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車折台幣81萬美規 Toyota Camry Hybrid XLE 美規最高版 10顆安全氣囊


PK2000 wrote:
但是,要如何解讀這樣的方式,其實也非常簡單,有幾個步驟

1. 拿兩地 自家同一品牌的產品來比
2. 拿兩地 不同品牌的產品來比
3. 比較兩地的同一產品價格


這是很多台灣網路車迷的比較方法,總會拿國外的售價來檢視國內的價格,但在充分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市場價格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對企業來說,定價絕對無法按照利潤看,而是必須依照市場機制來決定。

就以你拿的RAV4來說,如果依照Lexus進口車的訂價標準或著用相對便宜一點的方式,這輛車的價格肯定會在百萬以上,但這個級距的主力市場就在80萬左右,所以定在100萬以上的結果就是買單的人變少,一個月可能賣不了百台,甚至還賣不贏RX,因為買RX的人即使有200萬以上的預算,買100萬的RAV4輕而易舉,但RAV4根本不在他們的購買清單內,而想買CRV的人多數就只有80-90萬的預算,所以這些人即使認為進口RAV4 100萬是合理的價格,但買不起就是買不起,結果就是RAV4黯然退場,因為企業訂錯價格,賺不到錢,即使賣100萬的利潤比賣80萬的利潤要高很多,但沒人買單,一樣賺不到錢。這就叫做市場機制!

同樣的邏輯也在雙B上可以運用,一台E250就是可以賣300萬,而且還有不少人願意買單,身為企業,沒甚麼道理可以原價賣掉的東西,要去促銷還是降低價格,今天假如Benz發現300萬的E-class沒人買了,他的方法只有兩種,一種降價賣一種不要賣而已,沒有其他方法,所有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市場價格都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的,絕對不是企業想怎麼賣就怎麼賣的。

即使在中國,披著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也都是一樣,豐田的RAV4已經老態龍鍾,一台車可以便宜1-2萬人民幣,而在同樣級距的VW Tiqun,卻要加價提車,這兩台車的定位及訂價都非常接近,但卻會出現4-5萬的實際價差,而且Tiqun一個月的量可能是RAV4的兩倍,這個時候你去拿美國訂價來檢視這兩台車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因為市場不一樣,供需也不一樣,價格就會不一樣,在北美RAV4可以賣得比Tiqun要好很多,價格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要讓一台車子降價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要買,所以現在福特的車成為台灣性價比最高的廠牌。

會打這麼多,因為覺得你是想要理性討論的,你把我的說法去問任何一間學校的經濟學老師,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回答你,如果還要拿其他"國家"的資料來質疑我的說法,我也就無法回應下去了!

PK2000 wrote:
其實幾年前T牌修正行銷策略,在台灣T就是國產,L就是進口,為何有這樣的區隔,一方面
是創造品牌價值,另外一方面也是種區隔,讓消費者無法比較,但是沒想到RAV4這一招
雖然成功的熱賣了一陣子,但是也帶出了國內外價格和價值的矛盾,這或許是行銷人沒想到的。

另外建議如樓上的有空的話,也幫忙把CT200h的美國和台灣價格配備整理一下,比較後或許也可以看出其他的端倪。

其實個人覺得很簡單,如果太貴就調降到合理的價格,像是MB B系列一樣,慢慢從新車種來進行


一個正規的行銷人,要考量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到底要鎖定哪個市場來賣,所以進口RAV4即使這麼便宜,也賣了3年多,對於相對較貴的Lexus一點影響都沒有,因為市場完全不一樣。而B-class之所以會便宜,因為CT200h就在哪個位置,而現在這個市場最大的量就是CT200h,自然大家的價格就會往這裡靠,除非B-class不想賣。

完全贊成Thomas兄的說法,很清楚又有條理,的確車價就是市場機制來決定,

而且購買者通常都是鎖定價格帶後,然後再去找尋對應的車種,如果不在價格帶裡面,

就算再便宜也不會去看車,而台灣車商間也已經達成了這個高價的平衡。

所以看來我們台灣民眾似乎也只能接受車價越來越高的事實,

而別無他法了,不知道Thomas兄有何見解?


