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可能急於回應
似乎有點誤解內文的意思

不論是306還是307 CC講的都是有關WRC
(這是回應某前文關於306在WRC的個人意見發表)

而之所以會提到307 CC在WRC表現不如預期
也是借由此例是否又加強了掀背車在WRC佔有優勢的說法!?

所以後來才又說難道10年前306的賽車會比307 CC賽車強...那怎麼可能!(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真的說10年前的Peugeot比10年後的Peugeot強吧)
可是307 CC卻跑不好...所以即使是Peugeot...一但立場互換也不免吃了悶虧

不知怎麼會變成307比306的市售車之爭呢???
Peugeot後來的車性走向,大家了然於胸,所以就不用帶到這個角度上面來...這裡根本是一個誤解的插曲




紐柏林的北賽道成績,看過很多次,版本也不只一種
在20公里長的賽道...天候、路況、駕駛人等等變因(因不是同天同場地同人),4秒能算是有差距嗎?

像GTR一次7:38...最新的記錄推進到7:29...這怎麼說...這是同一型車,還不是輕量高馬力的V SPEC版

就依大大所提供的基本數據來講好了
多給大大25匹馬力;跟輕量化125公斤,兩個條件大大會選哪個...
所以這樣微小的差距,能講操控比較好嗎? (而且我說得是Focus RS不是ST,Mazdaspeed3是前驅)

那再換個角度說好了Civic Type-R賽道快,306 S16山道快...
不知雙方互相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觀點...不然都說操控好,那誰快?


這次Focus RS問世後,前驅的名駒大概就到齊了,最強前驅之名...若HONDA沒有新作,只怕會爭的很吃力
大家都已經離題太多了
只是抬個腳而已,沒那麼嚴重吧

大型的比賽車都抬了
回文是美德,現在就積德
網路怪怪,抱歉
已刪除、已刪除、已刪除
回文是美德,現在就積德
之前做過的工作都跟鋼板和白鐵板有關的
比如說標示0.8mm的鋼板量起來只有0.75~0.78mm厚度不等
我做過日本進口的白鐵板光亮度,日本的白鐵板厚度量起來也較準確,明顯的和台灣的有差
就算日本的白鐵板重量厚度跟國產的沒差,但是亮度都比台灣的好上很多
台灣的國產鋼鐵不至於說差....但離日本歐洲還是有些微差距
這就要看台灣豐田原廠要求的規範到哪邊.....
除非豐田都用日本或歐洲進口的車身鈑金.....不然國產的協力廠鈑件比國外的還是有點差別
之前的工作有把4x8尺的0.8mm鐵板裁成三角型的鐵板,
要交貨給瑞利,應該是做車子葉子板部份.....
公司叫貨來源還不是台灣的那幾間鋼鐵大廠......

至於yaris外型看起來是和國外一樣....內容我就不敢保證是一模一樣的
除非原廠肯公怖.....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不然就是要有熱心的網友從運一台歐版yaris
然後再去和泰牽一台yaris兩台拆光來比較....呵呵
michang wrote:

國產的鋼板誤差容許...(恕刪)


即使是中鋼的鈑材公差比愛知製鋼或新日鐵來的稍大
但圖面公差的指示並不會因在台灣而放大這是業界一定都知道的

還有正常來講,品管若看到公差總是跑上下限
比較有管理的公司應該不太可能坐視不管吧?
協力廠交貨常常被打槍也會受不了
且國瑞的品管常常壓的協力廠喘不過氣來也是業界都知道的事

公差就算跑下限還是合格品,所有的重要部品做評價
都會要求用上限跟下限品同時來做也許您應該也知道
例如輪圈的徑向跟橫向的動能偏差量就是
上下限品的結果也許不如中間值的標準品
但一定要滿足試驗規格這個是重點.....

還有中鋼除了一些冷門鋼材外,主力產品一般來說煉製的品質已經算不錯了.....
對他們要有點信心吧~~

老是說台灣的就是不如國外
台灣的模具就很強阿
您怎不說靠模具精度來克服鈑件差異呢?

