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中~ wrote:所以15吋改15吋胎...(恕刪) 15 16吋 同級輪胎 油耗是沒差的,這看能源局的ALTIS 油耗就知了,用16吋的車型和15吋一模一樣而且重量最多差到30公斤,油耗連小數點都一樣輪圈輕量化,我想應對油耗也沒差,輕量30公斤以上不太可能不如找省油等級高的輪胎,胎壓打飽一點,效果才明顯
jiimmy wrote:10萬 0.0 酷喔...(恕刪) 改16穩是穩一點但能跑1年10公里我胎皮也換得快阿~__~15的胎皮跟16的胎皮每次2條價錢就差..所以我是想交車前把原廠15吋的改15吋輕量化的原廠胎皮直接上也省了胎皮的錢只是不知道原廠的1個鋁圈多重跟耐用度換下去油耗也不知道有沒有意義
jiimmy wrote:輪下一公斤 輪上十公...(恕刪) 這我持保留態度,必需要有科學根據,要上能源局的車體動力計測才準1公斤比十公斤?,記得轉動慣量沒有到減少一點動量就減少很多的理論有理論依據嗎? 或是儀器實測?可以看能源局同車型 15吋和16吋的油耗就知了,連減少半徑的是用平方的倍數在減少轉動慣量遠比只減少重量,沒有平方倍數的減少轉動慣量,多很多減少轉動慣量減那麼多,油耗都沒變了,更何況是只輕量化的鋁圈如果加大鋁圈,那R變大,轉動慣量還增加了平方倍數,那就算輕量化了,那轉動慣量說不定和原廠一模一樣怎可能更省油PS.轉動慣量=M *R平方
yyyfu wrote:這我持保留態度,必需...(恕刪) BBS曾在雜誌上這樣講解簧下1公斤=15公斤減輕如果輪下減輕12公斤,相當於3名60公斤乘客的重量通常說的 懸吊下負載/懸吊上負載根據wiki 簧下重量在地面車輛的懸吊系統中,簧下重量是指懸吊的質量,車輪或車軌,和其他直接連接於其上的零件不包含其他由懸吊支撐的零件。(車體及其他由懸吊支撐的零件稱為簧上質量)簧下重量包含眾多零件如輪軸、輪軸承、輪轂(羊角)、輪胎和傳動軸的部分重量減震桶和懸吊連桿。果車輛剎車系統是安裝於舷外(在車輪框內,例外的有Alfa Romeo 75)這些重量也列入簧下重量的一部分。---------------------再來是簧下重量的影響車輪的簧下重量控制:是在車輪的貼地性跟震動的隔離兩者之間作權衡。顛簸的路面跟坑洞造成輪胎的壓縮,連帶造成慣性重力作用在簧下重量。一段時間後,簧下重量回饋此重力,並在本身作動時連帶附加此慣性。此作動是與重量呈反比,當車輪行走在狀況不佳的路面時一個較為輕的車輪較容易跟隨路面顛簸起伏貼地取得更佳的抓地力。基此原因,輕量化的輪框經常應用於高性能的需求。與此相反,一個較重的車輪移動量小也無法吸收更多的震動惡劣的路況將通過懸吊傳遞到車室內,劣化乘坐品質。氣壓輪胎或橡膠輪胎協助提供了一些減震效果對於大多數的簧下質量但減震系統可以包含在輪胎是限縮於燃油經濟性跟過熱情況。減震桶,即使有,也要抑制彈簧的作動且不能夠比能夠抑制車輪彈跳的阻尼設定死硬。因此車輪在經過每個顛簸之前都須被重置慣性。在道路鋪裝的紀錄中,在泥濘的道路或部分鋪平的道路都有路面眾多小幅度突起的特徵,稱為波紋、洗衣板或是燈心絨因為上述路面都有小型顛簸。這些路面導致車輪的彈跳,隨後的車輛並會加重這種路面的顛簸情形。高簧下重量也加劇了在急加速跟煞車時車輪空置的問題。車輛車輪的位置,在垂直平面如果沒有足夠的行程空間(例如採用霍奇凱斯式傳動裝置(Hotchkiss drive)的後輪驅動車傳動地軸由簡單的葉片式彈簧支撐)在急加速跟急煞車的情況結合高簧下質量可能導致嚴重的車輪彈跳。影響循跡性和轉向控制性----------------------------------------所以結論鍛造輕量化鋁圈確實能增加抓地力和操控性但一般道路尤其是台灣不適用因為哭辣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