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賺的就該給人家賺」
誰來決定業代要賺多少?
視產品售價決定嗎?
一台車100萬來講,業代該賺多少才合理?
消費者決定?車商老闆決定?還是業代自己決定?
這樣有可能會有共識嗎...
你吃飯時會去管店家賺幾成嗎?
你喝飲料時會去管店家賺幾成嗎?
有時候你不也是憑個基本的價值觀,買個感覺?
業代既然是中間橋樑
當產業改變的時候,最倒楣的角色就是業代
公司根本不願自己損失利潤
於是讓消費者與業代去承擔漲價與縮減折讓空間
消費者也不願花更多的錢去購車
只好透過其他方式要求業代降低售價
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一些很扭曲怪誕的銷售方式
大家有空可以多跟業代聊聊
有些車商公司的政策也很荒謬
逼得業代只能去做一些違反自己原則的銷售模式
只要公司想獲利壯大
就會不斷促使業代去達成所訂的業績
而在市場越來越難達成同樣目標的情況下
也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銷售現象
業代跟消費者一樣,都要養家活口
有時公司根本也不在乎這些最前線的業代死活
反正前仆後繼要來入行賺錢的人多得是
那你覺得是公司比較邪惡還是業代比較邪惡?
我倒覺得,以現在的市場而言
消費者去監督車商的製造品質、耐用度與安全性
絕對會比你們去管業代要賺多少錢還有意義
業代的服務會決定他的銷售量與擴張程度
可是車商卻根本不用擔心有沒有人要買車
大家只把矛頭指向業代反而讓車商更能肆無忌憚的漲價、降低成本、節省管理費用
最後都是消費者與業代兩方在那邊打泥巴戰
彼此倒楣而已
賣車沒那麼好賺拉 ~ 比了八位就像你講的如果還有空間
早就殺下去了 誰會堅持那麼多
不過你也夠厲害比較了八位
佩服佩服

sywsu wrote:
最後選擇和E業務買,73萬。決定之後,我打了通電話給A業務,告知我要跟別人買。
結果10分鐘後A業務說,71萬元!
後來北部的B業務,知道A業務開價71萬元以後,
過一陣子打電話來說70萬!
我相信我的單子如果po到01這邊來,一定會被說是一張肥單。
但是我已經前後問了8個業務,大家一開始都開肥單價格給我,無論8個業務有8種說詞。
結果後來才發現大家通通都有空間。
我想說的是,大家和買車的業務只有一兩面之緣,
怎麼可能由短暫的面談之中,就知道這個業務可不可靠。
經過這一次買車的經驗之後,我真的很難替業務說話。(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