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user wrote:對卡車無效,但一般撞...(恕刪) 我覺得這位大大講的蠻有道理一般的車子在踩煞車的時候通常車頭會往下降也就容易造成撞擊時容易往下鑽全部的撞擊力道都是由位置較高的水箱跟引擎來承受回想起撞擊測試的影片不管是車對車、車對牆幾乎都是不踩煞車的情況下,定速撞擊他們所謂的幾顆星測試就是這樣來的.....=.=試問有多少人面對撞擊事故的時候是不踩煞車的呢?所以以後覺得發生危險的時候還是要先踩煞車但是靠近被撞物體時要鬆開煞車讓車頭回到正常高度這樣保險桿跟車體底盤的韌性也比較能發揮正常的作用吧~
小貓 wrote:這._.可以參考一下...(恕刪)</bloc我人現在仍在大陸,上個月在高速上面開車,時速120km在高速的高架橋路斷,仍有人直接穿越馬路,嚇的我馬上減速不敢超過100,加上又是晚上,馬上全程開霧燈行駛,我不知道到底是他想要賺錢還是要幹嘛,馬上我就想起應該要裝HID,不然真得太可怕了!!
Jansprit wrote:所以以後覺得發生危險的時候還是要先踩煞車但是靠近被撞物體時要鬆開煞車讓車頭回到正常高度這樣保險桿跟車體底盤的韌性也比較能發揮正常的作用吧~ 這是哪門兒子的理論啊 ?一般車禍撞擊發生都是在出乎意料之外, 加上發生時間到反應時間頂多只有幾秒鐘 (甚至幾微秒!). 一般人類哪做得到像您說的? (連美國Nascar駕駛員都做不到了!!)加上你所說的 "覺得發生危險的時候", 那就是該減速的時候啦!! 如果有可能 (像離前方車輛還有幾秒鐘的反應時間), 就急速回頭換車道啦. 在時間更不夠時, 就是ABS上場時間啦!講難聽一點, 路上如果有5%會懂得用ABS的駕駛員就不錯了!! 加上車速過快, 反應時間縮短到只有幾微秒, 一個閃失發生, 誰能做到放剎車的技術?
Z wrote:車重有時比潰縮來的重要 在怎麼縮最終還是重量在決定碰撞時的動量變化 要安全就選重一點的車吧 沒錯,車種會比較安全,這是物理上的重車原理被撞的車有點像是3.5頓的貨車中華三菱堅達貨車重量約1600kg~2200kg(依規格重量不同)Toyota Camry 車重約1500~1600kg兩車對撞時是Camry的可潰縮區撞上3.5頓貨車的H鋼樑當然是轎車比較吃虧以下摘錄於台大椰林楓情BBS版--當前汽車的碰撞實驗的一個陷阱就是:不同車型都是對著質量和強度都是無限大的被撞物衝擊。然後以此作為證據,來證明自己汽車的安全性其實是差不多的,這是極端錯誤的。舉個例子:拿雞蛋對著鍋臺碰,你可以發現所有的雞蛋碎了,而且都碎得差不多,於是可以得出雞蛋的安全性都差不多。可是你拿兩個雞蛋對碰呢,結果是一邊損壞一半嗎?錯!你會發現,一定只有一個雞蛋碎了,同時另一個完好無損!問題出現了:為什麼對著鍋臺碰都差不多,但是雞蛋之間對碰卻永遠只有一個碎了?這個實驗結果與汽車碰撞有關係嗎?原因就在於:當結構開始潰敗時,剛度會急劇降低。讓我們仔細看一下雞蛋碰撞的過程吧!1,兩個雞蛋開始碰撞一瞬間,結構都是完好的,剛性都是最大;2,隨著碰撞的繼續,力量越來越大,於是其中一個剛性較弱的結構開始潰敗;3,不幸發生了,開始潰敗的結構剛度急劇降低,於是,開始潰敗就意味著它永遠潰敗,於是所有的能量都被先潰敗的一隻雞蛋吸走了。