但TOYOTA的大型車身鈑件據我的經驗,模具應該幾乎都是日本來的
他們也不太容許台灣國瑞自己找廠商亂開
就像車上的螺絲螺帽等保安類部品也都一定是日本KD件
根本不讓台灣自己做一樣的道理
hui.lee wrote:
march除非改很大,否則要在山路幹掉GC8/GF8,根本就不可能...
家裡有一台march...
在原廠的狀態下,連馬3都幹不掉了,還說到GC8/GF8...
過灣一點也不靈活,我只感覺車頭一直往山壁衝...
時速40過個U形彎,輪胎就開始叫,再快一點就往雙黃線衝,再更快一點就騎上山壁啦...
而且給它激烈操個幾下,車尾門就開始出現異音了...
害我現在都不敢再用力操它,怕那天門會掉下來@@...
別跟我說拉手煞車輔助過彎,就算拉了之後,也是整台往山壁衝... 


網兄的發言恕小弟不能認同.
什麼樣的山路?
小弟的愛駒剛好是GF8與March.
山路的條件很多, 不可諱言的, GF8仗著大馬力和四驅, 在大部分的山路上絕對海放K11.

但小弟自己的親身經驗, 在某些小山路上小弟開K11可以比GF8快. 例如百拉卡從陽金下北新莊, 小弟開自己的兩台車(當然不可能同時), 可以差20-30秒. 而且K11比較快. 就算百拉卡反方向上山, K11也和GF8差不多.
當然比較寬的山路, 陽金/北宜/106等, 過兩個彎K11就看不到GF8的車尾燈了.

U turn以40km/h的速度過, 到底是快還是慢? 小弟也無從置喙, 因為不知道您的路線, 煞車的早晚, 彎中油門的多寡, 引擎的轉速, 輪胎的品質, 路面的寬窄...... 更何況是大U turn還是小U Turn(彎的半徑)?

個人的經驗, 在我熟悉的山路上(如巴拉卡), 大部分的U turn, 我的K11都應該可以用二檔順順的帶過, 速度應該也有40-50, 不至於往雙黃線衝...... 我不會用手煞車, 所以我只有油門, 煞車, 離合器.

不過K11的車身剛性不佳倒是真的, 後門異音不少.

======================================================
回到原題, 過彎後輪舉腳就是個現象, 是好是壞我不知道, 車不是我開的, 我也不知道這樣對操控的影響是好是壞.

後輪舉腳會降低後輪的抓地力,
好的影響是: 讓前驅車轉向不足的特性得以藉後輪抓地力的降低, 讓車尾比較容易滑出去. 改善彎中的轉向不足.
壞的影響是: 比較滑的後輪, 對大部分駕駛人來說, 可能會讓駕駛人害怕, 做出錯誤的駕駛判斷.

造成後輪舉腳的原因很多, 就物理的特性來說, 就只是因減速造成重心前移, 造成前方懸吊受壓縮, 後輪懸吊自然伸展. 當然如其他網兄所言, 拖曳臂形式的懸吊可能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現象.

也許開版網兄的技術高超, 有意的做Trail Brake, 利用煞車技巧順暢而高超的將車輛重心前拋, 爭取前輪更大的抓地力;
也許是路線與速度的選擇, 發現彎不過去, 利用煞車改變前驅車轉向特性;
也許只是不順暢或錯誤的動作, 無意識造成車輛重心的前拋;
也許是懸吊反應太慢, 在連續彎路上造成的重心轉移慢半拍
......

就像前面說的, 我不是開版網兄, 不知道網兄的駕車習慣, 不知道網兄的路線與速度, 不知道網兄的車況, 也沒辦法客觀的說後輪舉腳好或不好.

我也不知道該不該拿Yaris和其他小車相比是不是太小題大作. 後輪舉腳的原因太多了, 最大的變因在駕駛者的操作, 車輛本身的懸吊設計當然也有不同的影響與訴求.
同樣的駕駛人, 開不同的車, 同樣的速度過同樣的彎, 可能A車會舉腳, B車不會舉腳;
同樣的Yaris, 同樣的速度過同樣的彎, 甲駕駛人可能會把Yaris開到舉腳, 乙駕駛人則可以讓後輪平順的貼在地上.

