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ely2266 wrote:
燃料電池車 跟 純電車 都是環保車,當然有人會說 純電車 把汙染轉嫁到電廠, 不過以法規來講, 未來允許販賣的可能就剩非 內燃機 的機種(油電車也是不夠環保)
至於 燃料電池車 跟 純電車 誰勝出, 覺得有點像 電漿電視跟液晶電視 大戰, 最後是價格決定普及化~~~
就看這兩個技術誰先把平價車種推廣 ~~
FCV燃電其實也是需要大電池的,這是因為FC發電的特性,並不符車輛會有瞬間高輸出的要求。
因此需要一個大電池(如鋰電)作為Buffer。
其實內燃機與尾氣會有污染不一定劃上等號。
像BMW Hydrogen 7,就是拿液態氫當燃料的內燃機引擎車款,尾氣只會有水蒸氣。
(不過因為液態氫三相點的物理特性,因此實際被應用可能性極低)
平價部份,目前EV對比FCV是領先的。
畢竟FC本身還是需要貴金屬(尤其白金)作為觸媒,因此價格一直是個問題。
(所以即使HFC早就被研發出來,但只有像NASA這種有特殊需求的單位,才會不計高昂成本去實際使用HFC)
但EV無法快速充能的先天缺點(即使是快充站,也是需要數十分鐘,還無法充滿),的確給了FCV機會。
再來就要看加氫站的密度成長有多快,還有HFC本身能降價到哪種程度,才能在消費者眼中佔有一席之地。
另外就國家安全角度來看,FCV其實比EV更需要去發展。
這原因也很簡單,當電網發生大規模且長時間無法修復的斷電時,EV就完了!
但FCV如同現在的汽油柴油,因為不走電力系統,因此又多了一條生命線可以用。
舉例:先不要考慮可行性,像311日本發生超大規模大停電時,如果物資當時假設都是透過電動卡車運送,那問題會擴散有多大?交通能源命脈跟電力網,在這次天災中凸顯了分開的重要性。
短時間(50年內)來看,基於汽油的Hybrid系統應該還不會消失,但由於各國碳排法規逐漸趨嚴,很可能取代現有純引擎車款的地位。
(當然也有國家走極端,已直接宣佈幾年後禁售有內燃機的車款,如德國)
像Prius也開始逐漸加入鋰離子大電池跟插電車的產品線,像美系(如Ford)歐系(如BMW)也都開始有Hybird跟PHV車款出現。
無論哪個走勢,日後大電池的更換,應該將會如同現行引擎車款換皮帶一樣,只是每個駕駛都會遇到的日常保養的議題而已。
尤其面對碳排問題,Prius這類的Hybird的確並非最終解決方案,但卻能在最終解決方案出現前,有效減少尾氣碳排的產生,為我們人類爭取多一點時間來完成能源使用的世代交替。
(碳能→氫能+核融合能)
就愛金絲貓 wrote:
期待 TOYOTA 可以跟 小學館合作
已經有了。
請google 「尚雷諾 哆啦A夢」 (笑)
yxh120 wrote:
我比較期待 用瞬間移動的機檯
汽車、飛機 都是過渡期產品
我很認真的回答,Teleport瞬間移動是物理上有其理論依據(量子糾纏 Quantum Entanglement),且的確是可能的。
科學界已有完成過單一粒子teleport的成功實驗。
但大規模(超越量子尺度的規模)上的應用,得要先能量產Quantum Compute Chips再說。
嗯...大概至少還要80-100年吧。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舉例:先不要考慮可行性,像311日本發生超大規模大停電時,如果物資當時假設都是透過電動卡車運送,那問題會擴散有多大?交通能源命脈跟電力網,在這次天災中凸顯了分開的重要性。
想好深入阿~~ 佩服! 不過我認為技術的普及跟商業化,會加強技術的進步力道, 如果初期 EV 車佔上風, 未來可能有 儲備電池庫 跟 可抽換電池 的設計, 這應該不是太難才對
甚至家用儲備發電機 就可以拿來充電壓 充電時間當然也會隨技術進步大幅縮短
這些問題應該都是隨著時間可以解決才對~~
我個人反而比較希望 EV 普及, 現在的手持裝置明顯受限於電池技術, 使用上都不太方便, EV 車的普及將導致 電池技術百家爭鳴, 對生活型態的改變會更大!
想像一下 電子產品用無線充電一分鐘, 可用一個星期以上的手持裝置 甚至 EV 車~~~
wiely2266 wrote:
想好深入阿~~ 佩服! 不過我認為技術的普及跟商業化,會加強技術的進步力道, 如果初期 EV 車佔上風, 未來可能有 儲備電池庫 跟 可抽換電池 的設計, 這應該不是太難才對
甚至家用儲備發電機 就可以拿來充電壓 充電時間當然也會隨技術進步大幅縮短
這些問題應該都是隨著時間可以解決才對~~
我個人反而比較希望 EV 普及, 現在的手持裝置明顯受限於電池技術, 使用上都不太方便, EV 車的普及將導致 電池技術百家爭鳴, 對生活型態的改變會更大!
想像一下 電子產品用無線充電一分鐘, 可用一個星期以上的手持裝置 甚至 EV 車~~~
1.超大型蓄電池是綠能跟智慧電網中很重要的組件(作為Buffer用)。
想像一下跟一棟建築物或變電所一樣大的電池,能有多少的蓄電能力...
另外像Tesla PowerWall這類的家用儲電設備,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
2.抽換電池概念其實是死路
拿Tesla Model S來說,現在已經有60 75 80 85 90kwh這些電池(有錯有漏歡迎指正)
也就表示電池交換站需要準備以上所有電池,等著車主來交換。
現在,我們先假設一個充電站,每顆電池需要準備5份,等車主來交換。
也就是說,光Model S,一個充電站就要準備25顆電池,只是為了給單一車款交換使用。
然後再假設Model X電池有3種,Model S有五種,而且設計團隊因為某些理由,導致三車系的電池不彼此相容
那就表示如果一個充電站要照顧全車系的交換電池的需求的話,那就需要在一個充電站中準備65顆電池!!!
現在,請再把這個問題放大100倍(因為假設有100個交換站),那後勤與成本需要有多大,可以想像一下有多恐怖....
3.快速充電的確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我們無法違反物理定律...
舉例來說,不計轉換損耗的話,40kwh的車用電池就需要40度電來充。
也就是說,如果要在一個小時內充滿,那就需要400V 100A的電力來充電。
100安培電流,可不是開玩笑的...
如果要在一分鐘內充滿,也就表示功率需再放大60倍。
就算不動電流改升電壓,那可是2萬4千伏特的超高壓電!!而且100安培電流還是不變...
就算電池受得了這麼高功率的輸入,輸出這麼高的功率的充電設備要從哪邊生出來?
總不能沒電就要跑高鐵,去接超高壓饋電線吧? (笑)
無線充電就不要說了,以目前這世代電磁/電感技術,這麼大的輸出已是軍用武器級的電磁板...
但不是不可能,比如說透過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來傳遞能量,不過這是很久之後的未來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