我們在看看汽車之間的碰撞吧(撞鍋臺,大家的結果當然都一樣!)。開始,兩車的結?都是完好的,都在以剛性對剛性;2,隨著碰撞的繼續,力量越來越大,於是剛性較弱的A車的結構開始潰敗,大家熟知的碰撞吸能區開始工作;3,不幸再次發生,因為結構變形,A車的結構剛度反而更急劇降低,於是開始不停的“變形、吸能”;4,在A車的吸能區潰縮到剛性的駕駛倉結構之前,另一車的主要結構保持剛性,吸能區不工作。結論:兩車對碰,其中一個剛度較低的,吸能區結構將先潰敗並導致剛度降低,最終將承受所有形變,並吸收絕大部分的碰撞能量。這就是為什麼你總可以看到,兩車碰撞時,往往一車的結構幾乎完好無損,另一車已經是稀哩嘩啦拖去大修! 回到最近一個一直很熱的話題:鋼板的厚度對安全性有影響嗎?答案不僅是?眯w的,而且大得超出你的想像:鋼板薄20%不是意味著安全性下降20%或者損失增大20%, 而且意味著你的吸能區將先對手而工作,並將持續工作到被更硬的東西頂住(可能是你的駕駛艙),並承擔幾乎全部的碰撞形變失!總結:在車與車的碰撞中,輸家通吃。所以一個拿汽車的剛度開玩笑的車廠,它根本不在乎你的生命。你永遠不能在碰撞實驗中看到,不同車型之間的碰撞。因為哪怕就弱那麼一點,結果就是零和一的區別!太慘了!看到就沒人買了!附:一些特殊例子的解釋:一,輕微碰撞,兩車的車燈都碎了。解釋:強度高的車燈先碰碎了強度低的車燈,但是在繼的過程中,被後面強度更高的金屬杠撞碎。所以在碰撞的瞬間,還是只有一個破碎!二,中等碰撞,B車防撞杠有輕微痕跡,A車嚴重變形。解釋:塑膠防撞杠彈性大,所以實際上兩車的吸能區的前杠直接隔著杠相抵。強度高的那個吸能區不變形,強度低的那個吸能區變形後,導致較嚴重的嚴重損壞。三,猛烈碰撞,兩車的吸能區都潰敗了。解釋:1,剛度低的A車吸能區先潰敗退縮,一直到被剛性很強的駕駛艙結構抵住。2,如果還有能量,B車車頭吸能區不敵A車駕駛艙,也開始潰敗?3,最後如果還有能量,兩車駕駛倉結構直接碰撞。聰明的你應該可以看出,剛度高的B車駕駛員在緩衝兩次後才發生駕駛艙的直接碰撞,你希望是在那個車裏面!四,吸能區的結構複雜多了,哪是雞蛋可以比的。解釋:結構的完整性是剛度的最重要保證越複雜的結構一旦開始潰散,剛性消失的越快。
CCIE wrote:大陸交通喔....開...(恕刪) 對岸同胞的開車方式與技術八個字可以形容:有前無後,撞死不究基本上對岸的駕駛員大部分只會往前開、往前看;注意喔!是只有前方而已,不包括兩側耶!在大陸多年幾乎天天看到擦撞,而搶快亂鑽造成的交通事故很少看到有人員安然無恙的。逆向???在對岸有什麼好奇怪的,就有老駕駛還會跟你說:慢車道就是拿來逆向用的,沒有慢車道的地方就直接開在最內側車道,靠右走就對了!迴轉個什東西呀!如果你看過當地的駕訓班與場地,你應該很快就可以理解為何對岸的駕駛技術如此神奇了。
QQ麻糬魔人 wrote:這種情形應該只發生在...(恕刪) 不要懷疑,這還是在沿海都市喔!到了鄉下更可怕。在對岸,如果可以看到一部車能穩定的行駛在自己的車道內或者直線行駛30秒以上,以當地的標準而言已經算是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