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Mirai 日本試駕,以氫燃料電池投入未來的驅動方式!

氫燃料電池看起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補助.
如果製造氫氣的方法無法脫離石化燃料,效益應該不會太大。
只能說是科技的展示。
歪嘴雞 wrote:
原來氫氣車已經販售行(恕刪)

以前的氣球灌氫氣容易爆炸燃燒
裝在汽車內的氫氣瓶在事故時若漏氣後果難料
現在大家都重視車輛的安全性
若是滿街都是氫氣車的話如何確保安全?
一輛車是要用好幾年的
晚上停在地下室如何確保不會漏氣?
Google了一下,中國、日本政府的氫燃料電池車長期戰略規劃,大國看得比較遠

另氫燃料電池車氫燃料外洩起火竟然比汽油車著火安全...影片真是想不到、意外
friendeo wrote:
很多氫能支持者都刻意忽略這件事:
不管是電解水還是石化燃料蒸氣重組製氫都需要耗費非常龐大的能量,氫氣生產本身就是高耗能產業。而且氫氣因為密度非常低,想取得足夠的能量只能將氫氣壓縮甚至液化,但氫氣沸點同樣非常低(低到-252.8 °C),要將氫氣液化又要耗費大量能源。

除非未來能找到新的製程方式讓氫氣生產、儲存不再是高耗能產業,否則氫能永遠都不會是環保能源。

此外從文中還能看出,氫燃料電池車的動力只能算是堪用,耗費這麼多能源結果只取得比汽油車、電池車還低的動力表現,行駛里程還和汽油車、電池車相差無幾...再考慮到各大車廠都將研發重心放在電池動力上,重金支持之下可以預見電池科技的進步速度必定會遠在燃料電池車之上,燃料電池車只會顯得越來越落後而已。

...說真的根本看不出氫能車有什麼未來可言。


大大所言甚是
我很認同您的說法

但是
技術人員的想法與市場走向不一定吻合

我舉個例子
小弟以前研究小額付費,在當時所謂的「online」驗證,會被列為技術上的缺點
但誰知隨著手機進步,online變成理所當然的事實
所以當時那些被列為缺失要改進的技術,變成區塊鏈的一部分

所以有時「問題」的本身並不需要被解決,當有些看似與目前貧頸無關的技術被打通
市場就通了
供您參考
這車重很驚人
實際狀況還是要看到實車
車價也不便宜
氫燃料電池

1. 儲存 用有孔細金屬好像 目前可以到 1:1 , 載多少氫燃料 要多少金屬

2. 加氫燃料電池 站 ..
https://www.ucsusa.org/sites/default/files/attach/2014/10/How-Clean-Are-Hydrogen-Fuel-Cells-Fact-Sheet.pdf

這篇計算了天然氣製氫和傳統汽油的碳排比較,一輛Tucson汽油版碳排436g/mile,氫燃料電池版286g/mile,節省了34.5%碳排(但沒計算燃料電池製造的碳排),如果製氫過程採用低碳排能源組合還可以更低
假設將燃料電池製造的碳排算進去,我想這個數字大概會是32~33%(減少量)

https://blog.ucsusa.org/rachael-nealer/gasoline-vs-electric-global-warming-emissions-953
這篇計算了純電車和汽油車全生命週期(包含製造)碳排,中型車(假設總生命週期行駛21.6萬公里)電動版節省51%碳排

51% vs. 33% ,以碳排觀點而言,還是純電比較好

不管是純電還是氫燃料電池,我的疑慮都是它們需要很多不那麼容易開採提煉的元素,鋰電池用鋰,燃料電池用白金,都不是地球上有普遍富礦的元素,當使用量愈來愈大時,開採這些元素造成的環境破壞愈嚴重。當然我們可以回收報廢車上的觸媒,但在純電/燃料電池車的市場滲透率飽和前(也就是說有穩定足夠的觸媒可回收前),都需要高速擴大開採這些元素

回到車子本身,儲氫罐加5kg氫氣重量和一個60L加滿油油箱差不多,行駛哩程650km也差不多,電動馬達+燃料電池不知比汽油引擎加變速箱重量差多少?
lordkon wrote:
而且氫氫原子是最小的原子
在高壓下會滲透進金屬原子之間
會讓金屬變脆,長期下鋼瓶會出問題

原文網址: Toyota Mirai 日本試駕,以氫燃料電池投入未來的驅動方式! #Mobile01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4&t=5980945&p=16(恕刪)


超高壓的確很難讓人放心用在一般車輛上
氫脆化確實也是讓人很難理解要怎麼克服,也許就是靠外面包的碳纖玻纖樹脂?
氫燃料電池電動馬達的
Toyota Mirai
看起來整體都不錯只是不知道電池充電的壽命還有方便性能夠更普及的話會更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