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chunyu wrote:
好吧!我來消毒一下要...(恕刪)


這台是CAMRY吧.美規的車又有雙出排氣管應該是2.4以上的CAMRY吧.價格已經破百萬不可能在偷內鐵吧
這有啥好爭的...撞擊測試才能說明一切...就算是全車都是塑膠的..撞出來5顆星才是王道...不是裝了內鐵就不會死...這簡單的道理沒啥好討論的

想像一下避震器運作就可以知道潰縮設計
潰縮是設計於引擎室或後車箱,怎有人天真認為保險桿也是潰縮設計的一部分?
不靠硬質的保險桿分散力量,難道靠軟綿綿的潰縮空間可以救命!!


再則,沒內鐵的後保險桿潰縮可保護路人? 難道路人會從屁股撞過來??
vicence wrote:
不靠硬質的保險桿分散力量,難道靠軟綿綿的潰縮空間可以救命!!...(恕刪)

偷後保內鐵不管他(有內鐵可以保護低速撞擊保桿與車體不會發生大變形)

不過你的觀念不太對

兩個物體相撞~力量不會自己消失~當兩個完全剛體相撞~一定是相互彈開~外加一些磨擦產生熱量而損耗掉的能量,但還是須尊守能量守恆

你可以想一下~

當車子是完全剛體時(就是沒有任何的形變發生)

兩車碰撞後~彈開~車體內的人將會承受到此互相撞擊時的反作用力

如果頸椎沒有受到好的保護~或是安全帶勒住了人身體

那~頸椎斷掉~或是內出血一定會發生

那如果是有潰縮空間呢?.這潰縮空間所產生的形變剛好可以抵消掉大部份的能量(當然潰縮設計要好啦)

那車內的人體所承受到的反作用力就會小很多,相對來說人受傷或死亡機率會低很多

vicence wrote:
想像一下避震器運作就...(恕刪)


潰縮是設計於引擎室或後車箱 不精確喔 應是整合大樑結構與應力的分散與導向

高速之下超越車廠設定的撞擊 也不用談什麼潰縮了

儀表板裡頭也有內鐵有的是鋁合金 也是"輔助"作用 是乘客艙最後的防線

贊成沒內鐵也沒差應該都有保全險 反正有倒車雷達沒那麼倒楣 被A中後保桿與行李廂蓋正好符合現今做法不用修了直接換掉

此次豐田汽車以血的教訓告誡廣大的汽車製造商:規模擴大決不能忽視質量管理,降低成本也決不能降低質量,否則到頭來只能自吞苦果。套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做人要厚道』,『做車,更要厚道』!
台灣的道路環境 沒有通過美規保桿 標準 通常小碰撞
都比較慘
在低速X公里下 撞擊下保險桿不能有任何的損傷 這就是美規保桿標準

有配備 內鐵跟沒有 輕輕碰撞 維修費 一比較 差異就出來

超越五顆星 大概只有水陸兩用裝甲車 怎麼沒強調潰縮
好多人 把潰縮 認為版金薄 就是潰縮好


保桿內鐵 是在於低速撞擊保護性
高速撞擊 就看車輛設計剛性跟結構

所以通常二手車 大撞 主樑歪了 拉回來 穩定性跟安全性 大打折扣
好比還未開放進口車 重車切割 用廢五金進口 來台灣在接合
又不是核電廠 標準用X光檢查 每個焊點 強度跟剛性
Yuri本名:(ますだ ゆり) 1997 avex tuneに所属 avexとの契約は2008年4月に契約解消していた m.o.v.e 芸能活動を終了
看過許多的台灣T牌車禍和車禍照片..
到底台灣T牌的潰縮做的好還是不好?
感覺縮的也太過頭了吧.只要撞擊力到大一點.車上駕駛生命很難保全..
那國外T牌跟台灣T牌.潰縮標準一樣嗎?
那到底台灣T牌的潰縮設計.是好還是不好?

舉個例子:
朋友去年開著國產H牌5代雅歌.不慎失控掉下山谷(當時時速80km~90km)..
第一撞擊的地方.是車頭左中直立撞擊.然後前後翻滾.還好人只受點小傷..
但是隔天去將車子吊起時.發現車子第一撞擊點已經是離路面10幾公尺下了..
而車子最後是翻到20幾公尺的山谷(還好是四輪朝下.卡在樹上)..
車子吊上來後檢查.左邊引擎室鎖避震器上座地方.已經縮到擋火牆了..

試問.如果是台灣T牌的潰縮式設計的話..
這種情況.駕駛人還能保有生命嗎? 還是更能保護駕駛人?
幾年前當時開著H牌6代雅歌停紅綠燈時.
被一部正在打瞌睡的35噸的拖車頭從後方直接撞上.
幸好前方無任何車輛.被撞後順勢往前滑行幾公尺.
車子後方行李箱整個潰縮.後乘客座車廂完好但後檔玻璃破裂.
我只知道當時H牌6代雅哥後保險桿內有內鐵.
而現在國產車沒有內鐵的設計還真是令人擔憂.
國產T牌跟H牌亦是如此.
現今的車商真是很沒良心"偷"很大~
boneman wrote:
一隻內鐵平均不會超過5kg...(恕刪)


我的老車內鐵就有 7kg ...


http://tw.myblog.yahoo.com/sunlight-huang/article?mid=529&prev=-1&next=2685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