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從物理學角度來看,車體剛性不加強,氣囊再多也枉然?

幸福魔力 wrote:


你應該丟鋁罐和鐵...(恕刪)



所以需要安全帶,做一個橡皮筋在裡面把蟑螂綁住,分別放在鐵罐 鋁罐中間,確保直接搖晃不會死,再用同樣力道壓罐子,看蟑螂有沒有死⋯⋯


我相信這很簡單辨別⋯⋯⋯甚至連做實驗都不用做。


球德洛 wrote: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車體剛性不加強,氣囊再多也枉然?...(恕刪)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 車體剛性/潰縮跟氣囊都是降低撞擊時的G值,互輔互成

aquaeuro wrote:
日本自動車事故対策機構(NASVA)側撞頭部傷害值研究-測試車為SUZUKI SX4
(有側邊氣簾的SX4頭部受傷值HIC 134無側邊氣簾的SX4頭部受傷值8611
而受傷值若超過3000幾乎可判定乘客死亡
故沒有配備氣簾的車駕駛頭部傷亡值是有氣簾車子駕駛的64倍!) ...(恕刪)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 人腦袋可承受的G值,前撞約30,側撞約10。有錢還是買有側邊氣簾的車吧!
在toyota後面,是你的錯; 在toyota旁邊,還是你的錯; 在toyota前面,沒有錯,加入吧!
VIOS也加入7氣囊的俱樂部,不過鋁罐車終究是鋁罐車
昨日的浪子~柯林髮落, 今日的巨星~球德洛, 明日的傳奇~褲濕啦 , 永遠的女神~愛田由

球德洛 wrote:
VIOS也加入7氣...(恕刪)


有給氣囊還是有進步啦..

toyotaphobia wrote: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 人腦袋可承受的G值,前撞約30,側撞約10。有錢還是買有側邊氣簾的車吧!


車側剛性也很重要 鋼材強度與整體設計都攸關車側撞擊後之人身安全 可惜沒有公開撞擊測試的國產車結構強度是否達標 仍是一個黑數

球德洛 wrote:
VIOS也加入7氣...(恕刪)


氣囊再多真的還是必須與車體結構相輔相乘才行

DragonKingBosh wrote:
氣囊再多真的還是必須與車體結構相輔相乘才行


剛性結構是國產車還沒生出來的一塊拼圖

aquaeuro wrote:
剛性結構是國產車還...(恕刪)


所以, 台灣才需要像歐洲NCAP 或美國的IIHS 組織,

對上市的車輛隨機購買去實測安全性, 剛性安全可不是車廠幾頁鋼材比例的行銷文宣說了算,

消費者有知的權力, 尤其是第三方公證單位的測試評鑑,

知道究竟自己想買的車是安全還是不安全.

越是公正透明, 混水摸魚的車廠才無法呼巄消費者,

這樣也能促進車廠進步, 消費者也能安心




drendedjay wrote:
越是公正透明, 混水摸魚的車廠才無法呼巄消費者,

這樣也能促進車廠進步, 消費者也能安心


以前資訊不對稱 資訊黑箱的狀況很嚴重

幸好國際車訊流通迅速 人民愈來愈不容易被國產車廠呼嚨

畢竟 "安全"只會保護懂得安全 且會積極要求安全 實踐安全的人
coucouchang wrote:
我覺得討論這話題一點...(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