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j 005 wrote:嚴凱泰:純電才是王道.....(恕刪) 政府先把 市公車 / 垃圾車 / 郵差 等,定路線固定里程,又走走停停的車輛全部改成電動車再說吧!這樣方便有規模的集中管理/維修/營運..個人用路程不一,維修觀念又不是全部都很好,還是先用公共車輛做表帥吧!同時希望再生能源的比例能提高,看看至少能不能過半,才不會只是把排氣管放別人家,燻別人而不燻自己!
剛google了一下,確實是如此,感謝您的告知,又多學到一點。我不是讀理工的,只是個人對於石油和油電車、電動車等主題比較有興趣,但對電力和發電系統的了解確實不夠,還希望各位前輩能夠多指點,讓我有機會可以學到更多。但台灣又不產煤,煤的熱效率低、體積大運送成本高,真的買來台灣也不便宜;而且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於天然氣和石油而言又特別高,容易造成國際壓力,實在不了解為什麼台電不盡量改成用天然氣發電。jack.f3f wrote:樓主研究不夠喔, 世...(恕刪)
其實氫燃料電池的電動車就是這種概念。電池不必充電,不必交換,使用起來就像傳統石油一樣,只是加油站變成加氣站改成加液化氫氣,透過氫燃料電池把氫氣變成電能和水,完全沒有污染,也沒有充電時間太長、續航力太低等問題。所以就氫燃料電池的電動車而言,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電池的續航力太短,或是充電時間太長,而是基礎建設不存在。相較於已經發展了上百年,基礎建設完備的石油生態系而言,發展氫燃料電池要重新建氫氣製造及液化站、載運氫氣輪、氫氣罐車、輸送液態氫氣的氫氣管、廣設氫氣站…。這個投資金額太大,不是任何一個單一車廠或公司可以負擔;但在這些基礎建設完成前,氫燃料電池的生態系沒辦法建立,使用氫氣做為燃料的電動車成本無法下降。其實使用電動車真正的成本不是在於車子或是電池,而是建立整個產業鍊及支持該產業的基礎建設,這些是固定投資,一開始的成本太高,但一旦確定規格投資下去量產後,如果電動車能夠取代石油生態系,其實分擔下來成本會比現在使用石油還低。因此,要發展電動車,不是個別車廠的問題,而是電動車能源生態體系的基礎建設問題。基本上不管是自有或買來的技術,現在的車廠,包括本樓提到的嚴家幾個牌子在內,要造出一台電動車宣示自己的技術其實不難,大量生產後要把成本壓低到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程度也並非辦不到。問題是,電動車賣出去以後路上有沒有加氫站、有沒有電池交換站讓電動車可以像現在汽柴油車一樣方便使用,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現在人基於各大石油公司上百年來投入基礎建設所建立的石油生態體系,包括石油開礦、煉油廠、整個供油體系,所產生幾乎每個都市都是一堆加油狀的現象已經認為是理所當然。但這些都是像BP、Cheveron等怪獸級的大型國際企業及其上、下游的整個供應鏈,累積上百年投資才能達到的成果。跟這些怪獸級的石油公司比起來,Toyota、GM跟VAG集團都只是小朋友而已,任何單一車廠都沒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就建立整個鋰系列電池或是氫電池電動車背後的生態體系。到底最後是鋰系列電池亦或是氫燃料電池的電動車技術能夠勝出,亦或是兩者會並行發展互相競爭,目前完全看不出來。各大車廠其實也是只是處於被動各自壓寶,並且期待自己的發展電動車技術將來能夠被整合入主流技術之中。其實講白了,整個汽車產業裡面,真正掌握最大利潤的,其實是石油公司跟能源產業。目前的各大車廠不管排名如何洗牌,說穿了只是在幫石油公司打工而已。基於內燃機效率本身的限制,電動車必定是將來發展的方向,只是在電動車背後的生態鏈能夠成熟建立以前,最保險的做法還是先買台汽、柴油車或油電車吧,油電車雖然是過渡性產品,但這一過渡很可能會需要至少20年的時間。至於嚴家的那票車廠說要發展純電動車引領潮流及趨勢,基本上是聽聽就好;連Toyota、GM跟VAG集團都只能各自壓寶不同技術來賭賭將來的運氣,我實在很難理解嚴家的這些車廠到底是有什麼能力或特殊技術可以來引領將來電動車的潮流及趨勢。buyd80 wrote:這可燃性液體好像叫作...(恕刪)
說了老半天,到底這討論串裡誰家"現在"真正擁有"全電動"的電動汽機車?是啊,我認為這是王道沒錯,所以我買了一部"掛綠牌"的電動機車,但是,我只讓他在家附近周圍跑,負責買菜接送小孩,一年才跑一千公里.我認為這是"未來"沒錯,所以我花高價買,算贊助廠商,反正家用插座就可以充電,"但是"汽車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當電池馬達等技術沒有再突破的現況下,我也只能"再等等".(況且現在台灣連充電站都還沒設立哩....)幻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我也可以說未來人都不需要交通工具來移動,這才是王道,是吧?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