我的想法比較簡單, 可以比較快而順暢的過彎, 不讓駕駛人擔心的懸吊才是好懸吊. 不可諱言的, 大部分的歐洲車在這方面的風評真的比日本車好, 更何況是和不以操況為訴求的T牌小車相比.

我不懂的是, 只是一個單純的舉腳過彎, 開版網兄只是一個與人分享(或炫燿??)的心態發文, 旁觀者沒有其他已知條件, 就可以歸納出日本車(或者是T牌車)操控不良, 歐洲車的操控比較好?

不過這個討論串一路看下來, 有幾位網兄的發言, 倒是讓小弟對車輛製造的鋼材應用與車身強度, 有了更多的認識.
gti6 wrote:
即使是中鋼的鈑材公差比愛知製鋼或新日鐵來的稍大
但圖面公差的指示並不會因在台灣而放大這是業界一定都知道的

還有正常來講,品管若看到公差總是跑上下限
比較有管理的公司應該不太可能坐視不管吧?
協力廠交貨常常被打槍也會受不了
且國瑞的品管常常壓的協力廠喘不過氣來也是業界都知道的事

公差就算跑下限還是合格品,所有的重要部品做評價
都會要求用上限跟下限品同時來做也許您應該也知道
例如輪圈的徑向跟橫向的動能偏差量就是
上下限品的結果也許不如中間值的標準品
但一定要滿足試驗規格這個是重點.....

還有中鋼除了一些冷門鋼材外,主力產品一般來說煉製的品質已經算不錯了.....
對他們要有點信心吧~~

老是說台灣的就是不如國外
台灣的模具就很強阿
您怎不說靠模具精度來克服鈑件差異呢?

但TOYOTA的大型車身鈑件據我的經驗,模具應該幾乎都是日本來的
他們也不太容許台灣國瑞自己找廠商亂開
就像車上的螺絲螺帽等保安類部品也都一定是日本KD件
根本不讓台灣自己做一樣的道理




台灣的東西當然是有一定水準.....
車廠都有一定的規範.....國瑞算是國產車要求的嚴一點
比如說台灣原廠要求0.8mm鐵板厚度,總不能可能送0.9mm的給模具去壓
有的小模具可因鐵板只差個0.1mm壓下去就會壞掉.....
我說的是鐵板厚度的差異日本和台灣就有一點點差別.....只是這一點點差別都在原廠規範內
並不是說車子會縮水...或台灣原廠會亂改規格
不因為台廠的關係,鈑件尺寸寬度會原本是100mm縮成90mm寬度
國產車大部份零件,都會使用當地的協力廠產品,當然一定要通過當地車廠規範
我要表達的是日廠鐵鈑都可以在0.8mm正負內,台廠的就range大一點.....

或許你可以說我吹毛求疵,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您那麼專業,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
基本上還是有些差異.....
只是這些差異就像你說的都還在台灣原廠規範內

我小鴉過彎都不敢超過40
側頃的太嚴重
我開過小march
都還比較穩
不過車身高本來就如此
小心點開為上
vin3251 wrote:
可以試試看 三峽到土...(恕刪)


我也住新店安康路這啦^^

那條山路偶爾跟朋友會去夜跑~我們都稱它後山~

你60過彎輪胎都會叫?!輪胎原廠嗎?!

那條很好跑~速度可以很快~還有大直線

我開藍SAXO VTS~看到可以叭叭兩聲~


看到很多位大大說自己能多快過彎. 我想說的是...假如您們可以看到你在彎道上的速度, you are not going fast enough......任何車過彎都有可能抬腳. 用小剛炮類的車去跟yaris做比較?? what's the point. it's like comparing apple to orange... pointless. 然後又開始再說台制車的剛性不能跟進口車比較...this is getting really old now.

life is racing and everything else is waiti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