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則用SAE 20,30,40,50來標示100度C的黏度值
5W標示曲軸在負30度可順利運轉,100度C的最小黏度值在3.8
30則在高溫100度C的黏度值在9.3至12.5之間
40則在高溫100度C的黏度值在12.5至16.3之間
50則在高溫100度C的黏度值在16.3至21.9之間
以上數值適用任何一牌的機油,在各機油都會標示40度及100度的黏度值一定落在上述的數值中,
不同的廠牌相同級數的機油或合成,礦物油,只會在數值上差別一些,不代表耐不耐用,省不省油。
也因為引擎運轉溫度大於室外的溫度,水箱散熱通常在78度至100度左右,再高過150度就可能超過引擎的負荷
在台灣使用任何一級的機油都可以的,只是過黏的機油會造成引擎的運轉阻力加大,而得不到好的油耗,
反之舊引擎就需要黏度高一點的機油來彌補汽缸的間隙,通常都要超過15萬公里才適用。
為了讓機油的黏度適用範圍更大所以才會加添加劑,而添加劑加多的機油普遍不耐用,容易變質引發油泥或酸化,
一般原廠的手冊幾乎都是國外直接翻譯的,其中有關里程從英哩變公里就差了1.6倍,
5000英哩相當是8000公里,10000英哩相當是16000公里,
又台灣生產的車速度表通常快5~10%,無形中保養里程又提早250~500公里,
保養廠又鼓吹5000公里保養一次,其實都屬於過度保養了,不環保的行為。
一般7500公里至10000公里保養一次就可以了,但要加上時間因素,半年(短程市區)或一年(長程高速)
兩者何者先到就先保養,前題是要使用信用可靠的油品,原廠的5W-50不適用省油的建議。
省油要選用有ILSAC FOR GASOLINE ENGINES (ILSAC GF-4)標示的油品,
這個標示只在0W-20~30,5W~20~30,10W30
SAE 40以上的機油不會有這個標示,有的話都是假的。就好像API SM SL的認證,只要沒甜甜圈標示,都只是符合
API的標準不代表通過認證。歐州的ACEA認證也比API更為嚴格。但一樣不代表耐不耐用,省不省油。
好市多的5W-30可以用看看,版大就能感覺與原廠油的差異性。(油品價格約在原廠油的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