ThomasLin wrote:
這是很多台灣網路車迷...(恕刪)

PK2000 wrote:
想不到有這個榮幸被歸...(恕刪)


你車不用付稅啊
美國價差 $21 萬
台灣關稅

完稅價格=離岸價格(FOB)+運費(FREIGHT)+保險費(INSURANCE)
(一)進口稅=完稅價格×進口稅率(配額內稅率20.3%、配額外稅率30%)
(二)貨物稅=(完稅價格+進口稅) ×貨物稅率

30%(排氣量2,001CC以上者)
(三)營業稅=(完稅價格+進口稅+貨物稅) × 營業稅率(5%)
(四)推廣貿易服務費=完稅價格× 推廣貿易服務費率(0.04%)

你自己算一下是不是 34 萬


PK2000 wrote:
完全贊成Thomas兄的說法,很清楚又有條理,的確車價就是市場機制來決定,

而且購買者通常都是鎖定價格帶後,然後再去找尋對應的車種,如果不在價格帶裡面,

就算再便宜也不會去看車,而台灣車商間也已經達成了這個高價的平衡。

所以看來我們台灣民眾似乎也只能接受車價越來越高的事實,

而別無他法了,不知道Thomas兄有何見解?


車價越來越高,因為市場越來越小,2003-2005是台灣車市的高峰期,當時一年都有將近50萬台的量,現在都在35萬台徘徊,其實以台灣市場規模這麼小的情況下,設廠的意義真的非常低,唯一的意義就是創造就業機會,很多網友都在抱怨車廠被台灣政策保護太久,實際的情形是,所有的車廠老闆都很希望政府取消關稅,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就只要進口車子來賣就好,要投資一條新車的生產線,至少需要50億,而且全台灣只有豐田可以做到5年回收投資,其他車廠數量太低,都要7年才有機會回來,像福特,基本上就在幹虧本生意。

雖然進口的價格又會比國產略高,但市場需求基本上都有20-30萬台的數量,雖然光進口車子來賣數量上會比國產少,但不需要這麼大的投資,車廠反而會更好賺,只是苦了靠這些車廠所養活的就業人口,而且也沒有辦法培養車廠零部件廠商的能力,現在台灣的零件廠其實都有相當好的競爭力,少了整車廠,這些零件廠也自然不存在了。

至於消費者覺得越來越貴,這在台灣是真的沒辦法,畢竟需求就是越來越小,當廠家發現,車子賣得再便宜,量卻都上不來的時候,他要存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涨價,不過依照目前車廠都在縮減產能,或是開始想辦法外銷,代表供給理論上都跟需求差不了多少,價格自然就是維持甚至往高處走了。
人家講一下台灣車子賣的比美國貴也不行, 唯一國產有十個安全氣囊 變成是賣點, 在美國哪個時候聽過氣囊是賣點的,可以上CNN了. 一堆SB在那邊講得頭頭是道,比來比去. 好像是你就是總代理.
我相信版主也不是只針對Toyota. 記得Mercedes 之前也有類似的文章,不過人家也沒被追殺成這樣.
和泰 應該感謝你們這些護衛隊 持續讓他們公司賺大錢. 只是希望跟其他國家一樣有"標準的"安全配備 就要賣"頂級價", 不要讓人感覺就像之前有人說, EPS 是用人命堆起來的.
有人說應該appreciate和泰願意"提供"唯一國產有十個安全氣囊, 因為已經有進步了. 真的是這樣嗎?
在商言商的現實之下,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誠意"
我想這篇又沈了,版上的車友都說了這多了,
但有用嗎?
車商、廠商及代理商依然是欺壓著台灣人,
反正我就是要賺這多,不買拉倒,要買就乖
乖讓我賺!
不然你咬我啊!
韓國進口不會偷(來源:美國??)....台灣進口車,和泰已經開始偷了,rav4就是一例....

所以說進口來說,美國進口的豐田車,和泰比較不會偷....日本進口的,和泰比較敢偷???

是有法律規定同一款車子在各國、各地的配備都要一樣嗎?

這是規格的不同,什麼偷偷偷的。

一切都只是商業機制的考量跟展現而已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