣.
看似偏高的胎壓,輪胎磨耗才會平均,胎塊接地狀況比較正常!
爆胎問題其實沒那麼大,32PSI和40PSI其實內含氣體相差沒有太多,
輪胎爆掉的氣壓點沒那麼低!
充32PSI的輪胎,並不是一路就都是32PSI,
如果充氣是一般含水份的空氣,行駛過程中水份氣化,胎壓會升到40PSI以上.
如果說過急彎或激烈操控,輪胎被擠壓的時候,絕對也超過50PSI.
OK!其實這邊也就講到原廠手冊32PSI的主要理由了!
較低的胎壓主要是應付激烈操控,胎壓32PSI允許向上延伸,
50PSI向上延伸程度就不高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
32PSI
-原廠保守設定,胎面磨耗不均(兩側磨得多!).
-直路時其實胎塊接地不如40PSI.
-保有激烈操控時輪胎應付的餘裕
-舒適,較安全.
40-50PSI
-輪胎磨耗較佳較省油的設定.(兩側和中央平均磨耗)
-胎塊接地狀況較32PSI佳.
-激烈操控時輪胎應付的餘裕不大,過急彎時會比32PSI更容易打滑.
-硬,不舒服,較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