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diator wrote:
T跟H給的價格好,這點常常聽廠商講,不過N給的價格也不差,另外價格並不主導品質,取決於每間公司對於品質二字的定義,歐美廠商會以功能性有無達到,日商喜歡抓小細節,廠商也不會因為你的價格有差,而在品質系統上跑兩套標準。


你還是把品質跟規格混在一起了,舉個平常一點的例子好了。台灣的面板廠都一樣有供貨到各個電視廠牌,但是大廠像是Sony還是Samsung就會要求最好規格的面板供他們使用,而規格差一點就會供給其他廠牌,就像你說的,面板廠不會有兩套標準來生產面板,但會把最好規格的面板(例如:亮點比例低)賣給大廠牌,而大廠牌自然也會用高一點的價格來買面板。而反映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買到機王的比例就會低,自然品牌形象就會高,也就讓廠商可以用較高的價格來抵銷較高的成本。而且車廠也不是慈善事業,今天出的價格比較高就是要買到比較好的產品。

再另外舉個例子好了,假設今天A牌要求零件的操作溫度範圍是零下20度到40度,而B牌是從零下25度到45度,A牌跟B牌都能符合100%的台灣使用環境,但因為B牌使用了更高的規格要求,所以材料可能更耐用,而消費者可能就可以感受到B牌的東西似乎更耐用,這個就是規格所帶來的品質差異,即使是同一家供應商所生產的零件,還是會有所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T跟H要付比較高的價格來採購,因為通常他們買的東西規格就是比較高,這個可能跟大家所認知"偷工減料"的Toyota相差甚遠,我也無意辯解,但只要真的在業界裡,就會聽說這些東西,除非國瑞的採購都私相授受,用高價買廉價的零件,不然國瑞所採購的零件規格就是高一點。

gladiator wrote:
要說保固期長短,T買的保固期很短,只有兩年而已,反而是F買的保固期最長,如果T跟H真的對自家車那樣有信心,我想把保固期拉到四年也不用怕不是嗎?不過事實上沒有一間這樣做,說穿了不是對自家品質信心有保留,就是想要降低成本,抑或者兩者兼有。


我上面有講過,所有保固的費用都是可以精算出來的,零件品質再好,還是會有壞掉的機率,而且這些機率也是算的出來,如何在成本跟品質形象找到平衡點,就是車廠的本事了,不然雙B的保固期這麼短,從來也沒有人會懷疑雙B的品質。
ThomasLin wrote:
你還是把品質跟規格混在一起了,舉個平常一點的例子好了。台灣的面板廠都一樣有供貨到各個電視廠牌,但是大廠像是Sony還是Samsung就會要求最好規格的面板供他們使用,而規格差一點就會供給其他廠牌,就像你說的,面板廠不會有兩套標準來生產面板,但會把最好規格的面板(例如:亮點比例低)賣給大廠牌,而大廠牌自然也會用高一點的價格來買面板。而反映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買到機王的比例就會低,自然品牌形象就會高,也就讓廠商可以用較高的價格來抵銷較高的成本。而且車廠也不是慈善事業,今天出的價格比較高就是要買到比較好的產品。

再另外舉個例子好了,假設今天A牌要求零件的操作溫度範圍是零下20度到40度,而B牌是從零下25度到45度,A牌跟B牌都能符合100%的台灣使用環境,但因為B牌使用了更高的規格要求,所以材料可能更耐用,而消費者可能就可以感受到B牌的東西似乎更耐用,這個就是規格所帶來的品質差異,即使是同一家供應商所生產的零件,還是會有所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T跟H要付比較高的價格來採購,因為通常他們買的東西規格就是比較高,這個可能跟大家所認知"偷工減料"的Toyota相差甚遠,我也無意辯解,但只要真的在業界裡,就會聽說這些東西,除非國瑞的採購都私相授受,用高價買廉價的零件,不然國瑞所採購的零件規格就是高一點。

我上面有講過,所有保固的費用都是可以精算出來的,零件品質再好,還是會有壞掉的機率,而且這些機率也是算的出來,如何在成本跟品質形象找到平衡點,就是車廠的本事了,不然雙B的保固期這麼短,從來也沒有人會懷疑雙B的品質。


我想你沒搞清楚汽車廠的規範,電子廠可以盡情偷料,也可以,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TS16949這種要求,他們的性能與耐久測試,也可以視客戶的要求而調整,但是汽車廠卻不行這樣做,雖然每間廠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不過整體而言差異性並不大,因為測試項目差不多就是那些,溫度也就是-40到125度,測試方式也差不多就是哪些,每間車廠也有自己的實驗室,無法通過自己實驗室的測試,是絕對不會安裝在車子上的,因為出了事情車廠會被告到脫褲子,這也是目前Toyota將會在美國面對的事情。

拿Sony與Samsung不是個好例子,因為Sony的產品只有爽度沒有相對應的品質可言,另外雙B我也認為不是個好例子,就等同藝術品與市售品,德國人有極高的造車工藝,也用上了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是不代表這些東西的穩定性與實用性。

BTW:像我就覺得HTC根本沒做性能與耐久測試,買過一支手機根本是垃圾,一星期之內就當機數次,觸控螢幕漂移,滑蓋鍵盤背光不均勻,按鍵的觸感非常廉價,在擴音模式下Mic會沒作用,用了十多年手機,沒看過這樣垃圾的爛貨,第二星期就被我賣掉了,我待過幾年電子業,他們怎樣幹得我很清楚,只是我不知道像HTC這種公司,也會製造這種垃圾,所以我覺得你拿電子業來比較,其實真的不是很妥當,汽車業比較像是航太業,只是沒那樣封閉,規範也沒那樣嚴格而已,排污與安全係數也是跟著該國的法令在走,這也是為何去年之前Toyota敢全車系基本款都不配氣囊,其他車廠大多低階沒配氣囊,Ford算是最佛心來的,至少都有一顆駕駛座氣囊,ABS也是標配,所有車廠包括ABS大多低階車都是選配,ESP在國產車上更是少數,因為他們知道台灣的法令沒管到那裡,一直到今年實施二期安規,所有車廠才把氣囊跟ABS列為標配。
gladiator wrote:
我想你沒搞清楚汽車廠...(恕刪)


請問大大是從事什麼行業?對車廠方面好像相當了解
minimoggy wrote:
''一堆人''是完全...(恕刪)


這種東西都看個人經驗,問題是個人經驗大都很片面
像你的用車情況大概算是經驗豐富了,我本身和你差不多,幾乎國產各品牌都開過,也開過兩台進口車
在我的用車經驗裡T牌車並沒有突出表現,時間里程到了該壞的沒一樣省得到
不過我不會蓄意去說其他廠牌的比較好,
真要我說的話我覺得國產車都半斤八兩,
T牌車在近年被神話得很嚴重,變成神車了,品質比雙B還好?
powerkk wrote:
這種東西都看個人經驗...
T牌車在近年被神話得很嚴重,變成神車了,品質比雙B還好?
(恕刪)

說句實話 , 進口的 Toyota 的妥善率可能超過 BMW 喔 ( Benz 沒開過 , 不得而知)
wavekung wrote:
說句實話 , 進口的...(恕刪)


數據哪來的?你買過一台嗎
gladiator wrote:
我想你沒搞清楚汽車廠的規範,電子廠可以盡情偷料,也可以,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TS16949這種要求,他們的性能與耐久測試,也可以視客戶的要求而調整,但是汽車廠卻不行這樣做,雖然每間廠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不過整體而言差異性並不大,因為測試項目差不多就是那些,溫度也就是-40到125度,測試方式也差不多就是哪些,每間車廠也有自己的實驗室,無法通過自己實驗室的測試,是絕對不會安裝在車子上的,因為出了事情車廠會被告到脫褲子,這也是目前Toyota將會在美國面對的事情。


我想你待的汽車業可能跟我待的不大一樣,無所謂,汽車廠裡的供應商百百種,不是每一間供應商都知道其他供應商在作什麼,假設你真的待在汽車業,或許你可以多問問同行的看法。

gladiator wrote:
汽車業比較像是航太業,只是沒那樣封閉,規範也沒那樣嚴格而已,排污與安全係數也是跟著該國的法令在走,這也是為何去年之前Toyota敢全車系基本款都不配氣囊,其他車廠大多低階沒配氣囊,Ford算是最佛心來的,至少都有一顆駕駛座氣囊,ABS也是標配,所有車廠包括ABS大多低階車都是選配,ESP在國產車上更是少數,因為他們知道台灣的法令沒管到那裡,一直到今年實施二期安規,所有車廠才把氣囊跟ABS列為標配。


這一點我覺得因為你一直拿著特異的眼光來看待Toyota,所以很容易忽視事實,這也是多數反T人仕一直重複的的狀況。Yaris從2006年導入就全車系雙氣囊,而從2006年以後和泰所導入的所有國產車也都是雙氣囊,沒有所謂全車系基本款都沒有氣囊的做法,而同樣在2006年導入的Colt+,不只基本款沒有雙氣囊,連訴求運動外觀的io都沒有,但在01幾乎沒有人在意這個事實,只因為他不是Toyota,

gladiator wrote:
拿Sony與Samsung不是個好例子,因為Sony的產品只有爽度沒有相對應的品質可言,另外雙B我也認為不是個好例子,就等同藝術品與市售品,德國人有極高的造車工藝,也用上了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是不代表這些東西的穩定性與實用性。


你講的這句話跟你所解釋的汽車規範是互相矛盾的,假設你在相同的規範下,不論你用了多先進的技術,理論上你的產品跟舊型設計應該有著相同的耐久度跟穩定性,不會因為你用了先進的技術就改變了你的產品表現。舉例來說,現在越來越多車用DVD系統,很多也都用了觸控螢幕,但車廠不會因為觸控螢幕比傳統音響主機先進,就決定改變測試的規範,包含使用溫度、觸控螢幕可以承受多少次手指在上面按來按去,理論上都會跟傳統音響的測試標準一致,不會因為說觸控螢幕比較先進就降低了耐久度測試。除非你改變規格,不然在同樣規格下所生產的東西,標準是一致的,不應該因為你使用了不同技術而產生差異。

ThomasLin wrote:


你還是把品質跟規...(恕刪)


小弟待過幾年汽車零件廠(做剎車總成)
你說的情況我還真沒見過

測試有測試的規範
除非有特別要求
不然測試規範都是一樣的
從來沒有發生過車廠把規格開低一點
然後來要求COSTDOWN的情況
也沒遇過規格開高
但也提高價格的情況

當然有也有廳過
提樣OK後
後面交貨動手腳的廠商
但這是廠商良心的問題
跟車廠沒有關係
KHSA55 wrote:
小弟待過幾年汽車零件廠(做剎車總成)
你說的情況我還真沒見過

測試有測試的規範
除非有特別要求
不然測試規範都是一樣的
從來沒有發生過車廠把規格開低一點
然後來要求COSTDOWN的情況
也沒遇過規格開高
但也提高價格的情況


TomasLin兄所說的不是只規範、規格、而是品質水準

以前士林電機供應南陽本田的電動窗零件,本田要求供應價格降低
士林電機表示該廠的【瑕疵率】較低,所以品管也較嚴格
價格無法再降低

後來南陽本田改採購另外一家報價較低的電動窗
而接著就是那一批喜美的電動窗較容易故障 ....

同樣規範的LCD,Samsung的瑕疵率就是比較低
當然台灣也可以用【更低的價格】作出【同樣規格的LCD】
但是瑕疵率就會稍微高一點(也就是亮點較多)
若要降低瑕疵率,品管就要更嚴格,成本就會提高
然後就只能賣到根Samsung差不多價位==>沒有競爭力

所以這就是市場區隔,有些廠要求品質,希望瑕疵率低,當然成本就會高
當然也有要求品質,成本又高,但瑕疵率降不下來,這也是部分車廠面臨的問題
Renault當年的瑕疵率就是高,故障率高,買下Nissan之後希望能導入日本的品質概念
改善品質控管的問題,至於有沒有成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沒有車場可以要求品質,瑕疵率低,成本又低的?這就是學問了
這也是Toyota為什麼可以出書的原因

一切都不是規格的問題,而是品管的問題
若品管不需成本,不是很重要的議題,那為什麼這麼多公司要請這麼多品管呢?
多多少少吧

2月買車時
家人會起這事
真的有點糗

只能說我買手排的
不會暴衝

好好1臺車
總是覺的烏雲罩頂

延長保固1年
算是個補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